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现在,这孩子就像算盘珠子,拨一拨动一动”
在范先生眼里,儿子亮亮是个听话的孩子。
上小学三年级时,亮亮在学校的表现还比较出色;但上四年级时,学习成绩开始下滑;到了五年级,同龄孩子一般都知道主动学习了,亮亮却还不知道用功,非得范先生催促,他才去写作业、看书。
“现在,这孩子就像算盘珠子,拨一拨动一动,没有学习主动性。这样下去,到了初中可怎么办?”对此,范先生很是着急。
我给亮亮做了一个简单的测评,让他按照要求临摹图形,图形要画在指定空位上,尽量与原图一样。测评共8页,亮亮每画完一页就停下来,放下笔,坐姿端正地等着。直到我给出翻页的指令后,他才翻到下一页继续画。
我说:“亮亮,画完一页后,你可以翻过去接着画。”可他还是固执地等我的指令,才会有下一步的行动。
一个五年级的孩子如此听话,我很惊讶,同时也感到孩子有些问题。根据经验,我推测范先生在家事事都会为亮亮规划和代劳。仔细一问,果然如此。
02
“为孩子付出这么多,
怎么到头来还是我的错?”
范先生说,亮亮每天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做到什么程度,包括读什么书、读几页,他都为孩子规划好了。
“我是为他好,这样他可以少走弯路,提高效率。”范先生说,“只是亮亮现在有点太依赖家长了,早上起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穿哪件衣服,自己都没个主意。”
我不客气地告诉范先生,亮亮的这些问题,是因为家长代劳得太多、规划得太细、照顾得太全造成的。范先生感到很委屈:“我为他付出这么多,怎么到头来还是我的错?”
我解释道,探索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家长从一开始就不允许孩子犯错和尝试,孩子抗争几次无果后,就会失去信心,接受家长的安排。
这种听话可能一开始会让家长满意,但长此下去,会造成孩子没有家长的指令就无法做任何事。孩子失去做事的主动性,凡事等指令,这样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一旦固定,等到了高年级想改就比较困难了。
因为这时家长一放手,孩子就乱套,而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孩子,也很难取得好成绩。
03
有时候父母袖手旁观比事事代劳更好
“父母要做的不是代替孩子探索世界,而是替孩子扫除路上的危险,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自己的事。”我对范先生说,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聪明、更有潜力,我们要相信孩子。
更重要的是,在独自探索中,孩子培养了兴趣、学会了思考、懂得了独立、尝试了创新,日积月累,他的很多能力和优秀品质都会被培养和锻炼出来。所以,有时候父母袖手旁观比事事代劳更好,也更有智慧。
“哦,要允许孩子犯错,给他时间,让他慢慢成长。家长如果等不及,拔苗助长,会适得其反。”范先生有些明白过来了。
控制型家长如何告别专制,
改善亲子关系呢?
亮亮的爸爸是典型的控制型家长。这类家长对孩子的爱,很多时候都是害,或者说是以爱的名义行使了害的权利。那么此类家长应该如何告别专制,改善亲子关系,培养健康快乐的孩子呢?
●不要束缚孩子的手脚,给孩子空间
亮亮的爸爸听从我的建议,决定多给亮亮一些自由的时间。以前,亮亮爸爸每天开车送儿子上下学,现在让孩子自己搭公交车。一开始,亮亮有些手足无措,偶尔还会坐错车。
亮亮爸爸几次想干预,但都忍住了。
很快他发现,亮亮学习能力很强,一段时间后,他坐公交车已经很老练了,作业完成情况也大大改善,还知道帮助妈妈做家务,并且不再胆怯,出门和别人打交道大方、得体。
亮亮的爸爸深有感触地说:“孩子事无巨细都听家长的,会让家长感觉舒服,但不能让孩子成长。而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可能会出差错,惹家长生气,但孩子的能力明显增强。”
●冷静交流,用夸赞代替辱骂
我曾召开一个主题班会:当父母教育我时,我想对他们说什么?下面是学生们的回答——
“态度友好一些会更好,父母教育我们没关系,但要像大姐姐、大哥哥和朋友。”
“不要一张口就责备,最好先问清楚情况再开口。”
“即便我做错了什么,也不要大喊大叫。因为大喊大叫,不仅让你看上去很傻,还会让我感到愤怒和反叛。真正的交谈需要真诚。”
从孩子口中,我们得知唠叨、大喊大叫、羞辱是最差的教育方式,而冷静、真诚的态度,才会让孩子感觉到尊重和友好,从而愿意和家长交流。
●与孩子相互尊重
有的家长会用强硬的口气问孩子:“我这么做,你同意吗?”孩子心中不乐意,却只能回答“同意”。可家长一转身,孩子就违反家长的意思。
这时,家长往往火冒三丈,严厉地批评孩子。这是家长的错,约定不能一厢情愿,要双方共同制订规则,孩子才会心甘情愿地遵守。
你可以说:“我不同意这样做,但我愿意和你一起想办法,直到咱们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约定。”但如果暂时无法达成双方都同意的约定,就要允许孩子按照他以前的方式做,直到达成双方都能同意的约定。
●告诉孩子你爱他
很多孩子和父母发生冲突,是因为不理解父母的用意。当孩子反叛时,我们不妨反思一下,有没有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
当你教育孩子时,孩子感受到的是你对他的贬低和不屑,他自然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这是我们要极力避免的,我们要做的是,相信孩子,让孩子明确知道我们跟他是站在一边的。
作者:铃兰
编辑:付晓康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