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继续给大家分享第4种类型的妈妈——不公平对待子女的妈妈。
这种类型的妈妈,可以说在我们的生活非常常见。
很多家庭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妈妈的爱不公平。
我想很多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受。
我一个朋友,她在和我们聊天的时候经常表现出一种“生活没意思”“活着没意思”的言行。
后来慢慢的大家才知道,这是因为她的妈妈,对待他们姐妹几个是完全不一样的。
朋友是老大,从小妈妈对他要求就跟弟弟妹妹们不一样。
比如说,当她跟妈妈提出要某样的东西的时候,妈妈就会觉得“你怎么事儿则会么多呢?”“但是只要弟弟妹妹提出要求的话,妈妈就会欣然答应”。
朋友说他小时候特别不理解,为什么妈妈对自己和对弟弟妹妹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弟弟妹妹可以在妈妈跟前撒娇,她却不可以?
每次当她试着向妈妈撒娇的时候,妈妈就会觉得你多大了还这样?
朋友说她每次看到弟弟妹妹和妈妈在一起,那么温馨的母子互动的画面,她心里又羡慕又嫉妒又不解,“难道我不是妈妈亲生的吗?”
还有一件事情就是朋友毕业参加工作之后,她的工资也要交给妈妈,要给弟弟妹妹生活费,要给弟弟妹妹们买衣服买书,买学习资料等等。
但是等到弟弟妹妹参加工作有了工资之后,妈妈却跟他说,弟弟妹妹挣的钱,他们自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我们管不着。
朋友就特别生气,她不明白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对待自己,一直到现在也不理解。
于是就觉得人活着没意思,而且三十大几的人类,坚决不结婚,她觉得生活没意思,如果有了孩子,万一和她一样,那多痛苦。
我想很多家庭都会存在这样的情况,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成了“家庭牺牲品”。
那什么是“家庭牺牲品”呢?
“家庭牺牲品”是心理学里面的一个概念。
“家庭牺牲品”的概念源于在家庭中出现矛盾的情况下,父母将家庭成员中的某一个当作牺牲品,以此来稳固家庭关系的结构。
“家庭牺牲品”的概念最早源于夫妻矛盾,父母将自己的不安,尤其是妈妈将自己的不安转嫁到家中某个孩子身上,以此来缓和夫妻关系的紧张状态。
那天我问朋友,你小时候是不是爸爸妈妈的感情不是很好?
她回答我说真的是这样子,爸爸妈妈感情一直都不好,吵吵闹闹直到现在都是这样的。我就跟他讲了,家庭牺牲品的概念,朋友听完之后哭了,说“原来我就是我们家的牺牲品,我就是一个家庭的牺牲品啊”。
“家庭牺牲品”是直接导致妈妈区别对待孩子的主要原因。
一般情况下当父母之间出现矛盾的时候,妈妈就会下意识的把这种不安转嫁到孩子身上,企图通过通过塑造一个“问题儿童”的形象,来缓解夫妻之间的矛盾,转移夫妻之间的压力。
有的人说,那些被妈妈选择为家庭牺牲品的孩子真可怜,那被妈妈宠爱的孩子就一定很幸福吗?
其实父母的偏爱对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种伤害。
被宠爱的孩子无法和父母完成正常的分化,长大之后依然和父母的情感纠缠在一起。
比如有的父母就会将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在被偏爱的那个孩子身上,变成父母梦想的替代品或者是执行者失去了自我。
而被忽略的孩子,因为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从而被深深的伤害着。
即使已经长大成人之后,他们的人际交往,家庭生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是终其一生都带着伤痛生活。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影视剧中的一些人物形象中可以看到,比如不能很好和父母分化的苏明成、被忽略的苏明玉、樊胜美就是这样子的,还有《人世间》中周秉坤,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父母的认可。
父母给孩子的爱必须体现公平的原则。
孩子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平等概念,对孩子的影响深远。
被父母区别对待的孩子,会影响到孩子在社会生活与他人的关系建立和态度。
他们大部分人会在工作中不敢表达自己的诉求,工作中常常会表现的不自信。
即使自己的能力很突出,但是因为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的认可,以至于内心极度的自卑,总是认为自己不行,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做好这件事情。
有的则在受到领导的不公平对待的时候,不敢表达自己的诉求和真实的想法。
一个人只有建立起平等的感情,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尊重他人,并且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不被父母关爱的孩子成年之后更容易形成焦虑型依恋人格,他们常常会成为自己人生不幸的预言家,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们经常会在心里否定自己,会认为自己做不好做不成功,不够优秀,从而最终因为心理导致了事实上的一个结果。
而受宠爱的那些孩子往往会比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更糟糕。
当孩子背负着父母未完成的心愿生活时,她们往往失去了自我,活在父母的影子里。
所以那些得到了父母极度偏爱的孩子,其实也是父母选择了的家庭牺牲品,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始终被父母推着向前走,他们看不到自己的需求,没有办法判断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甚至会迷失人生的方向。
因此得到了父母宠爱的孩子和得不到父母关爱的孩子,同样是受害者。
所以说父母不公平的爱,是一种不健康的爱,它会伤害所有的孩子。
关注我,一起学习做智慧型父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