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著名的荣格承继者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博士于1959-1960年在苏黎世荣格学院的冬季讲座精编而成。
永恒少年,典出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他来自古希腊母性崇拜仪式,也是被母亲的疼爱所深深包覆而无法完成个体化历程、长大成熟的孩子。作者相信永恒少年现象将日益普遍。
作品深入分析了脍炙人口的《小王子》与《无空间王国》当中 “永恒少年”的问题;深入解读“永恒少年”的心理与人生困境,并提出建议;同时附《小王子》的原书插图,结合文本与图像分析,展现荣格派分析技巧的多样面貌。
精彩书摘:
永恒少年必须学习应付他不喜欢的工作,而不是只做那些有着极大热诚的工作,因为去做有热诚的工作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即便是被认为懒散的原始人都能做到,因为一旦人们热诚投人某事,甚至可以到精疲力竭的地步。我不会将那样的事物视为工作,那不过就是心被工作欢庆给带走了的表现。治愈永恒少年的工作是那种他必须要在阴沉的早上将自己踢出被窝,同时一而再再而三重复的无聊事一一必须通过绝对的意志力而为之。
真正伟大的艺术家,起初总会是个永恒少年,但是他们还能更进一步,这是与情感判断有关的问题。如果一个男人停止成为永恒少年后,就停止成为艺术家,那么他从来也就不是个真正的艺术家。
个体化历程本是个体所依附的内在成长历程;个体无法从中逃离。如果个体对之说不并拒绝接受它,那么,既然你不在其中,它就会以与你作对的方式生长。接着,你的内在成长就会杀了你。如果你拒绝成长,成长就会杀了你,这意味着假若此人是全然幼稚的,同时也不具其他可能性,自然就不会有太多的事发生。但是假若此人内在有着较大的人格可能性——也就是成长的可能性——那么就会出现心理的混乱。
我们从童年就带在身上的最大难题,就是我们背在背上的大袋假象,一路背进成年期,成长微妙之处就在于放弃特定的假象,但是却不变得愤世嫉俗。
永恒少年通常倾向于避开与踏实感的当下接触。他并没有进入在下的天堂,这是他看轻的部分,同时也看轻生命本能的落实。
“永恒少年”是荣格理论中重要、常见的原型,表现为孩童青少年的理想化样貌,青春不老、活力十足、精灵古怪、放荡不羁,让人又爱又恨;创意无限、敢爱敢恨、勇住直前、历险挑衅,叫人既妒且惧。
“你做什么工作不重要,重点在于有这么一次你是全心全意带着意识做某件事,不管什么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