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岁开始,儿子似乎每天都有许多问题,来等着大人答。比如有一次我正在写东西,他在旁边吃午餐:「妈妈,我为什么要吃米饭呢?」我抬起头来,停下手里的活。
「因为吃了饭人才有力气,才能学习,玩耍啊!」
「为什么要吃米饭才有力气,吃汉堡薯条就不行吗?」
我无奈的看着他,心想这孩子脑子里是不是装了「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在这个家里出现的频率太高了。
为什么树叶会掉?为什么要睡觉?为什么买东西要给钱?...这让我意识到:他再也不是那个大人说什么都信,说什么都老实听着的小屁孩了!
他正在成为一个具有自主判断能力、有独立思维的人。
爱提问=在变聪明
理论上人类大脑的高级认知会在5、6岁左右加速发展,进入其黄金时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enjamin Bloom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理论:思维能力金字塔。这个金字塔由下往上,展现了从底层思考向高层思考发展的过程。
思维能力金字塔
• 记忆:涉及对言语的简单记忆,不需要对原输入的信息做改组和加工。
• 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有目标的进行思考。
• 应用:把抽象信息应用于新情境中。
• 分析:用自己的话表达别人的观点和逻辑。
• 综合:将观点和逻辑迁移应用到其他情境和生活里。
• 评价创造:衍生出符合逻辑的、能够影响别人观点的,或立场。
记忆、理解、应用都属于初级思维能力,分析、整合、创造属于高级思维能力。孩子2、3岁的时候,基本都处于初级阶段。这个时候他们还没有自己对这个世界独立选择的能力,只是简单的理解和记忆,所有的应用也都是表面上的模仿。
很明显的表现是,他们对你说的话,没有表现明显的异议。通常大人会觉得这个时候的孩子挺容易带的,比较听话。
当孩子长大了,他会有自己的想法,即使你说出了答案也会提出质疑。便是高级思维能力的「分析」和「评估」。孩子的高级认知发展5、6岁左右为黄金时期,身为爸妈,我们必须要在这个时间段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
面对孩子不断攀升的认知和日益增多的提问,父母的态度很重要,如果选择敷衍和撒谎,那么日积月累的拒绝,就会破坏孩子的思维能力。长此以往,孩子的好奇心会逐渐减少,永远的停留在初级思维阶段,缺乏进步。
那么,我们要怎么做呢?
要引导孩子“自我生成”
孩子在问问题的时候,如果有充分的时间去引导,就可以尽可能让孩子「自我生成」答案。
丹尼尔L施瓦茨在《科学学习斯坦福黄金学习法则里》提到:在解决问题中调用一部分信息来组成完整的信息,自我生成就是调取这部分信息的过程。
「记忆」常常作为一个词组来使用,但将它拆成「记」和「忆」来理解的更为恰当。「记」就是将初次获取的信息进行收集编录,在脑海中留下短暂的痕迹。而「忆」则是进行回忆,将它内化为自我的存在。
自我生成,便是靠「忆」来发挥作用。
比如许多孩子会提到的一个问题:「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要引导孩子自我生成答案,我们可以这样回答:
「阳台上的小花朵,在没开之前是什么样的?」
「一颗种子,埋在泥土里。」
「那为什么埋进泥土里?」
「怕被人踩坏?」
「那它后来怎么开的花呢?」
「浇水、晒太阳!」
「没错,其实每个人在一开始的时候,也是一颗小种子,你也一样哦。为了保护你不被伤害,你从一开始就是在我肚子里的,那你猜猜你是怎么长大的呢?」
「吃饭、睡觉来的!」
这里的每一步骤都是给孩子的提示,而且最好结合孩子听得懂的语言和常接触的例子。
你可以说出前半句,让他回答后半句,或者主动对他提问,把「皮球」踢给他,这些都比把答案直接给他要好。
图片来源:网络
虽然我们都知道孩子问问题,是为了获取知识,但还是很多爸妈会因此感到烦恼或者无从接招。
尤其学龄前孩子,不善于伪装自己的情绪,一有问题就非常想立刻知道答案,无意中就会给爸爸妈妈们增加「烦恼」。另一个就是家长的认知有限,不是所有事情都懂得解答,况且有些东西并不是一言两语就说得清的。
假如你现在在忙,没有太多的时间回答孩子,你可以这样做:
比如上面那个问题,与其用「充话费送的」,「从路上捡的」之类的回答来敷衍孩子,不如简单地说「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的」。
孩子可能会敏感地察觉到妈妈应该是在认真地回答问题,但也会更想知道细节,这时你可以说:「晚一点妈妈再跟你说这个属于你和我的秘密吧,妈妈现在没空,会讲不好。」
这样的回答,既先给了孩子一个简单的答案,又让自己有个缓冲的空间,最主要是我们的态度,会让他知道自己的问题是被看到的,并没有被忽悠。
对于大一点孩子的问题,我们还可以提议等有空了,就带他上网或者去书上翻找答案,这样的过程,其意义远大于获得结果,而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寻找答案的方式。
这也是自我生成的重要途径。
自我生成三个要点
这里可以用几个比较贴近实际的例子,给大家解释引导孩子自我生成的三个要点:
1、提示线索难度要把握好度
例如,孩子问「人为什么要吃饭?」如果孩子已经了解了身体的构造,你就可以提醒他「胃是管什么的?如果空了会怎样?」如果孩子没有接触过相关的信息,所提示的信息就不能那么复杂,就要从所熟知的生活体验里找提示标签了。
前两天儿子问我:「妈妈,什么肉最好吃呢?」我心想着他还不知道,肘子肉、里脊肉之类的名词,不过最近刚带他去吃了北京烤鸭,于是我回答:「这个肉要用挂炉烤,再抹上来自北京的酱料。」儿子很快抢答:「北京烤鸭是最好吃的肉了!」
我接着说,你觉得好吃的肉,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吃的肉,那应该就是最好吃的了吧。
提示孩子生活中所看到过的,孩子的脑海中会立刻浮现皮酥肉嫩、待人享用的烤鸭。
相反,如果我们提示肘子肉最好吃,孩子没有看到过,就算形容的很贴切,孩子也是答不出来的。因为他的思维里从未出现过这条信息,更没有亲身体会过其中的美妙。
2、用开放性的问题反问孩子
在我们回答之前,可以先把问题丢出去,这是个既偷懒又有用的做法。「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孩子会先自主调动所有的认知和记忆,加上家长的提示,说出一个大概的答案。
有一次儿子问我:「妈妈,小鸟为什么会飞?」我说:「因为它有....你觉得它有什么?」儿子想了想,回答:「小鸟有翅膀!」
通过你一句我一句对话式沟通,层层递进的启发着孩子自主思考,通过动脑筋得到的答案比父母直接给的,记忆要深刻的多。
3、强化线索到答案之间的路径
可以用在一起的过往经历作为线索。
「上次去商场,你为什么哭啊?」
「因为妈妈不给我买汉堡吃,所以我就哭了。」
「为什么要买汉堡?」
「因为我饿了。」
「饿着肚子很难受,所以要吃汉堡。那你知道人为什么要吃饭了吗?」
「因为不吃饭,肚子会饿的难受。」
通过不断的给出线索,引导孩子在回忆阶段发挥「自我生成」作用。
强化线索到答案之间的路径还可以通过实践表达。有一次吃早餐的时候,儿子问我:「为什么同样大的饼有的是甜的,而有的没有味道?」我说:「饼里有的放了白糖,有的没有放。」儿子还是表示很疑惑的样子。于是当天晚上下班回家,我们开始做饼,知识通过手动获取了。
有时候让孩子积极的参与进来这也是很有用的线索,容易让孩子更好的思考和理解答案。
图片来源:网络
近年来,思维能力越来越受家长重视。不少父母舍得花几万块给孩子报名各种思维训练补习班,却不愿意多回答孩子的一个问题。以为自己付出了很多,可恰恰忽略了培养孩子思维能力最有效的是:好好回答问题。
亲子关系间的问答沟通,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每个孩子都是最好的问题制造者,回答好问题才能保护好孩子的这份求知欲。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便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