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无法说清楚,生而为女人,是幸运,还是不幸。
上天赐予女性子宫,让她们有了生育的机能,到底是对女性的厚待与恩赐,还是对她们的捉弄与惩罚。
上海有一家集爱医院,专门为无法正常生育的家庭提供辅助生育技术支持。
集爱医院的对面有一家“求子公寓”。公寓的老板陈阿姨已经快50岁。她38岁时,儿子因意外去世。三年以后,陈阿姨41岁,在此后的五年时间里,她将经历数十次取卵、移植,尝试了10次试管婴儿,最终在46岁时再为人母。经验丰富的她,从中看觅得商机,开了这家“求子公寓”。
图:纪录片《奇妙的蛋生》|图源网络,下同。
想要孩子,而自身条件又不允许的夫妻,从全国各地赶来,有老有少。
有人只求在有生之年,体味一下为人父母的幸福,享受一下天伦之乐。
也有的人其实并没有想清楚为什么一定要有个孩子。
或许他们以为,根本不用思考。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结婚生子。
向来如此,天经地义。
来这里的家庭,境遇各有不同。有人成功了,皆大欢喜;有人失败了,垂头丧气。
但对到这里的女性来说,统统都很被动。
她们似乎只能选择听从命运的安排。
面对命运的不公,苦苦挣扎,忍受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
既无力,又无奈。
既可怜,又可哀。
不生孩子,女人的人生就不完整吗?
很多女人以为,无论如何这辈子一定要做一次母亲,否则人生就不完整。
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想起来其实值得商榷。
一定要生孩子,当然可以。
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去阻拦一个女人去做一个母亲。
但这和人生是否完整,扯不上关系。
如果把人生分解开来,我们会发现由很多部分组成,生儿育女,仅仅只是其中一环。
人生也不可能完满,不是这里,就是那里,多多少少总会有缺憾。
但有些人单单就盯着生孩子,觉得不生就不完整。
况女士已经51岁。
正常来说,关注的话题早就不该包括生孩子的问题了。
但在过去的6年时间里,况女士到集爱医院取卵十几次,移植五六次,都没有成功怀孕。
她还不死心,不停地吃药,促进排卵。
她说:“只要我还能排卵,我就绝不放弃。”
人工取卵、植入,本身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对身体损害很大,特别是像况女士这种大龄女人,所带来的损伤,更是不可逆。
在金钱方面的花费,更是惊人。很多家庭因此耗尽积蓄,甚至债台高筑。
六年时间,况女士投入的费用已经超过了50万。
如果说况女士这种自愿的执着,还算可以理解。
更多女性却是在被迫接受“女人不生孩子,人生就不完整”的刻板观念。
这种逼迫,既有现实中来自于丈夫、婆家、亲友等各方实实在在的威逼,也有来自于传统观念、内心恐惧、盲目跟从的无形压力。
以致于很多女性将自己困在了“生育”的囚牢中,不得自由。
自从目睹、经历了妻子怀孕、生产、养育的过程,我发自内心地觉得感动。
一个为人母的女人,真的伟大。
但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一件事而盖棺定论。
没有生育,但人生精彩得让所有人艳羡的女人,同样比比皆是。比如全世界都熟悉的邓大姐。
对于女人自己来讲,完全没必要把生儿育女当做这一生的硬性业绩指标。
毕竟,上天赋予了女性生育机能,只是说女人可以生孩子,不是必须要生孩子。
“可以”,是选择,是权利;“必须”,就是绑架,是强迫。
对于旁人来讲,更不应该因为拒绝生育,或者无法生育,就一票否决一个女人。
如果生育与否,就可以决定女性一生的是非成败。
那反过来,在生活中,女人是不是其他什么都可以不做,只需要生育就可以?显然不行。
自然也没有理由说一个女人若不能生育,就一无是处。
女人又不是生育的机器。
把爱情、婚姻、家庭、一个人一生的成败,一个群体的功过贡献,都压在生育与否这件事上,没有道理,太过狭隘。
需要孩子才能维系的家庭,还是家吗?
总有人说,有房子,才有家。
我却觉得,人比房子重要。
一起生活的人对,租的房子,也可以是家。
人不对,自己买的房子也只是冰冷的混凝土。
孩子也是。
很多人觉得,有孩子,家才是家。
更多的人觉得,孩子是维系家庭的纽带。
有孩子,家庭就稳固,没孩子,家庭随时会烟消云散。
基于这种认知,一个无法生育的女人,容易有深深的愧疚感。
觉得对不起丈夫,对不起家庭。
好像一切的不幸,都只是因为自己无法生个孩子。
来自四川的文霞,结婚多年,没有生育。
不远千里到上海集爱医院,做试管婴儿。
三年以来,多次取卵、移植,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60多万,但幸运之神始终没有关照到她。
为此,文霞深深自责。她说:“为他生个孩子,这是我的职责,感觉就好像欠他的一样。”
她开始在生活中,小心翼翼,处处讨好丈夫。
走路、吃饭、说话,都要时刻察言观色,就像有些地方下级时刻要讨好领导一样。
丈夫则始终是一副理所应当,冷冰冰的架势。
为省钱,取卵的时候,文霞选择不打麻药,就让小拇指粗的管子那么插进子宫里。
有人关心她,她说:“不疼,我希望再多来几下,来一下就有一个卵泡,就能够实现我丈夫的愿望。”
有记者问她,如果还是不成功怎么办?
她回答说:“那就让他再找一个。找一个给他生个孩子。”
丈夫就在旁边,一言不发,似是默认。
付出了身体和金钱的双重代价,果然还是没有成功。
丈夫和婆婆将她赶出了家门。
文霞提出离婚,丈夫也同意,但要她赔偿60多万的花费。
现实好像正如担忧的那样,就因为生不出孩子,文霞的家庭没了。
但真是这样吗?
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过,一个家庭的基础,从来不是什么房子和孩子,而是爱。
孩子,是爱的结晶。而不是反过来,有了孩子,才有爱,才有家。这个逻辑顺序混淆不得。
有爱,孩子能给家庭带来天伦之乐,带来幸福和谐。
没有爱,有了孩子,也就是家里多了一口人而已。
我们以为孩子能够维系家庭的完整。
殊不知,那么多有孩子的家庭,照样各种鸡飞狗跳,最终逃不过鸡飞蛋打的结局。
没有爱,勉强生育的孩子,不仅对大人带来痛苦,还可能是孩子一生的悲剧。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你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
获点赞最高的答案居然是:被生出来。
是什么会让一个人后悔来到这个世界上?大多数是因为没有生长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里。
有爱,就有打败生活苦难的力量。
缺爱,出生本身,就是苦难。
我们以为孩子能够维系家庭。
但是,需要孩子维系的家庭,还是家吗?
面对家暴、出轨,想离婚,但看在孩子的份上,忍了。
这就是所谓的维系?不过是离婚的成本增加了而已。
生活本来艰难,家应该是疗伤的港湾。需要忍气吞声维系的家,哪里还是家。
也许,在有些人的一生中,孩子只是成了寻求解脱、追求自由的阻碍。
要不然,为什么每年高考之后,都会迎来一波离婚的高峰?
苦熬十几年,就只为等孩子长大,然后离家出走。
这样的家,维系它的意义在哪里?
孩子,又何其无辜!
传宗接代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说到生孩子的必要,最根深蒂固的想法就是传宗接代,延续香火。
主语从来都是男人。
女人生孩子,是为男人延续血脉。
如果这个前提成立,按道理说,在一件事中,谁受益最大,自然应该承担的责任越多。
但事实却恰恰相反。
一旦一个家庭无法生育,女性永远是被歧视、抨击的一方。
同样是集爱医院的常客。
90后的欣欣天生染色体异常,子宫、卵巢功能不健全,无法生育。
丈夫说很爱她,自己可以接受不生孩子。
但实际上,却还是要妻子去接受别人捐卵,做试管婴儿。
这意味着欣欣要孕育一个血缘上与自己无关的孩子。
丈夫这么做的理由很充分:“世界不是只有两个人的世界,你过年不串亲戚了吗,是吧?”
这样的理由不值一驳。
世界确实不是两个人的,但生活冷暖却只有两个人自己知道。一年365天,过年串门才几天?剩下的日子,不还是得两个人过。
婆家甚至下了最后通牒:一年内还不怀孕成功,就离婚。
声称爱他的丈夫,也同意。
欣欣也接受,即使有些无可奈何。
同样因为先天原因无法生育的另一对夫妻,则是因为丈夫先天患有无精症。
但在是否接受他人捐献精子做试管婴儿这件事上,丈夫和婆家的人整整纠结了十年。
没有孩子的十年,妻子并没有什么怨言。
十年后,看到妻子已经过了生育期,才最终勉强接受生一个和自己没有生物血缘关系的孩子。
不能生孩子,错是女人的。
生孩子,和女人有没有血缘关系,并不重要;和男人没有血缘关系,则无法接受。
孩子生出来了,传的是丈夫的宗,接的是丈夫的代。
这是什么道理呢?
女人,就没有传宗接代的资格?
女人,就应该断子绝孙?
有谁想过,从生物学上定义,生个孩子,染色体女人同样占着一半的比例。
一个女人,如果无法生育,已然是一种残缺的不幸。
作为爱人、亲人,本该好好疼护。如何好再冷眼相待,苦苦相逼!
女人也实在是不需要因为无法为夫家传宗接代而深深自责。
著名歌手李健夫妇是丁克一族。
他说:反正也不是什么优秀的基因。
有多少人敢站出来,说自己的基因比李健的更优秀?
若不是有万里江山,若不是有上亿资产。
传宗接代,传的是什么呢?
女人又何须自责。
男人又有什么权利去指责。
随缘
追求生命的完整,维系家庭的稳定,为夫家传宗接代,都不应该是女人生育孩子的理由。
至少不应该是唯一的理由。
生育一个孩子,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理由,还是前面说的:爱。
情到深处,做好了准备,那就生。
缘分一到,自然是水到渠成。
没准备好,不想生,特别是不能生,就别强人所难。
天地广阔,人生漫漫,大有可为,何必纠结于要不要生孩子这一件事情上。
就像有个西藏喇嘛加措写的书:“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生命、生活的意义,都来源生命、生活本身,而不应该寄托在另外一个幼小生命的到来。
这对我们不公平。
对孩子也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