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编辑:小陈
当提起厌学的孩子时,你会想到什么?在不少社会新闻里,孩子不上学,伴随的形容词是“叛逆”“不务正业”,似乎不去上学的孩子都是“坏孩子”。但事实是,不少成绩优异的孩子也是厌学门诊的常客。
这些尖子生为什么厌学?当他们不去学校时,家长该怎么做?腾讯新闻教育频道《童心结》栏目开学季特别策划《不想上学不是你的错》聚焦厌学话题,邀请心理专家一起聊聊厌学背后的那些事。
特邀嘉宾:
常蕾|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厌学”心理门诊负责人
宗敏|外交学院心理素质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
01
成绩好的孩子,也可能是厌学门诊常客
那些在校表现优异的孩子,为什么一次考试砸了就死活不肯进校门?优秀的孩子,为什么会说厌学就厌学?常蕾说,优秀的孩子面临更多的压力,面临更多老师、家长的期待和同班的评价目光。
这些孩子认为,周围人对自己的认可都是因为自己表现完美、成绩拔尖。当他们某一项表现得不好,就会很容易陷入自责,从而讨厌上学、害怕面对周围人。
这些孩子的症结在于自我要求高。用常蕾的话来说,他们不仅要求自己学习好,还要求自己当班干部、当学生会主席。他们会拿自己的短板和别人的长处比。
常蕾说:“这些孩子都戴着‘墨镜’,看不见自己的优点,只能看见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这一方面是因为孩子对自己的内在要求很高,另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教育模式里对缺陷的关注——在孩子上小学刚开始接触考试时,不少家长都关注自己孩子有没有考满分。常蕾打了个比方,“如果孩子考了90分,家长就会问,丢的10分是怎么错的?总结一下经验,下次把那10分补上”。
虽然家长的本意是好的,但这种教育模式会影响到孩子的认知。孩子会认为自己考100分才是对的。久而久之,他们就只会关注自己没有得到、没有做到的部分。
常蕾说:“这些孩子往往都很善良、单纯、心思细腻,因为他们在想方设法地去满足家长、老师、同学的需要。但他们考虑别人的时候,就压抑了自己的需要。”如果孩子们自己的需求没有被大家关注,那这些孩子就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02
孩子要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而学,才有动力去学习
除了孩子自己的性格外,外交学院心理素质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宗敏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了孩子厌学的原因。宗敏说,“这代孩子不好糊弄了”——他们要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而学,才有动力去学习。
有些孩子可能在学校里就完成了这个思考,但有些孩子在校园环境内没法完成这种思考。这时,有些孩子需要通过暂时的休息来找到自己思考、自我探索的空间。
宗敏在大学里工作。她观察到,以前很多大学生会说自己的专业是家长决定的,在上大学前自己都不知道这个专业。但现在高考改成了选科制,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文理分科,这种变化就要求孩子们在高中就开始自我探索,他们要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在此基础上选科。
如今,大学校园里很多孩子的专业都是自己选择的。在宗敏看来,这种变化是未来的趋势——自己做选择的孩子,学习会更有动力。
但是在一些家长的眼里,孩子的选择并非是“最优解”。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上最好的学校、进最好的大学。常蕾说,这种路径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孩子,“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适应高期待、高频率、速度快的教学方式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有自己适应的学习生活节奏。在常蕾看来,这并没有好坏之分。
宗敏也提到,现在非高考的升学渠道也很多。例如高职院校、中本贯通、五年一贯制学校等,这些路径也给孩子们提供了很多机会。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必须参加高考,但现在除了高考,孩子还有很多路可以走。
孩子不适应学校,也不代表着孩子就非要辍学、早早进入社会。孩子可以换个环境,探索自己的可能性。
宗敏说,她曾经遇到一个孩子,初中在一个顶尖的学校,但成绩并不拔尖,导致自己的压力特别大。所以,他选择转到了一个成绩相对一般的初中,但又在那里考上了顶尖的高中。但上了高中后,依然不适应那里的高压环境,又转到了一个环境宽松的高中里。但最后,他在这个高中考上了一所非常优秀的大学。
对于这种孩子来说,他可以在宽松的氛围里表现得很好,做真实的自己。青春期的孩子厌学很多都是因为人际交往。他们讨厌学校,或许只是单纯地回避社交。有成就感、认可感的环境是最适合孩子的,当孩子自信起来,人际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03
孩子去学校不只为了学习,他们在校园里找回自主权与归属感
常蕾说,“孩子回到学校,不单纯是为了学习”。其实回到学校本身就是恢复正常、健康的生活状态。不少孩子休学在家就是昼夜颠倒、不出房门,这种状态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但上学对孩子们来说,包括了体育锻炼、规律睡眠、同伴交往等。尽管孩子在校表现不一定优异,但上学本身就意味着孩子在规律生活,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益的。
那么,孩子需要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呢?宗敏说,在她眼里,好的学校应该有三种氛围。
第一,孩子们要有自主权。很多学校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业,课余活动屈指可数。很多孩子会把学校和学习挂钩,当孩子在学习上找不到正反馈,就会对学校生活失去期待。孩子应当有权利决定他们想学什么、想参加什么样的活动。
第二,孩子要有胜任感。现在学校的评价体系比较单一,只把成绩看作是判断学生好坏的标准。但是孩子能赢的是少数,觉得自己成绩差的是大多数。孩子在学习中找不到成就感,久而久之就不想学习。
第三,孩子要有归属感。如果孩子们忙于学习,把彼此看做考试中的竞争对手,人际关系就会彼此疏远,甚至产生冲突。在临床中,有不少孩子复学的契机是转到了一个氛围好的班级。有的班主任会带孩子们一起做活动,集体凝聚力很强,孩子在这样的集体中自然愿意生活。
宗敏说,这三点其实是可以互相平衡的。比如有些孩子成绩不好,讨厌学习;但班级氛围很好,他就还是喜欢上学的。
所以,家长得把视角拓宽。有时候,孩子看似走了和学习无关的路,例如他专注于运动、自己的兴趣爱好,但在这个过程中他提高了效能感,自然会慢慢反哺到学业的状态。
孩子如果讨厌学校,家长也不必强求孩子爱上学校、爱上学习。教育不是流水线,孩子也不是标准件。教育的真谛就在于:当孩子暂时找不到奔跑的方向时,我们愿意陪他们静静等待,等晨雾散尽,等属于自己的那颗星亮起。
心理医生常蕾说:
“12356”是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电话号码,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协调工业和信息化部设置,向大家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心理健康服务。
这个号码的设置其实很有意思,因为中间没有“4”,就是没事的意思。以往,全国的心理援助热线已开通了600多条,但号码多样,记忆不方便。对此,国家健康卫生委设置“12356”作为全国统一的心理援助热线。
这条热线相当于一个国家级的树洞,能确保心理专业层面的帮助触达千万家。目前,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广西、青海、黑龙江等地都已开通“12356”援助热线,预计5月1日前全国各省都能实现投入运行使用。
更多观点,欢迎查看正片并持续关注腾讯新闻教育频道《童心结》栏目特别策划《不想上学不是你的错》,也欢迎在评论区交流你的思考。
往期回顾:
家长送孩子去“厌学”门诊,为什么要全家一起做家庭治疗?
孩子不想上学,跟大人不想上班的心态没什么差别
开学季厌学门诊火爆!专家:20%的孩子有厌学情绪,尖子生也容易厌学
腾讯新闻教育频道《童心结》栏目特别策划《不想上学不是你的错》更多精彩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新闻教育频道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欢迎个人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