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


——《悦享听·财务自由之路》595

今天呢,我们开始讲一本书,叫《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你说《财务自由之路》的课程为什么讲孩子教育的话题呢?你想:我们为什么要实现财务自由呢?很多人实现了财务自由是不是就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可以陪伴家人,那个时候你经济自由了,时间也自由了,但是孩子见你像仇人似的,或者说没有很亲密的那种关系——你觉得这个财务自由有意义吗?另外呢,我们现在在陪伴孩子去阿拉斯加的游轮上,我也知道自己需要在这方面去成长,在陪伴孩子的这段时光去好好实践一下,所以我讲这本书呢是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作者金伯利·布雷恩是情感引导式教育的儿童教育专家,她提出来:你本人是比任何玩具都更让孩子喜欢和着迷的。也就是说:孩子最需要的不是智力玩具或者电视节目,他们最需要的是你,他们真正最看重的是和你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因为人需要被重视、需要情感安全感上得到满足,所以需要和父母单独相处而不被打扰的时间,需要和父母建立一生的亲密的关系。

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父母和孩子的交流存在很大的障碍或者是问题,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在对孩子的管教中,父母经常会踏入一些误区:

第一个误区就是控制型父母,或者是放任性父母。控制和放任是父母针对不乖的孩子的两种选择:控制型父母通常采用惩罚的手段,而放任型父母就是两手一摊放弃管教。

比如孩子在肯德基和其他小朋友一块玩滑滑梯,玩得特别开心,这个时候到点了到吃饭的时间了,你叫孩子回家吃饭,孩子不干。这时有的父母反复说几遍,发现孩子还不听就强行带着孩子走,那孩子就闹、就哭。有的父母就会说“你再哭,再不回去以后就不带你来肯德基了”,或者说“你要是再哭的话回家就不允许再看电视了”。

这种就是控制型父母,用控制型的方式对待孩子。那孩子长大以后会怎么样呢?通常会有几种情况:要么他会变得特别懦弱,因为他从小就被控制嘛,就丧失了自信,而且长大以后是一个很容易被恐惧感控制的人;另外一种呢会变得特别有控制性。你见没见过周围有那种控制欲极强的人啊?但你发现他长大了以后,这个世界上能为他控制的事多吗?很少,所以这样的人就很缺乏安全感,而且会特别痛苦。

那你说:采取强制措施不行,那就放任吧,发挥孩子的天性,顺其自然——这样就会带来溺爱的一种结果。比如到吃饭时间了他还想玩,你就让他继续玩,又玩了很长时间。一方面吃饭不规律,对身体也不是很好,再一个呢?孩子就没有规则的意识了。

也有的放任型父母在孩子哭闹的时候说:“没事,不管他,他哭就当练声了、锻炼身体了。”甚至有的父母说:“孩子一哭你就马上去管他、马上去抱他哄他,那会不会让孩子养成依赖啊?”

用这种方式来控制的父母,实际上不管带来的问题会更大,也就是孩子长大以后呢,他出现的问题是:他会极度缺乏团队的归属感,因为在他很伤心的时候得不到支持和安慰嘛,所以长大以后会过度具有依赖性。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有可能会加入一些缺乏责任感的团体,比如说混帮派啊混社会啊,因为他在这里面能找到自己的一种归属感;更为严重的有的会出现网瘾啊或者独瘾(河蟹)啊。为什么这类孩子很容易上瘾呢?是因为他没有归属感嘛!他只有在那个环境之下才能够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那你说:“这父母也太难当了,管也不行,好像不管也不行。”后面会谈到方法,也就是你要埋下种子。比如我们现在带孩子到哪儿去玩,不管孩子玩得有多嗨、多么不愿意离开那个环境、那个场所,但是我爱人只要一说:“到点了,我们要回家了。”绝大多数情况下孩子都会乖乖跟我们一块回家,就是因为她会埋下种子。

比如说要去肯德基之前,她就会跟孩子说:“我们玩多长时间,然后到几点我们就回家吃饭。”到了肯德基以后还会再重复说,快到点之前15分钟或者20分钟她还是要提醒孩子“还有多长时间了啊,我们要回家吃饭了”。一开始到点了孩子还是不愿意离开,那妈妈还是会耐心地跟她说:“我们已经说好了啊,到点要回家吃饭的。”有的时候孩子会讲条件,说:“妈妈,我再滑两圈儿。”那可以让她滑两圈,说“那再划两圈我们就回家了”。往往N次以后你会发现:只要妈妈一说“我们到点了要回家了”,孩子就会开开心心地跟妈妈一块儿回家——这是一种习惯。

实际上不管孩子多小都要和他去沟通,不要认为他听不明白。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学会了:任何事情和问题是可以通过沟通来解决的,因为孩子一开始还没有学会去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表达自己的需求。

实际上这个话题是应该由我爱人来讲的,因为她才是真正的在这方面的专家和践行者,我们明天见。

#耶格系统# 为您提供长期、持续的个人成长方面的培训,本系列属于#耶格系统# 文化的一部分,是#汪广辉# 导师在喜马拉雅同名专辑的文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