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原子的旅行》
小的时候看过一个绘本,叫做《一个豆子的旅行》,讲述了一颗豆子在人体内的旅行过程,绘本画出了这颗豆子从吃进去到排出来的线路,从而让我们了解了人的消化系统。
刚看到《一个原子的旅行》书名的时候,我以为也是这样的一本书,讲一个原子的种种变化,我还设想了一下碳原子的变化,我调动了我所有关于碳原子的知识储备,想到了二氧化碳、碳酸钙、生命、葡萄糖和我们今天经常测的核酸,我预想到了碳在生命之间的循环转变,我甚至还想到了碳在无生命和有生命之间的循环,于是我胸有成竹地等待着这本书来验证我的猜想。
我猜到了循环,但是我没有想到这个循环的过程居然会如此之漫长,转换居然会这么一环接着一环,从100多亿年前到今天。这个庞大的结构震撼了我,我也瞬间明白了当年连学校教育都拒绝的作者约翰·巴尼特在《元素周期表》一书中看到这趟旅行时的炸裂感,当你发现你的身体你的思考你的大脑,居然能和100多亿年前的一个原子连接起来的时候,你怎么可能无动于衷?
至少,你脑子中的那个碳原子DNA也要颤抖,找到组织的感觉油然而生。
作者在致敬页上致敬了三个人,一个是直接启迪了这本书的普里莫·莱维,是他把一个纯粹理科的素材,赋予了人文的色彩,提炼了这个世界的时空普遍联系,他把碳原子放在了自己《元素周期表》一书的最后,这不是终点,而是“元亨利贞”的“贞”,是又一轮循环的开端。在这个意义上,碳原子的旅行和我国哲学体系的《易经》有异曲同工之妙,殊途同归。
因为碳原子的旅行已经浸润到了作者的生命之中,所以我们能看到他用化学的方法去看世界,他致敬妻子的这一句话,是理科生的浪漫,是碳原子的胜利:“还要感谢伊索尔德,我最好的朋友、妻子、老师,她让我的化学分子得以再次建构。”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如果让《生活大爆炸》的艾米去扫描一下他的大脑皮层,一定能看到,某个区域在闪闪发亮,属于科学家的浪漫,真的令人羡慕。
作者感谢的另一个人是他的母亲,因为他的母亲教会了他画画,而他正是用画笔为我们勾勒出了碳原子的震撼。
《一个原子的旅行》,全书都是用碳素笔画出的黑白画稿,作者的绘画非常大气,以大片的黑色或白色为底色,然后以大量密集的对比色线条绘制出爆炸的光芒、星云体系、碳酸钙质塔、颗石藻、石灰岩等,很多页面上根本没有文字,就是用大的色块和线条构成的,让人们在这黑白强烈对比的无字页面中,借由碳原子的传承,去感受世界的沧海桑田白云苍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