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负,“三流”父母会说没关系,“一流”父母这样做

在纪录片《幼儿园》中,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展现出了他们最真实的一面:孤立、排斥、哭闹、争吵。

从这部片子中,我们可以发现,孩子的世界并没有那么单纯美好,他们的“故事”与“事故”来得更加直接,“欺负”与“被欺负”是很多孩子的日常。

儿童社交心理学家迈克尔汤普森也认为:2岁半的孩子,就已经会利用身体优势来吓唬比自己小的孩子了,而孩子4岁左右,就会组成联盟,找出承受力弱的孩子,嘲笑他是“爱哭鬼”、“尿床精”。

所以,在幼儿园、校园中,那些我们无法时刻照顾孩子的地方,时时刻刻都可能发生校园霸凌事件,而如何应对校园霸凌、防止孩子被欺负,是每位家长都应该掌握的必修课。

孩子被欺负,“三流”父母会说没关系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会强调礼貌待人、不要惹事,即便孩子在外面吃亏、被欺负,当对方道歉时,也会立即替孩子回答“没关系”。

殊不知,亲子关系就在一次次的“没关系”中,被推得越来越远,孩子也因为一次次的“没关系”,失去了人际交往的边界感,变得懦弱、胆小,乃至于养成讨好型人格。

闺蜜小莉为人老实,有次孩子在幼儿园和小朋友闹矛盾,被推搡了几下,放学回家委屈巴巴告诉了她。

结果小莉只是不痛不痒地说了“没关系”,安慰孩子说“小朋友们闹矛盾很正常,别放在心上,以后要和小伙伴们好好相处”。

可想而知,小家伙对这样的处理方式并不满意,后来孩子屡次三番被欺负,胆小的他不敢还手,直到有天哭闹着不肯上学,小莉这才发现孩子遭遇了校园欺凌。

事实上,当小朋友受欺负时,如果父母一味地教孩子没有原则地去原谅,很容易失去孩子的信任,即便再次遇到同样的问题,孩子也不会告诉家长,久而久之,难免造成心理创伤,留下阴影。

孩子被欺负,“二流”父母会教打回去

很多家长在教孩子时,都会说“我们不惹事,但真被惹了,也不怕事”。

于是当孩子被欺负时,就会教他狠狠地打回去,一旦孩子表示抗拒、反感,家长还会对其呵斥,觉得自家孩子太“怂”,颇有些“恨铁不成钢”。

然而,当遇到冲突时,我们真应该教孩子打回去吗?

有心理学家曾专门做过实验,他们追踪记录了2583次孩子们出现摩擦后的处理方式,总结孩子们面临欺负时,所做出的的不同反应,以及造成的不同后果。

结果显示,高达80%的孩子在受欺负时,会退缩哭泣不会反抗,紧接着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欺负,20%的孩子被欺负时会还击,还击成功后几乎不会再受到欺负,而还击失败的话,则会受到更严重、更频繁的欺负。

其实,很多孩子之所以被欺负,恰恰是因为其具备某些“容易受欺负”的潜质,有些孩子天生性格温和,根本无法打回去,家长一味地要求“以暴制暴”,只会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还有些孩子习惯了“打回去”,会对冲突格外敏感,在与人进行人际交往时,也会习惯于以暴力解决问题,反而带来更严重的问题。

“一流”的父母,应该教会孩子保护自己

央视主持人王小骞曾分享女儿“早早”在幼儿园被咬伤的经历,她的做法就很有借鉴意义。

当时正是午休时间,小朋友们都在午睡,早早被同学咬伤,但并没有哭,也没有告诉老师。

因为她认为,对方是在和自己玩耍,哭声会把小朋友们吵醒,告诉老师是在告状。

听到女儿的想法后,王小骞既心疼她的遭遇,又感慨她的善良,温柔地说道:如果再遇到类似情况,要第一时间把她推开,并且马上告诉老师。

作为一名妈妈,王小骞并没有教女儿“以暴制暴”,也没有忽视女儿受到的伤害,而是教她如何保护好自己。

确实,当孩子受到欺负时,最重要的不是如何还击,而是如何合理地保护好自身安全。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比如告诉孩子,当受到欺负时,要第一时间表达自身的抗拒,一切以保护好自身为前提,如果对方纠缠不休的话,还可以找准时机逃跑,立即寻求老师、家长的帮助。

歪妈结语:

蔡康永曾说过:“我们相信还击是必要的,但相比还击的力量,更要传递给孩子还击的智慧。”

当孩子受到欺负时,我们与其替娃说“没关系”、教他“打回去”,不如让孩子学会如何保护好自己,预防永远比补救更重要。

今日话题:如果你家孩子受欺负,你会怎样处理?

我是@歪妈,家有萌宝一枚,专注于孕期、育儿方面的知识研究,更多的干货内容,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