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6岁前若能做好这一点,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文丨吕静贤

前言: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你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享不尽它给你带来的利息,如果你养成了坏的习惯,一辈子都在偿还无尽的债务。

对孩子的培养、教育,实质上就是对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而幼儿时期,是孩子各种行为、习惯塑造的最佳时期。错过了,再矫正不仅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精力,而且也不一定能如愿以偿。

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很大程度决定了他将来的样子

01

单位加班,一位同事带她女儿过来一起加班。同事的女儿胖乎乎的,小小年纪便带上一副眼镜,扎着一个小辫子。

在我们加班的时候,同事给女儿拿出一大堆零食。于是女儿边吃着零食边看着手机。

不知怎的,我感觉这个孩子将来很大可能性已经废了,将来至多也是一个平庸之人。

也许有人会说:大部分孩子都是平庸之人,包括我们自己本身大部分也都是平庸之人。

没错,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包括我们的孩子,也很大概率是个普通的凡人。

但是即使是个普通人,也分努力的人和不努力的人,努力过好生活的人和不努力过好生活的人。

这,其实就是有志的人和没志的人的区别。

为什么我会感觉同事的女儿已经废了,那是因为在她女儿身上,我看不到任何有志的迹象。

因为一个有志的孩子身上最明显的特征,那就是:自律。

02

我发现,生活中大部分父母,除了在学习上对孩子有要求外,就几乎没有任何要求了。剩下的就是一味地满足孩子各方面的要求。

不知你是不是也是这样的父母?

但,其实这样是深深地害了孩子。

毕竟,孩子将来长大出来社会,注定要走出父母的庇护,独自担当自己的一切:工作、生活、家庭、子女教育等等。

而这时,成长过程中的缺失也就暴露出来了:

生活不会自理;

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不会与人沟通;

……

这些都影响到孩子将来的生活和各方面的质量,从而也就构成了一个人的所谓命运。

03

为什么我会不看好同事的女儿呢?其实,就是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正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

同事女儿胖乎乎的,戴副眼镜:这说明她平时很少运动,缺乏锻炼;

在等妈妈的时候,边吃零食边看手机:这说明孩子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吃零食、看手机,这些习惯不仅帮不到孩子,而且还对孩子有害。

从这些都可以看出,孩子从小并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

习惯一旦形成,将是长久,影响深远的。

一个孩子,一旦从小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习惯,长大了想再去培养就会很难。

除非自己在某个时段被唤醒,从而努力去改变、去突破。

但,如果能在小时候自然而然地形成好习惯,又何必等待长大后某个时段的觉醒?

而且也不一定会觉醒。

而且一个人要想成才,也一定离不开自律。毕竟成功无捷径,唯有努力、不怕吃苦。

孩子小时候,是生活习惯培养和建立的最佳时机

04

什么是孩子生活习惯培养和建立的最佳时机?

其实,就是0-6岁时。

因为这时孩子各方面都没有成型。

而且这时也是孩子最听话,最易塑造生活、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

而这时,却是很多父母会忽略的时期:他们只要求孩子身体健康,吃得饱就行。

不信,你看看周围那些幼小孩子,每天除了玩、吃、睡外,并无其它。身边的父母,也似乎对这些年幼孩子的教育并不上心。

当孩子上幼儿园后,教育就直接交给学校。

等到上小学后,才开始逐渐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教育。

其实,这时已经浪费好几年宝贵时光了。甚至孩子已经开始养成一些坏习惯,从而不得不下大力气去矫正、去改变。

因为孩子小时候,是生活习惯培养和建立的最佳时机。

这跟植物的原理一样。一棵树最佳的矫正时期幼苗时,一旦长大就已成形,矫正不了。

人也一样,小时候是各种习惯和行为培养、建立的最佳时候。一旦长大想要重新去培养,已经晚了。

美国学校给父母的备忘录中有这样一段话:

别让我养成坏习惯,在年幼的时候,我得依靠你来判断对错。

05

有的父母也许会说:我就很重视孩子小时候的培养,看,给孩子报了那么多兴趣班、学习班!

其实,这里就走进了一个思维误区:孩子培养的误区。

很多人把孩子学习单一、片面地等同于专门学习某种技能,导致忽略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学习。其实生活中的学习,其作用和价值并不亚于某种技能的学习,甚至重要性超过某种技能。尤其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

比方说自己独立动手的能力:自己穿鞋、自己吃饭、自己换衣服等等;

比方说阅读习惯的建立:恰恰相反,很多父母从小就让孩子接触到电视、手机。导致孩子长大后,父母不得不花费巨力从电视、手机中去抢回孩子,而且效果甚微。

……

孩子真正的培养,其实就是在生活中。尤其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培养他们的契机:

多带他们出去接触大自然,多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时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培养发现美的眼睛;

从小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注重运动等等;

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

……

当孩子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兴趣后,可以说,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已完成了一半。剩下的就是鼓励他继续坚持下去,发展更多有益、健康的习惯和兴趣。

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决定了孩子将来的人生和方向

06

其实,孩子间的差距在孩子小时候就已埋下。只不过没那么快显现出来,因为这跟植物的成长一样,需要时间。

但,与其我们等孩子长大艳羡“别人家的孩子”,不如在孩子小时候就用心培养;

与其在孩子十多岁时,为孩子的不良行为操心、与孩子斗智斗勇,不如在孩子小时候,就帮孩子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

因为习惯建立的最好时机是在小时候。

所以,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拥有长远目光和长远规划,而不仅仅着眼于当下。

很多在孩子长大后的某个时期后悔的父母,都是因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仅仅着眼于当下,而缺乏长远规划所导致。

其实树立长远目光和规划的一个前提就是:明白孩子成长和教育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一场短跑比赛,结果马上就能见分晓。它需要时间的累积和发酵。

所以,在孩子教育上,有心、有规划的父母自然比无心、无规划的父母教出的孩子,有一定的差距。再随着时间的发酵,孩子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日本作家古川在《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中写道:

“一旦大脑认定某种行为跟往常一样,就会拼命地维持这种行为。而习惯,就是把重复的行动化为无意识的行动。”

亚里士多德也说过这样的话:

“重复的行为造就了我们。


因此,卓越不是一种行动,而是一种习惯。”

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的秩序规范关键期是2.5~6岁。它是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性格、行为、习惯往往到长大也不会改变。

正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请在孩子6岁前,好好重视孩子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培养吧。

做好这一点,你的孩子教育已经成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