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其实并不单纯(十)关于贞节观

存活于世间的生命,几乎没有彻底的自由!假如有人问你:你感觉所受的限制是什么?你或许认为:法律。错了,那是在你选择特殊行为时所遇到的桎梏。其实人类(所有生命)面临的三大限制是:第一、职业,即赖以谋生之道,从古到今无论是农耕亦或渔猎甚至一些可怜人的乞讨流浪,都是他们的职业,并非局限于如今之狭义的上班。所以从生命诞生的那一天起,就需要解决吃穿住行的问题,当然幼年时由别人替你解决。这种来自内部的需要促使一个人选择这个放弃那个,因而没感觉到是一种限制。受限制的感觉往往来自外界:如关系。

第二、关系,生命在世上都是群居状态的,会与同类或异类产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如我们与同类的关系称为人际关系,还有与动物、环境的关系等;关系概括为两大类:友谊、对抗。还有一些既不友好又难以回避的关系,也需要选择不同程度的合作。动物也一样,有的共同栖息于一个地域却相安无事,有的因为领地征战不休。总之各种关系困扰所有生命的一生,形成对生命的最大限制,我们平日里的喜怒哀乐有百分之九十源于各种关系,难道不是吗?

第三种关系其性质脱胎于第二种:男女关系(也包括动物界的异性关系),这种关系也是世界上最精彩纷呈、变化多端的关系,处理正确与否,牵扯着一生的祸福。且种族的延续和社会的稳定均依赖良好的两性关系,由是围绕两性关系衍生出诸多限制措施,应用最多的当属于盛行昔日的贞洁观和而今政客之间的杀手锏:性骚扰了。

人类自从进入现代文明以来,世界绝大多数地方实行了一夫一妻的家庭婚姻制度,只有非洲等少数地区仍维持一夫多妻的家庭模式。“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并不是最完美的,但目前没有更好的来替代它”(社会学家李银河语)。为何最终选择了这种家庭形式而非其它呢?

遍布整个地球的家庭婚姻制度并非祖先们一拍脑袋的产物,有它根深蒂固的本源:动物界的同类普遍存在着本能的嫉妒心,这一点从动物世界对异性争夺的打斗中可见一斑,当然这种打斗也包含着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规律。人类也不例外,由于这种嫉妒心的存在,从而排斥杂交与群婚,逐渐进化到基本上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且无论是昔日来自宗教的见证亦或今日法律的认可,加入婚姻这种关系的人其初衷都是希望长久的,由是古老的贞节观应用而生。

贞节一词,首先让我们联想到旧时代丧夫的妇女守节一事,这是缘于男权世界的动机而抑制自然冲动的狭义应用。贞节的本意是这样的:在那个古老的年代,人与动物的分离,不仅依赖于能够用手劳动和文字的发明,还由于乱伦的禁忌,认为乱伦行为有淫秽之感,宣告了从动物到人的转变。于是在原始人的眼光看来,一种新的对于性的态度也就成为必要,这种态度就是一个制裁的手段:对乱伦和乱交的制裁。渐渐在有了一些文化的民族里,种种对于性活动的限制的规条就很普遍了,它的初衷不仅针对女性,更多的是限制男性,因为从古到今都是男性的活动范围广、自主性强。

大体说来,这种限制对于性的价值的提高,性的尊严的维护,都更上了一个台阶,将人与动物的距离拉大一些,更趋文明一些。有些限制目的在于避免有害的性活动,有的是规定有利的性活动。所谓的有害有利当然得用他们的眼光来看,但客观地判断,大致也是符合生理规律的。这一类的限制措施,以及经过调节后而认为可以趋利避害的性活动观念,我们可以很正当地称它为贞节观。

由此可见,贞节是要在身心两方面对性冲动有一个熟虑与和谐的应用,从而把这种应用列为生活的一大原则,即有一定的分寸:情欲有分寸,享用有分寸。如此一番了解,就可知贞节观不是一个消极的观念,而是一种积极的对生理进行良性规范的操守。

贞节之所以成为道德操守是因它不受任何信仰与宗教的限制。古往今来,无论以基督教为主的西方还是以儒教为主的东方,都不能抛弃此种态度与观念。而完全就社会以致于人性的立场来说,贞节也始终是一种德操,以前如此,当今亦然,以后又如何呢?

尽管各民族的文化多彩纷呈、有的甚至大相径庭,但每个民族大抵总有一大串直接或间接维护贞节的惯例,有的往往很离奇,其目的也无非是增加性活动的庄严性,且和生物学的事实相符合,这种文化之间符合的程度还是很深的,因而可以经久不衰,成为人类整体传统的一部分。

然而,人类往往容易误读自己的历史,尤其对于贞节观这种对男女双方均有限制的文化观念,原本是一种文化与本能保持平衡的状态,而这种平衡又是在双方的较量与角逐中维持着,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可较量的结果是:男权强大时就限制女人,女性强势时便又为自己的放肆找理由。此外当文化强大时,贞节观就被解读为禁欲;而当人类的本能以强势的态度反抗文化时,就又从禁欲的这一个极端走向纵欲的另一个极端。且看发生在地球村的关于观念摇摆的例子:

中华大地的性文化史在中庸的态度下基本能保持一个平和的状态,所谓纳妾制度的存在只是婚姻在男权社会多子多孙观念下作出的一部分妥协而已。当然在以往几千年的社会中,性产业基本是合法的(何况法律还没有引进),治理社会主要靠刑律,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对女人的事情管得少,在旧社会红灯区本就集中在城市,当时的城市人口比例极小,红灯区那一角性经济也对整个社会风貌影响甚微,之所以流传于世是因为它携带的文化基因而受到文人墨客的渲染。

而在西洋的历史中,就不乏极端的例子: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势力强大、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宗教的信条捆绑了社会习俗往往把贞节的概念看得过于绝对,贞节一旦变相而成强制的禁欲以后,它就成为不自然的了,也就不成其为一种道德操守,禁欲主义成为一种观念,贞节的根本性质也就被否定了。性生活变成肮脏的代名词,以至发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规律的达尔文亦受这种观念的影响,迟迟不敢与长期等待他的表姐结婚。

物极必反:到了文艺复兴运动以后,激进的不明原委的人便将禁欲误解为古老 的贞节观,转以“不自然的”或违反自然的行为,而加以贬斥,还认为它是陈腐的宗教信条以及衰弱的政治统治的一个附带条件,应该和那个旧时代共同走下历史舞台。这种不自然的性的藩篱一旦撤除之后,许多人的性活动又走上另一个极端:尤其进入工业文明之后,不但把纵欲和乱交看作一个理想,并且把这种理想见诸行动,美其名曰:性解放。由是家庭乱象丛生,性病蔓延。我国的“梅毒”就是开埠以后外国人从广东传入进而扩散开来的。

进入二十世纪,随着西学东渐,古老 的华夏文明在迎接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的同时,也难免泥沙俱下地受到性解放的影响,让一些惯于赶潮流又不辨是非的人大开眼界,令恪守了几千年的性观念大受冲击,虽然没能形成摧毁婚姻制度的滚滚洪流、就遭遇了被遏制的命运,但渗透在风俗中的阴影却还是阴魂不散,并且由于历史的诸多原因,性解放的冲击对女性的影响程度要大一些,因为昔日禁锢太严的缘故吧,甫一松懈似乎步了西方从禁欲主义到性解放的后尘,不然的话,小三现象如何解释呢?

在当今的社会中,性话题已经被规避到生理学那个狭小的角落中,不再被人堂而皇之地谈起。而我们对贞节观的认识也仍然拘泥于那个狭隘的历史范畴,以为这个词就是用来褒扬那些在旧社会守寡的女人的。事实上,自然的性本能永远与生俱来地伴随着人类,人类为了与动物保持距离,为了缔造更文明的生活,为了后代的素质更高更健康,就不得不与违反这些愿望的本能作斗争,于是将性泛滥视作羞耻,忍受内心的焦虑来克服本能的冲动,规定了许多禁忌,这也就是早期贞节观所包含的内容,这些观念难道过时了吗?

显然并不过时!因其利大于弊,认真地遵守禁忌就成为社会风俗不约而同的规定。那个能够用最焦虑的心情躲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污染的人,也就是那个享有最大特权并凌驾于其他人之上的人。用我们传统的文化来解释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证明这个标准不只是约束女人,也包括男人。是一条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惟其如此,无论西方的民主选举还是我们国家的干部任用,都特别强调能够掌管国家命运和财富的精英们回归贞节,重拾德操(这里的贞洁观大多针对男人了),违反规定会受到惩处。然而,为何重罚之下仍有官员屡屡拜(败)倒在石榴裙下?为何自诩为法治国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亦沾染了性丑闻?为何美国的民众也只是大肆向克林顿叫嚣,而不思考和追究莱恩斯基的动机和责任呢?为何对婚外情的惩治男女有别呢?

无疑这种关系牵涉两个人,而不只是男人自己,这些疑问自然引发出另一个问号:如果女人(像小三之类)放弃了贞洁观对社会有什么影响呢?虽然她们的行为性质等同于妓女,可别把她们和过去的妓女划等号,因为她们更大众、更隐匿,而且像暗夜里吸血的蝙蝠一样直击国家的经济命脉,因此对社会的危害也就更大。

由此看来,无论时代如何更新,无论对待男人或者女人,贞洁观都需要捍卫。假如道德和风俗发挥效力的时代已成为过去,那就用今天的社会治理武器:法律,来保卫它!因为这一古老的信条太重要了,如果把贞节比作挂钟,它被打破平衡作左右摇摆的尝试后,智慧的人类还是要选择回归贞节!事实上,贞节的克己性,富于理性,无论对于个人或社会,无论是在鬼魅横行的昏夜亦或处于人生的波峰浪谷中,均不失为指向健康、正义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这就是关于贞洁观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