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强孩子打招呼,这是在教他“讲礼貌”?中国式礼貌既虚伪又伤娃

导语:教会孩子讲礼貌是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甚至于说有的家长会认为讲礼貌就是有教养的表现。所以,在生活中人们常常能够看到父母催促着孩子主动打招呼看到熟人要“先叫人”

不过话虽如此,但是如果孩子是被父母“逼着”讲礼貌的,那么这种被勉强的中国式礼貌教育似乎就变了味儿。讲礼貌是好事,但是被父母“按头”讲礼貌,这确实有些不妥。

同事小李和父母的关系十分糟糕,即便是放年假,他也很少回家。有些上了年纪的同事看不过去,于是便会劝导小李“多关心家人,多回家看看”。

对于大家善意相劝,小李常常点头答应,但是私底下,他对父母的疏离没有丝毫的减少。

有一次部门聚餐,喝醉了的小李向大家大吐苦水,“其实我也想回家,可是我父母真的让我很窒息。

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逼着我逢人打招呼,我有些时候出于害羞不好意思开口,父母就会当众批评我,他们说我没教养说我不懂事!”

“我最害怕的就是逢年过节了,家里回来很多亲戚,父母逼着我向每个人问好,稍大一点后,他们又让我向每一个人敬酒,甚至连敬酒词都有讲究,如果我说得不好,他们在饭桌上就会嘲讽我。”

“我真的太讨厌这些虚假的客套了,连带着我也很讨厌我的父母。现在我长大了,我逢人想打招呼就打,想不打就装作没看见,可是我因为被父母勉强打招呼而形成的讨好型人格却让我无法放纵自我。”

“我会因为没有主动打招呼而心虚,我会因为没有特别为别人考虑而内疚,我会因为言语表达上的不恰当而睡不着觉。

我不想活得这么累,可是小时候的心理阴影却让我不得不一次次地掩藏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小李一股脑地说出了一大段话,同事们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接茬。这时候一位当了爸爸的同事开口道,“如果你的父母知道他们仅仅是因为一些虚伪的客套或者是自己的面子而让你过得如此不开心,他们一定会十分后悔。为人父母也是一个良心活,逼着孩子讲的礼貌一文不值。”

逢人便要打招呼其实没必要

在中国家庭中,父母们在孩子身上寄托着极大的期望,他们希望自己给予孩子的教育是完美的。所以他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尤为希望能够得到更多来自环境的反馈,特别是他人的“好评”。

中国式礼貌不仅局限于主动打招呼,但是它们会有一个普遍的特征,那就是会迎来对方的“夸奖”

中国式礼貌让父母的管教得到了认可,一句“有教养”让父母的教育付出得到了积极的反馈。

另外,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父母们愈发希望能够在孩子身上找到教育权威感

显然勉强孩子主动打招呼便是一种父母在教育上的“强势输出”,父母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不顾孩子内心的想法和情感需求,希望以此来增强自身的权威感,获得来自孩子更多的信服和尊重

“中国式礼貌”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被勉强讲的礼貌会让孩子们的心里很有压力,这甚至会影响到他们对于社交的看法和认知。尤其有过相关的不愉快经历的孩子,社交的门槛对于他们无疑是又拔高了许多。可以说被勉强打招呼的孩子更容易成为抵触社交的“社恐”

当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后,父母的逼迫会让他们觉得很不舒服。被逼迫这打招呼的行为很有可能就会成为他们反抗父母的叛逆心理被出发的导火索。

父母的教导在逼迫中被轻视和敌视,孩子未来的成长很有可能会向着父母所期待的反方向进行。

“中国式礼貌”还会成为亲子关系疏离的诱因。在父母看来讲礼貌总归是没错的,但是就孩子而言,被勉强的讲礼貌中充斥着成人的虚假和世故,而这也让他们对于父母多了些“不认同”。

在这样的“鄙夷”心理影响下,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真正的讲礼貌,家长要把握好方法和尺度

第一:家长要懂得以身作则

在教会孩子讲礼貌的过程中,最佳的教育方式是润物细无声的。如果父母可以为孩子做好生活中的行为示范,那么在大人榜样力量的影响下,很多礼节、礼仪就会自然而然地被孩子模仿和学习

有了父母的以身作则,孩子对礼貌的认知会更加深刻,同时也会对父母的教诲更加信服。

第二:让孩子明白礼貌背后的真谛

讲礼貌并非是流于形式的表面功夫,礼貌的真谛其实是懂得尊重他人

所以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无法真正地讲礼貌,而真正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则会自发地做出讲礼貌的举动。

父母在督促孩子养成讲礼貌的习惯时,更加应该让孩子明白尊重他人就是在尊重自己

第三:不轻易给孩子“扣帽子”

每个孩子的个性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自来熟,有的孩子有些慢热,父母不能够因为孩子一时地不打招呼就给孩子扣上“没礼貌”的帽子。

家长们要对孩子抱有一定的同理心,适当地进行引导才最容易看到成效。中国式礼貌有存在的必要,但是其更应该是孩子发自肺腑的自愿行为。

结语:

家长不必拿孩子的表现来给自己充面子,真正健康的家庭教育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的,而家长的权威也并非是依靠勉强或者强迫就可以建立起来的。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