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阵子读到一篇文章,分享了“当孩子问妈妈为什么他可以这样做,我不可以的时候,该怎么样回答”的经验。作者的建议就是跟孩子解释,不管别人怎么做,因为这是我们的家规,所以我们必须要这样做。
我当时觉得,这个解释好像还挺方便的,而且听起来好像也挺有道理,但是我突然想起我们家好像从来都没有家规😂。
于是我就开始自我代入,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家,我会怎么样跟孩子解释。
我想我会:首先跟孩子解释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他人没有这么做,妈妈理解你觉得不公平、生气,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干涉别人的行为,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知道怎么样做是对的,并且去做我们认为对的事情。

我自己是最讨厌教条的。给孩子一个规定死的规则,他们也会不断想去钻空子,找漏洞。
我发现当我图省事,特别强势地跟孩子“明令禁止”时,他们会马上开动脑筋找到漏洞,“那……情况我可以吗?那如果我是这样做可以吗?”定个规定就像是在和孩子斗智斗勇,非要争个输赢。
但是这不代表我觉得孩子可以没有规矩,我更倾向于当他们出现不当行为时立即制止他们,同时和他们做有逻辑的沟通。
不拘泥于形式的家规
Family Rules
在我小时候,我的父母就没有给我立过什么家规。但不是意味着我爸妈完全不管教我,不立规矩,他们的做法是因事而定,没有明文规定、或者口头规定。
比如我妈妈会希望我记得长辈的生日,如果我以前读书做课题出差、出远门或者旅游回来,要给长辈带礼物,她会在适当的时间提醒我,但是不会特别煞有介事地要求我。
我们也没有给孩子立出一条条的家规,家庭氛围是比较自由的。我觉得家是最包容的地方,孩子可以放肆做自己。

相对来说队友会约束稍微多一点,比如不能这样跳,不能把膝盖跪地上,不要大声说话之类的……不过也是因具体的事情去提醒,没有固定下来的规矩。
我也有暴躁、不耐烦的时候,不想和孩子解释太多,强硬地说,不行就是不行!孩子就会反驳或者找到规矩的漏洞,说他不会如何如何。
但当孩子和我“谈判”,我的情绪也有时间缓冲,想想他们说得不无道理,确实不一定会怎么样……这也会促使我自己反思,是不是必须要这样?我想,告诉孩子规矩背后的逻辑比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更重要。

比如我一直提倡让孩子和家人们一起吃饭,不要在吃饭时跑来跑去,做别的事,要和爸爸妈妈在一个饭桌上交流。
我会和孩子们先解释为什么和家人吃饭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因为这是一家人聚在一起交流的宝贵时间。平时爸爸妈妈上班,爷爷奶奶要忙别的事情,你们要上学,我们都不能一家人聚在一起。只有吃饭的时候所有人都聚在一起,这是我们的family time,所以妈妈希望你们可以参与进来,哪怕你不想吃饭你也可以坐过来和我们说说话。”
如果是强制性的明文规定,孩子有时候就会太过执着于具体的行为:我不吃饭,为什么还要我坐在饭桌上,他自己的逻辑无法自洽。
特别是在有两个娃的家庭,讲道理的模式比定严格的家规更能让孩子感受到“公平感”。

像我们家有两个娃,有些时候同样的规矩两个人的同步水平是不同的。
弟弟年纪还小的时候虽然他会努力和我们坐在一起吃饭,但有的时候还是坐不住会跑开,说自己不饿,还想玩儿。
姐姐就会觉得不公平,为什么弟弟可以去玩,可以去看动画片,为什么我不可以?
单纯从行动出发看,这件事就会变成公平之争,因为妞妞乖乖在饭桌上吃饭,酒酒没有。这个时候我就会和妞妞说:
你跟我们坐在一起妈妈很开心,我们可以一起度过一段宝贵的时间,尊重了做饭菜的爷爷奶奶,也让我们都享受到了家庭时光,能够和你一起聊聊天。你做得很棒!
酒酒现在还做不到像你这样,我们没有办法强求所有人都跟我们做得一样好,但我们可以继续做好我们该做的事,去影像他。
她会意识到她愿意坐在那里不是因为妈妈规定了要坐在那,而是因为她愿意和家人们一起度过一段时光所以坐在饭桌上一起吃饭。

我也会和酒酒反复说家人们聚在一起吃饭是非常重要的,他长大了一点之后,会越来越能自我约束。
还有一次遇到排队的人特别多,有人插队被孩子们发现了,我也会和孩子解释:排队是为了提高效率,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快的买到东西。先来的人就应该先得到服务。如果所有人都去挤,都去抢,效率会更低,也没有公平可言了。
我始终觉得教条式的规矩是死的、冷冰冰的,没有办法让人心甘情愿地去遵守,为了树立家长威信或者为了让孩子听话一些而设立一些强硬的条条框框实在是没有必要。
具体事情具体分析的“怀柔政策”也没什么不好的,在可控的范围内给予孩子最大的自由,告诉孩子所谓规矩的背后原因,他们肯定能明白。即便当时可能没有办法马上遵守,但这种影响比规矩本身更长远。

当然有些家长觉得在给孩子讲完道理之后,依旧希望把一些自己觉得很重要的规矩列出来,这当然没问题。我唯一的建议是,不要去网上查那些所谓的“一个家庭立下这10条家规子女必有出息”的文章或者模板。
没有可以复制的家规
Family Rules
家规,家规,是需要家庭里每一位成员都需要遵守的规矩,可不是专门为了限制孩子们而制定的。
家规应该是所有家庭成员一起讨论最终决定出来能够约束所有家庭成员的规则,所以如果孩子年龄足够大,邀请他们一起讨论他们认为适合家庭的合理规则。

如果他们参与了这个过程,也更能对家规产生归属感,他们会觉得这是自己同意并且认可的规则,不但自己更愿意遵守而且会鼓励其他人也遵守。
所以家长如果自己不能遵守的规矩,不建议放进家规里:比如必须8点前上床睡觉、玩手机的时间不能超过30分钟。
另外,比起很模糊的概念性家规,我更推荐操作性比较强,涉及具体行为的这种规矩设立。
如果只是给孩子提出概念性的规矩,他们其实很难理解,在遇到具体事情的时候他们还是不知道怎么样做是正确的。
比如要“有礼貌”,有礼貌的边界在哪里?是在路上碰到相熟的朋友打招呼,还是别人抢了我的玩具我也要让给他,孩子自己是很难自己确认的。
最后一点建议就是,家规不是从一而终不能修改的,随着孩子的长大,需要不断修改和调整家规。
家规不是约束孩子的终点
Family Rules
立家规或许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框架,可以是家庭中家人相处沟通的模式,但是这决定不是规范和教育孩子的终点。
很多事情,孩子需要学着自己去判断,判断该怎么做。现在可能因为还小,还需要父母的引导,但最终他们需要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去判断是非对错。与其给他们规矩,不如给他们正确的价值导向。
当我们给予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之后,你会发现规矩其实有时候反而那么重要了。对孩子来说,他也不必在做或者不做这件事上死磕,因为他懂规矩背后的意义了。

比如之前我们一家人去滑雪,我和酒酒一起在打雪仗,他想要把他的雪仗交叉举起来来挡我扔过去的雪球,他觉得这个样子特别帅。
但我觉得这样很不安全,就对他说:你不能拿着雪杖挥来挥去,这样很容易戳到人!
我希望他能够管好自己的物品,在人多的时候,特别是在坐索道排队的时候挥舞的雪杖很容易挡路或戳到别人。
但是我只和他说,你不要拿着雪杖挥,会打到别人。
酒酒就会辩解:我周围又没有人……(我:万一有人来了呢?)可是我不会戳到别人的,我就是不会,为什么不行?
我开始和他解释,如果你一直拿着雪杖挥舞,形成习惯,万一有人突然出现在你周围,你正好在挥雪杖就会戳到别人。这是公共场所,大家都在一起活动,你的行为有可能会伤害到别人,所以不能!

看起来是我叫酒酒不要乱挥雪杖,但背后的逻辑是我们不希望他因为自己的不小心而伤害到别人,在公共场合要尊重别人。
实际上当他真正理解背后的逻辑之后,其实也可以不用那么教条。如果我们的周围真的是非常空旷,方圆100米都没有一个人,他就地玩一下,其实是可以被允许的,因为确实这个空间没有人。

所以我始终觉得,单单靠立规矩来约束孩子是最下策的方法,我们和孩子强调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背后的逻辑、背后的道理和向孩子输出的价值观。
在打好这个基础之后,你会发现遵守规矩只是顺带的一个效果,孩子心中他自己开始有一杆秤。这杆秤保持平衡的重量是可以留有一定的余度。他如果知道道理是这样,也学不是当下,而是当孩子大一些的时候,他可以自己判断,在这个余度里游走是可以的。

即便有时候年纪太小,可能没有办法掌握好周围的情况,由我们来掌握这个尺度,来抓这杆秤的松紧,我们给他传递的逻辑和价值观会留在他的脑海里继续发挥作用,在他长大后他也会知道在如何得体正直地处理各种情况。
孩子的成长就像是从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与其在他的周围不断设置篱笆和栅栏,还不断修剪他的枝桠,我更愿意当一束阳光,陪伴与引导。孩子和树一样总是向阳生长,沐浴着阳光变成美好而独一无二的样子。
“妈妈,我就要这个!”
管不住孩子?温柔但不坚定,道理再多也是白搭

就是这三句话,
摧毁了你给孩子立规矩的机会
助理编辑:甘恬
如果喜欢,请转发分享:)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到其他公众号,
请在评论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关注“夏天的陈小舒”,
回复以下关键字,就可以看到对应的推送啦
回复【怀孕】备孕知识、孕期疼痛、孕期营养、孕期美容 等;
回复【哺乳】开奶、母乳不足怎么办、母乳成分、哺乳期用药 等;
回复【奶粉】配方奶知识及奶瓶喂养;
回复【乳腺炎】涨奶、母乳过多怎么办以及如何挤奶喂养;
回复【湿疹】了解婴儿湿疹;
回复【生病】关于感冒、打鼾、发烧、咳嗽、便秘等幼儿常见病;
回复【睡觉】婴儿睡眠知识综述、新生儿睡眠安全等;
回复【头型】如何塑造宝宝的漂亮头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