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化”横行的年代,我们应该怎样养孩子?

2022年11月02日13:45:49 育儿 1964

有人说,现如今的社会,女性需要一点“男性化”,男性也需要一点“女性化”,这样可以过得更幸福,你同意吗?


女孩不能玩奥特曼?


周末在超市的玩具区,遇到一个奶奶带着孙女来买玩具,女孩看起来五六岁的样子,扎着两个羊角辫,一袭纱裙,嘟着小嘴软萌可爱。

奶奶:宝贝,你挑一个洋娃娃,奶奶买给你当生日礼物。

女孩看了一圈货架,指着远处的奥特曼说:我要那个!

奶奶一看,刚才还笑意盈盈的脸立马阴了下来:女孩子不能玩那个,奶奶也不给你买!

女孩恋恋不舍地放弃奥特曼。




男孩喜欢奥特曼,女孩喜欢洋娃娃,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而如果有女孩说我想要奥特曼,很多人,尤其是老人们听到了一定会大吃一惊:

你一个女孩子家家,怎么能跟男孩子似的,整天就知道拿奥特曼打来打去?


“女性化”横行的年代,我们应该怎样养孩子? - 天天要闻


长久以来,我们对男孩和女孩成长的要求和期待都不一样:

男孩要勇敢,有担当,不能娘娘腔,有泪不轻弹;

女孩要温柔,情感细腻,不能假小子,要有同理心。


所以,大家都说,男孩子不能玩过家家,女孩子不能舞枪弄棒。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就算女孩玩奥特曼,那又能怎么样呢?


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不知不觉中给孩子贴了多少性别刻板印象的标签?



男孩子一定要学跆拳道?


英国乔治王子在六岁的时候,喜欢上了舞蹈课,并且认真地上芭蕾舞课。没想到,这事传到了美国,却遭到美国一众媒体的冷嘲热讽,其中,美国ABC著名的电视节目《早安美国》中,主持人Lara在说到“芭蕾”时直接笑了出来。


“女性化”横行的年代,我们应该怎样养孩子? - 天天要闻


在他们的眼里,男孩爱上芭蕾是缺乏阳刚之气,比起穿着紧身衣跳芭蕾,一个未来的国王不是更应该学着开飞机坦克吗?


很多父母在培养孩子的时候,都是这样规划的:

男孩子要学跆拳道,长大了才不怕被别人欺负;

女孩子要学舞蹈,长大了气质优雅迷人。

总的来说,女孩子琴棋书画,男孩子运动撒野。


这本来没什么不好,但如果你因为一个女孩子喜欢在绿茵场上奔跑就笑她太疯狂简直没个女孩子样,正如乔治王子绷着小细腿踮脚转圈学芭蕾被嘲笑一般,都属于性别刻板印象。


有个小男孩去理发店看到阿姨在烫头发,对她满头的卷发设备很感兴趣,缠着妈妈也要来一头,不管妈妈怎么解释他就是不听,最后,妈妈只好满足他的愿望:


“女性化”横行的年代,我们应该怎样养孩子? - 天天要闻


TONY老师摆弄了几小时后,小男孩回家马上拿妈妈的头发练手。


你看,在大人眼里,烫头发是女人在臭美,而孩子只是好奇头发是如何被卷起来的。


6-12岁是孩子的探索欲发展期,这个阶段,他们会萌生出各种天马行空稀奇古怪的想法,还会有用之不竭的精力去实施。


如果我们拿这些刻板印象来约束孩子,只会令他们无法自由探索更多未知的事物,更别提追求自己热爱的事情了。


什么是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是针对某一性别的性格特征、外貌、行为、角色的普遍看法或成见。


心理学家认为,性别刻板印象源于性别角色的分化,不同性别在不同劳动生活中获得不同经验,分工差异产生不同要求,继而形成、衍生有关性别角色的种种规范。


性别认同和性别刻板印象是两个联系但不同的概念。

儿童会在3-5岁左右会通过自己的观察将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信息联系起来,建立最初的性别认知。


之后,随着自身生理、心理及认知能力的发展,加上不断增加的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互动的社会经验,他会自己进行更多的推断:


“女性化”横行的年代,我们应该怎样养孩子? - 天天要闻


孩子先是对妈妈的外观有一定的认知:长头发,穿裙子和高跟鞋,化妆涂口红,性格比较温柔。


随着他接触到更多的女性,大部分都有同样的外在特征,他就会对“女性”形成一个性别刻板印象:留长头发穿裙子穿高跟鞋,性格温柔等等。


同理,他们先从爸爸的印象中形成对“男性”的认知,慢慢地推断到更多的男性角色,比如短头发穿制服帅气英勇,警察、消防员、飞行员,都是他们眼里男人的模样。


这个过程同时也是孩子的“性别认同”的过程,也就是说,孩子在形成“性别”刻板印象的同时,对自己的“性别”进行准确的定位。


女孩知道自己和妈妈一样,男孩知道自己和爸爸一样。当这个认知正确时,他们对自己的的性别认同是正常的。


与此同时,他们会自动形成一些看起来和“性别”有关的行为:女孩爱穿裙子,爱玩洋娃娃,男孩爱玩汽车飞机恐龙等等。


“女性化”横行的年代,我们应该怎样养孩子? - 天天要闻


这些行为在生活中被不断强化,进而形成“性别刻板印象”,其中有些强化是正面的,有些强化是负面的。


文章开头里那个奶奶对孙女提出要买奥特曼大为吃惊,她是在担心自己的孙女把自己看成个男孩子。


其实,这是一种负面强化,大人们大可不必担心,女孩爱玩机器人和男孩爱玩过家家一样,并不能说明他们对自己的“性别”认同存在障碍。


尤其是在现在的条件下,孩子们有着很大的挑选玩具的自由度,他们才会把探索放在第一位,只要是感兴趣的,都想玩一玩,看一看。


谁在影响性别刻板印象?


有个妈妈说自己三岁的女儿和很多小女孩不一样,她痛恨粉色!

有一次她给女儿买了一件双面穿的外套,一面是马卡龙粉,另一面是白底黑点。她想:女儿皮肤很白,穿粉色一定会很好看。但她没想到的是,拿到衣服后,她倔强地只肯穿黑白色的那一面。

她不是一个有公主梦的妈妈,也没想过要把女儿培养成娇滴滴的小公主。之前也很随意地给女儿买过粉色的杯子,书包和袜子等等,女儿都很欣然地接受,唯独这一次,她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女儿对粉色的敌意。

“你不喜欢粉红色了吗?”

“不喜欢。”

“为什么不喜欢了呢?”

女儿很认真地想了想说:外公外婆说,我应该穿粉色的裙子,因为我是女孩,但是我想穿黑色的裙子,女孩也可以穿其他颜色的裙子。


“女性化”横行的年代,我们应该怎样养孩子? - 天天要闻


这位妈妈终于找到女儿痛恨粉色的原因了。

她想起来自己从小到大,数学成绩特别好,每次都能考年级第一,可是爸爸妈妈却总是不太相信,觉得她只是运气好而已,他们总是说:女孩子数学成绩肯定好不了,逻辑思维不行。


在学习上,认为女孩学不好数学,男孩英语比不上女孩;在生活上,认为女人要会做饭操持家务,男人不用做饭做家务;在工作上,认为女性优柔寡断,男人杀伐决断等等。


这些放在上个世纪还情有可原的“认知”,现如今怎么看都是“恶意”满满的性别刻板印象!


盖洛普公司曾经在一项全美调查中提问:

你认为造成男女两人不同人格、兴趣和能力的原因是什么?这主要是由两性不同的养育方式还是其生理差异造成的?

99%的人选择了回答这一题,完全忽略了题目的假设,

选择后天教养和生理差异的人各占一半。


可见,父母,孩子身边的其他看护者及整体社会文化(电视节目、书籍、动画片等等)都是孩子性别刻板印象形成的影响者。


性别刻板印象也有真假之分?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女生学不好数学”是一个伪命题,并努力证明男女“平等”,想要打破这些性别刻板印象。


实际上,男生和女生之间由于生理上的不同,确实在很多方面是有差异的,有一部分是真实的,另一部分却属于误解。


那么,到底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以下刻板印象是真的:

言语能力:女孩相对说话更早,比男孩拥有更出色的言语能力,在儿童和青少年期,女孩在阅读理解测试和演讲方面保持着不大但一贯的优势。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家所认为的“男孩英语比不上女孩”是对的。


视觉/空间能力:男孩的表现优于女孩。男孩在这方面具有中等程度的优势,4岁之前可以观察到,且持续一生。

——男孩子很小就喜欢搭积木,并持续热爱,直到成年。在数学几何内容的学习上,男孩比女孩更具优势。


“女性化”横行的年代,我们应该怎样养孩子? - 天天要闻


数学能力:男孩的数学问题解决策略上胜过女孩,但女孩在数学计算技能上胜过男孩。

——男孩总是容易出现计算错误,被我们称为粗心大意。


害怕、胆怯和冒险:在不确定或陌生环境中,女孩相对表现出更多的恐惧和胆怯。

——再小的男孩,也愿意比身边的女孩表现得更大胆。


情绪表达及敏感性:女孩更容易深刻而强烈地说出她们的情绪,更自在地表达她们的感受。但在爱、关心和同情上,男孩并不比女孩少。
——女孩更愿意表达情绪情感,而男孩总是显得“爱你在心口难开”。


“女性化”横行的年代,我们应该怎样养孩子? - 天天要闻


发展的脆弱性:男孩更易受疾病影响,男孩更易表现出各种发展问题,比如阅读障碍、言语缺陷、多动、情绪失调等等。

——口吃、注意力缺陷障碍等也多发生在男孩身上。


攻击性:男孩比女孩更具有外显攻击性,但女孩比男孩更多表现出隐蔽的攻击,比如,冷落,忽视等。
——男孩子爱打架,而女孩则好形成小群体孤立他人。


顺从:女孩相对更顺从,在希望别人听从自己时,女孩主要靠技巧和礼貌地提出建议,而男孩子主要凭借强硬的要求或控制策略。

——现在你明白为什么女儿被称为贴心上棉袄和爸爸的小情人了吧?她们不仅会说好话还听话,真的是完胜那些嘴笨脾气又直的男孩们。


正是这些差异是真实存在的,大家形成了这些性别刻板印象:女孩更适合担任一些诸如照顾家庭孩子、顺从,能照顾他人情绪体会别人需要的角色,而男孩子则更多被鼓励担当需要竞争、果敢参与的工具型的角色,并被期望获得更多成就。


“女性化”横行的年代,我们应该怎样养孩子? - 天天要闻


但是,对于这些差异,我们也要保持客观清醒的认识,这些差异只是反应的群体平均水平,而对于个人来说,极有可能是不准的,比如前面那位从小到大数学考第一的妈妈,那数学水平远高于男生也是存在的。


所以,大多数心理学家一致认为:

男孩和女孩在心理上的“相似”远远多于不同,而且即使客观存在不同,差异也是不大的。


以下刻板印象是假的:

男孩比女孩分析能力更强?NO!

——男孩和女孩在认知能力上具有细微的差异,但在分析测验和逻辑推理上,不存在性别差异。


女孩缺乏成就动机?NO!


——与男孩相比,女孩会指向不同的目标,并不是成就动机不如男孩。



女孩更能死记硬背,男孩更能解决复杂的问题?NO!

——只是两者学习方式的不同,并没有优劣之分!


女孩比男孩更具社交性?NO!

——这种差异不存在!相反,在成年期之前,男孩更喜欢与同伴在一起。


“女性化”横行的年代,我们应该怎样养孩子? - 天天要闻


这些被误解的方面,却被大多数人接受,实际上是基于文化影响的误解,而没有事实基础。


但是,这些误解却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强大的影响:如果孩子的所作所为并不符合刻板印象时,他们的行为极有可能被纠正,认为只有与所谓的“刻板印象”相符,才是正常的,这种情况下,这些被误解的刻板印象就极有可能在孩子身上受到强化。


性别刻板印象的利与弊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常常把性别刻板印象挂在嘴上,而自己却有所不知。

像前面那个不同意给孙女买奥特曼玩具奶奶,嘲笑哈里王子学芭蕾舞的主持人,不相信自己的女儿数学成绩出色的父母,他们甚至认为,大家都是这么想的,所以,我没有错。


于是,他们会按照那些大家都认为是正确的“刻板印象”来要求孩子,一旦孩子表现有所差别,他们就会找孩子的茬。


养孩子,真的要这么养吗?


按照性别刻板印象行事,有好也有坏,好处是不管男孩还是女孩,更符合社会预期——男孩像个男孩子样,女孩像个女孩样儿,这会让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的阻碍更少,也就是大家眼里循规蹈矩正常成长。


那坏处是什么呢?对于个体来说,则有可能能力发展受限,失去很多更适合他们的机会。


比如说,一个在数学上拥有天分的孩子,很有可能受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认为女孩就是照顾家庭带孩子的角色,而最终失去在数学相关的领域有所成就的机会。


这些性别刻板印象还有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左右孩子的“想法”——我是男孩不能学习跳舞,我是女孩不能玩极限运动等等。


如果人们接受男孩“娘炮”,那也应该接受女孩“汉纸”,最重要的是,摒弃我们认知里的错误的“性别刻板印象”,让正确的“性别刻板印象”助力孩子成为他最想成为的样子。


正如一句广告词所说的:一切皆有可能。

孩子不是流水线里生产出来的标准产品,每个孩子都应该按照他们的特质得到最好的发展。


优秀的孩子,首先要是一个善良勇敢、健康快乐的人,其次才分性别、国籍、文化和种族。

别让性别成为一个定义他们的人生的标签,也别用性别这个标签去捆绑别人。

育儿分类资讯推荐

直播中称“报我名字可进清北班”  教育博主孙某某被行拘 - 天天要闻

直播中称“报我名字可进清北班” 教育博主孙某某被行拘

央广网北京7月10日消息(记者冯仪)近日,某教育博主在直播中声称报其名字可进北二外成都附中清北班、强基班。经网友反馈至问政四川平台后,成都市武侯区教育局回应称该博主声称的所有内容均属虚假信息和不实言论。7月10日,成都市公安局武侯区分局发布警情通报。通报称:“经查,孙某某(男,36岁,某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负责...
杨绛:喜欢把家里打扫得很干净的人,表面整洁,实则暴露了人生真相…… - 天天要闻

杨绛:喜欢把家里打扫得很干净的人,表面整洁,实则暴露了人生真相……

人生跌入低谷时,杨绛被安排清扫公厕。面对常人避之不及的污垢与异味,她没有怨怼敷衍,而是亲手缝制拖把,带着肥皂与洗衣粉,蹲身擦拭每一块瓷砖,细致到为空间通风除味。不多时,曾经污秽的角落竟变得窗明几净。更令人动容的是,她在此处掏出书本静静品读,说“厕所就是我的书房
当一群父亲看见孩子眼中的光芒,新的“事业”开始了 - 天天要闻

当一群父亲看见孩子眼中的光芒,新的“事业”开始了

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是“父亲节”,一个专为感恩父亲而设立的节日。在人生的第五个父亲节到来之际,我已是远近闻名的“好爸爸”。三个月前,我作为发起人之一的“爸爸陪亲子公益行动”正式启航,每周末邀请社区内3—6岁儿童在家长陪同下,一起来听故事、
7点出发|女子自曝“孕期摆烂不上班,老公是副处”,官方通报来了! - 天天要闻

7点出发|女子自曝“孕期摆烂不上班,老公是副处”,官方通报来了!

·7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介绍“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其中提到,我国5年经济增量预计将超过35万亿元。(此前报道>>多个“第一”!这场发布会信息量很大)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稳就业政策支持力度的通知》,从7个方面提出政策举措,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
杨少华生命最后阶段:吃肉喝酒,抽华子,四小时前还在给儿子带货 - 天天要闻

杨少华生命最后阶段:吃肉喝酒,抽华子,四小时前还在给儿子带货

太突然了!蔡澜老先生才走不到两周,杨少华老先生也离开了人世。这位相声界的老前辈虽然早已离开舞台,却并没有消失在公众视野。他生命中的最后阶段,一直是在子孙和粉丝的陪伴下度过的。甚至在他去世消息传来的四个小时前,他还在视频中给儿子带货。戎马半生杨少华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老艺术家”的。他刚入行那会儿,甚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