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男人一辈子也没被他老子鼓励过一次!
--彪悍的咸鱼
每一个老子都是从儿子走过来的,却做不到自己儿时想要的父亲模样,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最近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个话题:中国式父子为何难相处?
在说到父子关系难相处时,我们可能会反问:难道会比婆媳关系更难?
其实不然,相较于婆媳间的过度“沟通”,大多数父子间的近乎零沟通,才是人际关系的癌症。
在正文开始之前,我们评鉴一段话。
“风霜与忧患,让奔波在外的父亲逐渐有了一张严厉的面容,回到家来,孩子的无知与懒散又让他有了一颗急躁的心。怎么样才能让孩子明白,摆在他们眼前的,是一条多么崎岖的长路。怎么样才能让孩子知道,父亲的呵护是多么有限和短暂。可是,孩子们不想去明白,也不想去知道,他们喜欢投向母亲柔软和温暖的怀抱,享受那一种无限的纵容和疼爱。
在中国式家庭关系中,父亲往往是唱白脸扮演家庭原则和权威的存在,
而男性自带情感表达粗糙的基因。加之更多是为家庭在外摸爬滚打,造成了父亲位置的缺失,父亲简单粗暴的将自以为好的社会经验灌输给自己的下一代。
而在儿子眼中的父亲,时而是最值得信任的肩膀,可又有时候两人之间又剑拔弩张。
崇拜、畏惧、依赖、对抗种种情绪调和在一起,变成了一个男孩对父亲最复杂的记忆。
在中国,每个男人这一辈都逃不开父与子关系的这个难题,怎样才能避免这种传统性父子关系呢!
下面这几条关于父子关系的红线,希望能让你有所思考!
父亲往往扮演原则的角色,在家庭中是一把约束儿子行为的戒尺。
在日常相处中,面对孩子不合规矩的举动,很多父亲先会是一顿不分青红皂白指责。
过度无端的指责实际是利用“唤起孩子的负面心理感受”的方式,来达到约束孩子的目的。
而此种方式虽有效果,但对小孩心理产生强大的摧毁作用。
长年累月的指责让他们变得敏感多疑,做任何事情都会畏手畏脚,在打压下成长的孩子,无法形成一个强大的内心,往后的成长之路注定如履薄冰。
有些人一辈子都活在童年的阴影中
“父子间良好沟通是情感的需要,更是成长的需要。”
然而现实中,“三句好话抵不过一马棒”却是很多父子之间的真实写照,
很多父亲开口就是大道理,但孩子反驳的歪理比你的还多,劳心费力,孩子只觉得唠叨、不耐烦。然后免不了给孩子来一顿“爱的教育”。
没有同理心,不注意措辞,沟通时只管自己一时痛快地宣泄,不注意孩子的情绪。
试问下自己,当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估计已经要挽起袖子准备开干了吧地
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先聆听,再思考,后发言。
对抗式的沟通只会父子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僵硬。久而久之,孩子的心门慢慢紧闭了。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为什么每天总是看不见爸爸?”“为什幺爸爸回家了就总是在玩手机?”
很多父亲因为自身和工作的原因,有意无意地缺席了孩子的成长。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
很多孩子在形成社会观和人格的重要时刻,父亲的缺位导致了孩子缺乏应有的教导和模仿对象。
没有引导的孩子自顾自野蛮生长,或许他会在摸爬滚打中学习修正,也有可能在成长中迷失方向。
父爱不应成为一种奢侈品。
彪悍的咸鱼快三十了,还没被我老子鼓励过一次,看着文章的你可能更惨,一辈子都没有过一次。
我不敢在公众场合大声说话,只要在公众场合说话都是对我的一种折磨,这不是为了码字而捏造的事。
我清楚的知道这不好,多少次给了自己重新开始的机会,然而就是扭转不过来! 这就是儿时缺乏鼓所造成的最严重后遗症!
人要是套上自卑这层枷锁,难有出头之日,就像被骟了一样,干什么事情都差了一股劲、少了一口气。
儿时的你期待过父亲的鼓励吗?现在的你经常鼓励你的孩子吗?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个世界,却并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人有爱与被爱的需求,只有孩子才可以让你付出完整的爱,这个爱的对象,是其他关系无法替代的。
“养儿不是为防老”,他继承了你的眼睛、手和腿,继续在这世间行走,继续感受着这世界。
最后我在想:如果孩子有选择父母的权力,这世上估计80%的人都要断子绝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