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的萱萱一蹦一跳地进了家门,外公领着一袋零食跟在后面,一看到妈妈不愉的脸色,外公忙解释:“不买她会不高兴,我也没有办法。”奇奇妈妈正在给1岁的奇奇刷牙,虽然以前能够乖乖配合刷牙,但是到了一岁自我意识爆棚,连躺下都不愿意的年龄,奇奇现在刷牙总是会挣扎和哭闹。外婆闻声冲进房间:“干嘛总是惹他哭?”少吃零食、坚持刷牙是合适的规则,可是当合适的规则会让孩子不高兴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坚持吗?
好规则不一定让人愉快
恰当的纪律和规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会愉快的接受,对于成年人也是如此。例如很多人不喜欢准时上班这个规定,我也是如此。但是我们都能够接受这个规则,因为我们能够理解如果没有这个规则,很多工作没有办法顺利的进行。这是一条恰当的规则,所以即使我们不喜欢,也能够心甘情愿地接受和遵守。
年幼的孩子通常以自我为中心,好吃、好玩最重要,他们不太理解自己某些行为不健康、不安全或者妨碍到别人,一被制止就会不高兴、发脾气。但是他们正在家长们设定的界限中学习纪律和规则,逐渐变得通情达理起来。家长不引导,他们可能会一直保持“我开心最重要”的状态。
恰当的规则让人更有安全感
在门诊中,常有家长担心给孩子立规则,会让孩子太约束,没有安全感。实际上,规则和自由并不矛盾,“有规矩的自由叫活泼,没有规矩的自由叫放肆”(《家庭教育》),我们当然希望孩子们活泼可爱,但是并不希望他们成为别人口中放肆的“熊孩子”。
规则并不会伤害安全感,恰恰相反,恰当的规则让孩子更有安全感。美国心理学家杜布森博士有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悬崖边上有栏杆,那么人就敢靠着栏杆往下看,因为不会害怕摔下去。栏杆就是界限(规则)。知道界限的孩子会有安全感;相反,没有界限的孩子没有安全感,因为他不知道安全的尺度在哪里。”
什么是恰当的规则?
哈,这真不是简单能够回答的问题,推荐大家看看陈忻老师的文章(文章链接规则意味着什么?如何执行规则?),里面提到规则要遵循孩子发展的规律。孩子发展的规律又是怎样的呢?有时间的话,看看陈忻老师的《整体养育》这本书。
执行规则时孩子哭闹怎么办?
很多家长可能知道,应该“温柔而坚定”地对待孩子的哭闹,可是实践中一不小心就会成为“温柔的僵持”,在温柔地说不行后,面对孩子的哭闹不知道还可以怎么做。在陈忻老师这篇文章的后半部分细致地讲到了规则的执行(文章链接规则意味着什么?如何执行规则?),怎样来减少孩子反抗规则的哭闹。例如通过绘本、游戏、举例等方式让孩子更能理解规则,用游戏的、灵活的方式让孩子更乐意遵守规则。
受到家人的责备怎么办?
开篇两岁的萱萱外婆闻声冲进房间:“干嘛总是惹他哭?”这时候作为父母的我们很容易瞬间被带入一种“惹祸者”的身份,仿佛孩子哭是我们做了错事。
其实外婆之所以会尽全力避免让孩子哭,孩子一哭就很着急焦虑,往往是因为长辈们把孩子哭和一些本不一定相关的涵义联系在了一起,例如孩子哭意味着“孩子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大人没有做好养育者的责任”、“孩子哭很吵闹,让人很心烦,就是故意给我找麻烦”等等,他们实际上讨厌的是哭声背后的这些他们内心的解读。而作为孩子父母的我们需要了解,孩子哭并不是只有这些负面的解读,哭是孩子正常的情绪表达,是学习新技能的润滑剂。面对孩子哭时长辈的坏情绪,并不需要成为放弃教育孩子的理由。
做一个不怕孩子不高兴的家长
我并不是说,我们要做一个不顾孩子感受,故意惹孩子不高兴的家长。只不过,怕孩子不高兴的家长可能会尽量回避这种情绪,例如不敢坚持恰当的规则,怕惹孩子生气;也可能会忽视孩子的情绪,例如在孩子不高兴的时候不理睬他,或者给一些好吃好玩的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还可能会去压抑孩子的情绪,例如指责孩子不应该不高兴。做一个不怕孩子不高兴的家长,该管教的时候管教,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也能理解孩子,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过,郁闷的是,作为家里唯一不怕女儿不高兴的家长,在女儿需要管教的时候,大家会一致对我说:“你去搞定她。”
本文作者:钟乐,卓正儿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