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颖妈,关注了解更多精彩!
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孩子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好奇心、探索欲望也越来越强,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视、听、触等感官体验,而是有了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这些需求会通过行动表现出来。
作为与孩子关系最亲密的父母,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洞察孩子的内心深处的心理需要。
一般而言,孩子的心理需求主要有以下五种,看看你都了解吗?
(一)情感依赖需要
这种心理需要在婴儿期会表现得更加明显。在婴儿期,社会性发展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依恋的形成。
《整体养育》一书建议,要让婴儿建立对妈妈(主要照料人)的信任,首要一点,就是给予孩子有规律的、可靠的、及时的照顾。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稳定的家庭环境。
只有对身边人建立起的安全依恋,有了强大的心理后盾支持,孩子才会对新事物保持好奇心,更积极探索身边的事物。
心理学家玛丽·安格沃斯通过陌生情境实验总结出了一岁儿童通常会表现出的四种依恋类型: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混乱型。只有孩子对主要照料人形成了安全依恋,这个孩子的安全感就会发展得很好。
而且,长期追踪研究发现,早期依恋对孩子的影响是持续性的,早期属于安全依恋的孩子在上幼儿园、小学以及中学时会表现出更强的好奇心,与同龄人的关系更好,与老师的关系也更好。
家长们可能会发现,当孩子到了两三岁,会表现得特别缠人,就像个小尾巴一样。大人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
有些父母觉得都这么大了,应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就用最传统的方式教育孩子,拒绝孩子让孩子自己玩。其实这样会让孩子产生没有安全感,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孩子小时候还在不断认识、建立与妈妈的亲密关系,如果母亲急于培养孩子独立性,反而让孩子感到不确定妈妈是否爱我。这种情况下孩子就越容易黏上去。父母越是不陪伴,孩子就表现得越依赖。
此时不妨多花点时间陪伴孩子,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把爱给足。随着孩子自我概念的发展,逐渐有了独立的需求,父母就可以逐渐放手了。
(二)归属感的需要
晚饭后,看到妈妈在拖地,6岁的奇奇走进去想要帮妈妈拖。妈妈觉得孩子还小,担心他做不好。就说我自己来拖吧,你去玩一会。奇奇有点郁闷地走开了。
之后,有一次妈妈很忙,想让奇奇帮忙做下家务,奇奇直接说自己不想做。妈妈说奇奇太懒了,这么大了,简单的家务也不愿意干。
奇奇为什么之后不愿意干家务了呢?
奇奇第一次想拖地时,妈妈因为担心他做不好拒绝了,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做不好这件事。之后他就没有兴趣继续了。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融入团体,这是一种归属感需要。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认同,这样能够让他更清楚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一开始这种积极性破坏了,孩子就会不愿再做尝试。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尽可能给孩子的提供一些适当的锻炼机会。让孩子知道,他也是这个家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做完后及时给一些肯定、鼓励,这样孩子就会从内心深处觉察到自己是有用的。这个家庭需要他,从而得到归属感的满足。
(三)渴望得到关注的需要
虽说孩子大了,我们可以不用像小时候那样事无巨细处处担心,孩子多了一些自己独处的时间,但不代表情感需求他是不需要的。
茜茜妈妈忙了一天,回到家正准备去准备晚饭。正在客厅玩耍的茜茜看到妈妈回来了,一个劲地要求妈妈陪着她玩,妈妈表示还要去做饭呢,就直奔厨房而去。
正在洗菜时,突然听到外面“啪”的一声,茜茜妈妈赶忙跑出来,一看客厅柜子上的花盆掉地上摔碎了。
“你是怎么回事儿?怎么这么不小心?”茜茜妈妈禁不住很生气地吼道。
茜茜低着头,也不知在想些什么。
当家长总是没有时间陪孩子时,孩子的情感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就可能会以搞破坏的方式来吸引家长的注意。
在孩子看来,虽然得不到“爱”,但是得到关注也是很好的。这个时候,你就要通过孩子的行为去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一旦他们出现不良行为时,要透过行为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四)被肯定的需要
对于幼童来说,家长的评价与鼓励很重要。在幼年时常常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会帮助他们建立更积极的自我评价。
无论孩子学习成绩如何,只要态度是好的,就可以多鼓励他们,激励他们,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告诉他,在父母的心中他就是最棒的。
如果孩子本身很优秀,但是不自信,更是要多鼓励,家长的支持是孩子成长的强大动力。
(五)被尊重的需要
两岁以后,孩子慢慢有了自主意识,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做主。这个阶段,一些小事就可以按照孩子的想法来。给孩子选择和做出决定的权利,不要总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大人需要尊重,孩子也一样。
比如穿什么衣服,周末去哪里玩,可以以做选择的方式来征求孩子意见。
在处理与宝宝有关的物品上,记得事先问问孩子。想要把孩子的玩具送人,一定要事先跟他商量哪些玩具是可以送的,如果孩子不愿意,就不要强迫他。
如果孩子不听话,要学着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他是怎么想的。如何做他们更容易接受?
以上这些需求,都是6岁前孩子的常见需求。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这些需要也是马斯洛层次理论的一种体现。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求五大类。依次从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如图所示。
在马斯洛看来,人的价值体系存在两种不同的需要,一种是生物系本能,称为低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另外一种是由生物进化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简称高级需要。
自我实现需求很少有人能达到,而归属与爱的需要(情感需要)、尊重需要都是高级需要,在幼儿时期就有了这种需求。
一些需求是内在的。父母需要学会观察孩子的行为,了解他们背后的心理需求,才能更好地关注孩子,陪伴孩子健康快乐长大。
-END-
我是颖妈,家庭教育指导师,育儿达人,多平台应邀优质创作者,专注育儿干货和儿童早教心理知识分享,喜文字,乐分享,我手写我心,喜欢记得关注转发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