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在家庭教育方面流行了这样的风潮:对孩子只能夸、只能宠、只能言听计从,不能让孩子觉得受委屈,不能让孩子伤心,否则会给孩子留下阴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咋地一听,似乎没毛病,但越来越频发的青少年事件却警示我们:这种“道理”也似乎没那么正确。
疑要买玩具被拒,男孩当街咬住妈妈不松口
江苏连云港街头,发生了一件让很多人感觉匪夷所思的事件,一个小男孩竟然因为妈妈没有满足自己的意愿,给他买喜欢的玩具,当街咬住妈妈的胳膊死不松口。
而另一方,妈妈被咬得疼得几乎快晕厥了也舍不得打一下,然而任凭她怎么苦苦哀求,孩子始终无动于衷。
母子俩的情况,很快引起了过往路人的注意,纷纷围上前来劝说,让男孩赶紧松口。
然而不管大家怎么劝,男孩就是咬着不放,直到一位热心阿姨上前用十分温柔的语气哄他:“是妈妈错了,乖乖没错,乖乖没错啊!”该男孩才松口。
可即使是这样,他还是闹着不肯走,非要妈妈给他买玩具,妈妈不给她买又继续去要妈妈的大腿。
路人见该男孩如此顽劣,再也不跟他啰嗦,强行把他扒开,并冷冰冰地盯着他。
该男孩见状,顿时乖了不少。
此事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
有网友认为,这件事不怪孩子,要怪就怪妈妈,要是一开始给孩子买玩具就没后面的事情了。
有网友认为,妈妈没有错,不能让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
有网友则表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之所以闹出这一出,都是因为家长过度溺爱造成的,她被咬也是活该。
也有网友感慨,遇到这样的事情打一顿就行了,自己当年就是这么过来的,现在啥毛病也没有。
说实话,我也是第一次听说有小孩只因为妈妈不给买玩具,就当街这样咬妈妈的,之前遇到的类似情况,小孩要么是哭闹不止、躺在地上打滚的。但凡事有个过程,该男孩之所以会这样做,应该是从以前一次次的“斗争”经验中成长过来的,而且每一次都达成了目的,所以才有这样的胆,越来越放肆。
由此可见,这位妈妈甚至男孩的其他家长平时对他也是一味地宠溺,才导致了这孩子越来越骄纵。
溺子如杀子,该出手时就出手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里,有一句话叫“棍棒底下出孝子”,虽然现在的很多教育专家都说不能打孩子了,但笔者认为,教育从来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对每一个孩子都要根据他们的品性、习惯来因材施教。
那些性格顽劣乖张、屡教不改的孩子,你哄他(她)反而让他(她)摸清了你的软肋,只要自己够横、懂得撒泼耍赖,就能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变本加厉。对于这类孩子,家长就应该使用雷霆手段,该给教训的时候就要狠狠地教训一番,这样孩子才会认识到父母的威严以及做错事的后果,从而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
在现实中,有多少这样的孩子,就是因为在小时候家长舍不得严厉约束,导致越来越不像话,长大后让社会和国家来“教育”的?只不过,他们当中有很多人,一旦需要国家出手“教育”时,人生就走到了尽头,那时候一切都来不及了。
而从这次连云港街头发生的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到,孩子的很多毛病其实就是惯出来的。
开始时那位热心的阿姨哄他,让他以为自己的行为得计了,松口不过是为了让妈妈能够更快地给他买玩具。得知妈妈还是不想给他买时,马上又重施故伎了。当第二次路人直接“来硬的”的时候,他立刻变了态度。
热心阿姨和第二次果断出手的路人的做法,孰优孰劣,高下立见。
我始终认为,世界上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错误的教育方式和不称职的家长,教育孩子应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要让孩子感受到无微不至的温暖和关爱,又要让孩子懂得适可而止、有原则有底线。当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出现不好的苗头时,要及时采取果断的措施遏制住,否则就是把孩子推向深渊,给社会生产了一个“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