点击上方“笑薇读书”关注并星标,和笑薇一起读书成长,知识创富!
前段时间,收到学员的求助信:“老师,我感觉我家孩子心理不太正常。”
我问,“你为什么这么觉得呢?”
学员说,“孩子老说我和她爸爸不关心她,我们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发生争执,她情绪来了还动不动就拉黑我,问她我们要怎么做她才满意,她又不说,真是头疼死了!“ 。
听罢学员的讲述,我笑着宽慰她:“不用担心,孩子心理没啥大问题,不过是渴望父母的关爱而已,只要不是那种特别消极、悲观的性格,不必过度焦虑,孩子只是不够成熟罢了。”
听我这么说,她恍然大悟:“我明白原因了!她是看见宿舍的同学妈妈给人家寄东西什么的,我们什么也没给买过,她就觉得我们不关心她。我们是每个月给生活费,想着她长大了自己可以给自己买东西,就没关注过她。”
这里其实折射出中国式亲子关系的典型困境:父母认为已倾尽所有,孩子却觉得从未被爱。
当50后父母用"吃饱穿暖即尽责"的标准养育80后子女,这些子女成为父母后,又该如何面对00后孩子对情感需求的觉醒?
01.代际创伤:被冻僵的爱的能力
我这位学员出生在80年代初的一个偏远农村,原生家庭很不幸福,据她有一次分享,母亲在她的青春期阶段就去世了,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她就特别缺乏关爱。
可想而知,在童年时没有被父母的爱充分滋养过的她,即便有了自己的孩子,也不那么擅长给予孩子关爱。
就像她说的:
“我平时上班一天回去就累得不行,自己也不给自己买什么,自然也想不起来她,她就是觉得我们关心她太少了。”
心理学有个"情感冰川期"理论:当一代人在童年经历情感冻结,他们养育子女时往往只能给出凝固的爱。
就像学员所说:“我小时候连她现在的条件都没有,我辛苦工作也也从来没有犒劳自己,所以也想不起来关心女儿。”
这种创伤记忆让父母把生存需求等同于爱的全部。
一个人不懂得爱自己,往往也不知道怎么爱别人。即便是自己的孩子。
但其实,在如今这个时代,表达爱和关心的方式太多了,打电话也好,或者网上买些孩子吃的用的东西也好,都很便捷。我相信,这些不是能力不够,而是缺乏意识。
不过我非常理解这位学员。
很多80后90后的父母都是50后、60后,这一辈人普遍成长于物质和精神双重匮乏的年代,他们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停留在吃饱穿暖的阶段,再有机会读书,甚至念大学,那就是无比幸福了。
所以,由于50、60后一辈人成长年代的原因,造成了他们多数认知偏低,经由他们抚养的80后90后子女,往往也容易因缺乏亲情滋养,导致不会爱自己,也缺乏爱人的能力。
但偏偏,教养方式会在代际间传递,尤其当父母缺乏认知的时候,往往会无意识沿袭原生家庭错误的养育方式。
这位学员在物质与情感双重匮乏中长大,即便成为母亲,依然困在"生存模式"里。"下班累得连自己都顾不上,哪有心思想孩子?"这样的告白,恰恰揭示着代际传递的悲哀。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父母内心委屈,觉得不被孩子理解的原因。
02.时代鸿沟:当"生存型父母"遭遇"精神需求一代
既然父母应该被理解,那问题出在了孩子身上吗?
不尽然。
这位学员的孩子是00后,这一代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加上受益于过去几十年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他们普遍成长于物质丰盛的时代。
所以,这些孩子缺乏的其实并不是物质,而是父母在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关注与支持。
时代发展太快了,然而很多父母养育孩子的理念并没有更新,他们依然认为,自己努力工作供养孩子,就已经尽了最大的恩情了!
所以日常除了给孩子打日常必须的生活费,其他的情感关怀和支持非常有限 。
以至于孩子对妈妈说,“那等你们老了,是不是我也只需要给你们钱就可以?”
不得不说,现在的孩子认知更高了,在他们的内心,爱比钱重要。如果父母只出钱,却没有付出情感关怀,他们以后也不想回馈父母感情。
听起来颇有些冷酷无情,却也不无道理。
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情感付出是相互的,也是需要经营的。长期缺乏互动和交流,即便是血亲,感情也会变得淡漠。
孩子发泄情绪的行为背后,藏着没有被看见的需求。
李玫瑾教授在《心理抚养》中讲道:
家庭教育首要任务是心理抚养,而非物质金钱的满足。
所谓心理抚养,不仅指在观念和能力上引导孩子,更包括了情感的支持,以及性格的培养,都需要父母全程参与。
然而,很多父母都在舍本逐末,以为让孩子有吃有穿、有学可上,就已经尽了养育义务,然而这些已经无法满足今天的孩子。
当然,父母的认知本身并无问题,只是太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了。
就有些父母当下的能力来说,或许能提供的支持有限,但问题是,被父母情感忽视的孩子日后成长会出现很多问题。
比如性格暴戾、自私、缺乏抗挫力、亲子关系冷漠等。相信父母们并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变成这样。
03.破冰行动:重启爱的学习计划
孩子是跟着时代成长起来的,而父母往往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所以这就注定了,父母需要重视孩子的反馈,看见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并保持终身学习,升级认知,跟上时代的步伐。
其实,表达爱和关心并不难。
(1)建立情感账簿:每天存入"爱的零钱"
不是突击式的物质补偿,而是持续的情感投资。可以是女儿朋友圈的暖心评论,也可以是分享搞笑短视频时的@,这些微小但高频的互动,远比节日红包更能滋养关系。
(2)启动代际翻译器
试着理解:当孩子说"你们只关心成绩",其实在说"我需要被看见";当抱怨"生活费不够",可能在表达"想要被惦记"。
这就好比,网购两箱孩子爱喝的奶茶,有时候比多转500元更能传递温度。
(3)做自己的再生父母
缺爱的父母要学会爱自己。
比如,每天留出20分钟"宠爱自己的时光",从一支鲜花到热敷眼罩,当母亲学会自我滋养,爱的能量才会自然流淌。
正如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所说:"你不能给孩子你没有的东西。"
学员感慨说,“真的,爱是需要表达的。可能自己以前没有被这样对待过,感觉很正常,但孩子说我像个机器人,没有感情。”
每个家庭都不完美。
但我相信:我们这代人注定要成为桥梁——连接着匮乏的过去与丰盛的未来。
所以,不必苛责父母未曾给过的拥抱,正如我们的孩子会理解此刻我们的笨拙。
爱的传承从来不是完美接力,而是带着伤口的觉醒,是明知艰难仍愿学习的勇气。
当你下次想质问孩子"还要怎样"时,请先问问童年那个委屈的自己:你希望被怎样爱着?
笑薇,南方姑娘远嫁西北,靠读书自由生活,曾在企业打过工,也在体制内试过水,当过北漂青年,如今小城安家,执着追梦。著有《左手阅读,右手写作》,当当第十届影响力作家,高级数字心理咨询师,天赋解读师。
—END—
作者丨笑薇
排版丨倾晨
图源丨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首发公众号丨笑薇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