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驱型成长》中既有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又将作者数十年的教育工作经验娓娓道来,论证了一个育儿中的根本道理:
父母最重要的事不是让孩子取得成功,而是让孩子努力活出自己人生的意愿。
为了孩子暂时的成绩或表现而损害他们长期的驱动力,会得不偿失甚至后患无穷。
幸运的是,这本书也给出详细的操作方法和建议,可以帮助你重新找到人生的动力。
有掌控感的孩子才有未来
樊登说:
“当把孩子控制过紧时,我们不自觉地沦为解决问题的标准机器,夺走了本属于孩子们自己的,变得坚强自信、勇敢成长的机会。”
尤其是这个时代出生的孩子,家长普遍反映:太有自己的想法了。
如果你的孩子非常有想法,那么恭喜你,这种从自我任性中透露出来的,是一种掌控感和自我决策的意识,愿意掌控能够掌控人生的孩子,才更加有未来。
现代社会培养小孩,由于生活条件和社会形态的变化,以往那一套萝卜加大棒,物质上的奖励一套,早已被淘汰。
相对于物质,孩子们更加注重时间和空间弹性的给予。
换而言之,孩子需要越来越多的掌控感,而只有孩子有掌控自己生活的机会,才能学会如何掌控自己的生活,最后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而这才是幸福感的来源。
孩子们真的能做好决策吗?
《自驱型成长》中提到了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科学家们早在30年前就着眼于9-21岁孩子的决策能力。
研究发现,14岁,18岁和21岁的孩子在决策方面得分几乎相同,而9岁的儿童得分稍低一点。
科学家得出结论,9岁的孩子同样可以做出优秀正确的决策,在实验中表现的稍差也只是因为他缺乏相关的知识罢了。
而家长过多的干涉和规划,则恰恰是破坏了孩子的掌控感。
有的家长替孩子包办一切,孩子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能力,索性就成为了一个毫无目标的人。
而家长最后却责怪孩子缺乏生活的责任心。
家长自己如何保持心态平和
现在家长的普遍问题是因为孩子而产生的焦虑过多,而这种焦虑本身就有传染性,再加上焦虑会做家长在对待孩子时采取各种错误的办法和态度,直接造成对孩子的伤害。
而相比之下,因为家长压迫而多做的那些作业、多练的那些琴所能产生的正面效果,远远抵消不了压力和焦虑所造成的负面效果。
这听上去我本来很不买帐的“快乐教育”那一套。现在看来,从神经科学的角度看,在低幼阶段,这还是有道理的。
当然,这里讲的快乐要是积极的快乐,而不是通过打电子游戏而获得的快乐。
现在家长给孩子们所设定的一些目标和要求是完全没有科学根据、也没有用处的。
对不少孩子来说,智力还没有发育到那个程度,花很大的力气学四则运算、背口诀表什么的,是事倍功半的事情。
这些东西智力发育到了那个程度,一学就会,完全没有必要超前。
书中就讲到其实6岁以前,很多小孩(85%)的小肌肉运动能力是没有发育到能握好笔的。
这时候如果让他们拿铅笔写字,又不注意姿势,只会造成错误和奇怪的握笔姿势,以后改都改不过来。
不该逼着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意愿去做某件事
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取得成功,并有着尽力而为的上佳表现。
唯有真正的内心感召或自主动机才能使这种愿望成为可能,而与动机有关的科学研究则清楚地表明,它们都由胜任感或自主感发展而来。
自主感的重要性部分要归因于一个普遍原则:
你不该逼着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意愿去做某件事。
从这个角度来看,强迫儿童接受特定的想法或以特定的方式行事的企图,很可能会适得其反的效果,因为折让孩子变得极度紧张,还可能进一步破坏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人类的大脑是以这样一种方式连接起来的:
我们抵制那些强加在我们身上的企图,而渴望自主感,后者对自我动机的真正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律最强调的,是自己听自己的话,自己守自己的规矩。
与此同时,你只要是个靠谱的人、有正确自律观点的人、觉得自己能主宰自己生活的人,那你自己说的话和立的规矩,就查不到哪里去。
写在最后
生活中压力确实无处不在,但最关键的还是:
父母要努力成为孩子的顾问,而不是他的老板或经理人。
这样孩子才能培养出强大的自控力,成为生活的主角,成为一个压不垮的强力弹簧,才能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才能避免焦虑和忧郁的深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