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一点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昨天来了位姐姐,给我晒了她的盖碗。
那种陶泥土质的土黄色,有点淡淡的金黄。
很美的一只,粗陶风。
比较古朴的器形,碗底圆圆的,碗壁较厚,有一种手拉粗坯的即视感。
只是,它没有碗沿——一只碗口钝钝的碗。
然而,怎么没有盖子?
姐姐发来另一张图,图上,盖子盖在碗上,比碗还宽大了一圈。像遮阳的草帽。
我当下断定,它不是一只盖碗,它是一只茶杯。
至于那个宽大的像帽子的盖子,它只是茶杯盖——并不是带盖的碗就是盖碗。
兴许是发明这只杯子的人,为了保温,或者为了卫生,才给这只茶杯设计了一只盖子。
所以,它只是一只带盖子的茶碗,或者茶杯,但并非盖碗。
因为,盖碗是有几要素的,盖碗要有盖子,且盖子小于碗;盖碗的碗,要有碗沿;盖碗要有便于抓握的部位。
其它的倒可理解,只是这有沿一条,该如何理解呢?
《2》
盖碗为何一定要有沿?
为了出汤时引水。
大家都知道,水是无形的,软的。
泡茶的时候,茶叶是放在盖碗肚子里的,沸水也是冲入盖碗肚子里的,合上盖子,倒出茶汤的时候,水会从盖碗的一侧,流出来,流进公道杯里。
此时,如果盖碗是无沿的,那水的流出,就容易杂乱无章,四处乱窜。
它们并不会并成一股水流,从同一个位置流出,而是东一股西一股,甚至还会在半空中转向,流到别处,从而弄湿茶盘、茶席。
甚至,还会因为盖碗材质不太光滑,在力的作用下生成喷泉,从盖碗里迸射出来,在茶桌上洒下漂亮的喷泉图案。
这就太尴尬了。
而有了沿,盖碗出汤时,就有了引水的工具。
大家看过古代房屋的屋檐吗?有了那个檐,雨水就不会乱流,而是乖乖地被屋檐引到一个固定的位置再流下去。
盖碗的碗沿的功效与屋檐是一样的。
就是让水有一个引导的工具,从而让盖碗里的茶汤,顺着碗沿的引领,顺畅地,规整地流进公道杯里,不会分成几股水柱乱流,也不会喷溅和乱窜。
让茶汤老实地流进公道杯里,不至于浪费好茶,也不至于弄脏茶桌茶席。
《3》
盖碗有沿,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防烫。
其实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茶友,最初使用盖碗的时候,是被烫过手的。
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烫红。
可见,盖碗有个防烫的沿,有多么重要。
盖碗的碗,是要注入沸水的,盖碗泡茶,必定是要跟沸水接触的。
这种“高危”作业,如果没有一只设计合理,防烫效果良好的盖碗,那真心就是,想通过泡茶变成红酥手。
无沿的盖碗,泡茶的时候,由于整个碗内都是沸水,那只碗的碗身,是温度很高的,很烫手的。
这时候若要出汤,势必要端起盖碗——一只被沸水占满的碗,那得有多烫啊?一端,不是烫得连碗一起扔掉,就是立马烫出通红的三根手指。
但若有沿,那就完全不同了。
列位看官都看到过了,有沿的盖碗,碗沿是尖尖的,不易导热,也没有太高的温度。
出汤的时候,就算碗身装满了沸水,很烫,但只要不握在碗身上,那是接触不到高温的。
伸出两个手指头,抓握住盖碗的碗沿,它大约只有30-40度左右的温度,温温的,握在上面,是不会烫手的。
有了碗沿的保护,我们才可以顺利地冲泡一泡茶,让它顺利地出汤,还不会烫到手。
一举多得。
《4》
并不是有盖子的就是盖碗。
它也有可能是只杯子——有盖的杯子并不少见。
盖子比碗小的,才是盖碗。
而有沿的,才是好盖碗。
沿能引水入公道杯,沿能防烫,沿,还美观耐看。
请使用有沿的盖碗吧,当然它的妙处不止文中提到的这些,只是纸短文长,没写出来的,就留待列位看官使用之后,再来留言描补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唯有一途:
多使用有沿盖碗,是也。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