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那段难忘的中学同学情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转眼间,高中同学分别已经三十年。前些天,同学郝参加省委党校县干班学习,分别多年的几个同学们也就有缘相聚在一起。

大家久别重逢,欢聚一堂,心情都十分激动,十分高兴。有的同学高中毕业后初次见面,激动的心情更是无以言表。从当年那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变成了老气横秋的中年人,从当年那个略带羞涩的少女变成了孩子的妈妈,当年的热血青年,如今都已年过不惑,经历了生活的坎坷和磨难,经过了岁月的沧桑和洗礼,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无限的感慨。这里面有既对生活的无奈,也有对生命的感悟;既有对命运的抗争,又有对生活的憧憬。

时光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已经过了三十年。今天大家相聚在一起,禁不住又想起了过去的点点滴滴,仿佛又回到了昨天,一切都是那么遥远,但却又是那么亲切、真实自然、精彩动人。那纯真而火热的学生时代,曾经有我们快乐无忧的身影;忘不了,那相见时的笑脸;忘不了,那分别时的留恋。两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是短暂的,但在我们的生命中,却是灿烂的。我们相遇、相识、相知,我们关心、帮助、勉励,友谊之花盛开在我们心中。不管岁月怎样流逝,不管生活怎样变故,不变的是我们心中的情意,不变的是我们心中的梦想。久别重逢的相聚,没有任何生疏,任何隔阂,那种关切的神情溢于言表,仿佛大家从来就不曾分开过。

人的一生,会经历各色各样的生活,会有各种美好或痛苦的体会,然而,伴随你的体会和生活的,总有一些事,让人难以忘怀,总有一些人,让人无法忘却。记得我就读时的中学是一所乡村中学,那时候有幸考取大学或至今生活还算不错的,几乎都是父母从省城或从县城下放到当地乡政府、工厂、或兵工厂医院的,尤其是在省城聚会,同学更是寥寥无几,但多年前的一段经历,譬如很多年前的一个人,或是一件事,都会钩起人们的怀旧心理,都会对过去的人或事憧憬向往或耿耿于怀,所以在人生必须要经历的学生时期就显得弥足珍贵起来……

我的中学同学中最具有号召力,最豪爽的,是我的同学加战友郝和另一个已到上海发展的同学龚,郝高中毕业后参军,还参加过对越自卫还击战,前几年从人武部部长岗位转业安置到萍乡市政府任职,是个大气谦和,懂得感恩回报的人。他对同学的真诚、热情是所有同学都无法企及的,我曾经与我同事一行数人到他所在的城市游玩,他的盛情款待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龚当时是我们班最调皮的学生,高中毕业后在当地的兵工厂从事销售工作,兵工厂搬迁至南昌后,由于国营兵工企业不景气,他随后便到上海发展,居说在上海混得不错,还做了老板,他的活泼俏皮最是令人难忘。

与我同桌的同学张,性格内向,比较低调,凡事讲求一板一眼。高考失利后参加补习班并考取了大学,直至读到博士,现在国外做援外工作的他,虽然婚姻经历过挫伤与磨难,但他在学习上的一丝不苟与勤奋刻苦是我们同学中最为突出的。

同学钟,师专毕业后在县中任教,后来弃理从文考取了研究生,毕业后他和妻子都调到了省城一所大学及附中任教,这俩口子不光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还教子有方,前年儿子考到国外念大学去了,很是令人羡慕。

同学刘,师范毕业后分配不理想,后来他父亲落实政策回到南昌,他便顶替父亲的职位,在省城一家设计院从事行政工作。

同学杨是我的邻居加同学,他复读后考取大学,毕业后安于现状,在县政府机关任职,他的两个哥哥补习后都考取了重点大学并出国留学,而他的低调平和,与世无争是我们许多人都做不到的。

早我们两届的同学熊,是我的小学老师的女儿,她学生时代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韧劲一直为同学们津津乐道,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可惜她高考怯场,复读了五年才考取了四川大学,现在省直机关任职的她,是我们同学在政界职位混得最高的。

同学张的父母是省城下放到当地的,她的父亲在兵工医院当院长,从小娇生惯养在家排老末的她,因哥哥参加自卫还击战牺牲而入伍,但在野战部队的几年锤炼,造就了她坚韧豁达的性格,离异十多年一直单身的她,把具有语言天赋的女儿培养成精通多国语言的佼佼者。她的热情大方尤为人称道,在省级一家知名医院当医生的她,总是不厌其烦的帮助那些带着乡音的就医者,尽管她不是本地人,但在当地生活十六年的岁月烙印,使她有着一份难以割舍的乡音乡情。同学刘,高考失利后考干进了县政府任职,毕业后我们基本没有联系,前几年她有过几年在师大任辅导员的经历,我们之间的交往便密切起来,期间我帮她牵线而成就了她现在的婚姻,我在南昌的中学同学也就多了一个能说会道、热情爽朗的她。

同学陈,技校毕业后分配到新钢工作,她经历过癌症的侵扰,婚姻的不顺,她的人生经历坎坷多难,但她的坚韧与乐观,却成就了她的人生,也使她的人生不乏精彩之处。她父亲在文革期间被打成右派而举家迁到离乡镇还有十多里山路不通车的一个小山村里,我中学时曾到她那山里的老家吃住过数日,热情好客的她及家人,让我有幸体验真情与新鲜感,也让那份温馨的印记依然真切而绵长。值得自豪的是,她读中学时用自己学到的很有限的知识,辅导当时小学毕业后很早就辍学回乡务农的哥哥,她的哥哥因此也考上了中专,中专毕业后又直接考取了博士,这在当地被传为佳话。她的儿子聪明而自立,在新余当地的学生中小有名气,前年也轻松考取了重点大学。

同学杨是我的邻居加同学,卫校毕业后分配在县医院工作,很多年,我只要一回到老家,第一个就想到的就是找她,可惜往后的若干年间阴差阳错,我总是找不着她,这份同学情也慢慢地淡了。

同学杨,是我们中学校长的女儿,师专毕业后在县中当教师,据说她命运多舛,她不但婚姻不顺,而且在得了类风湿关节炎后导致了瘫痪(现已去世)。她的不幸遭遇令我不禁感慨万千,我有今天其实与她是分不开的,记得在我小学毕业那年,按规定我们这些职工子弟小学毕业的学生都将进入当年新成立的职工子弟中学,在临报名当天去学校的路上我的一念之别,而找着了小学与我同过两年学的她,在她母亲的帮助下,我和几个同学顺利进入了在当地教学质量相对好些的乡中学就读,也有幸作为学校应届高中生参加高考首批被录取的幸运者之一。

高中期间我在县一中插班读了一个月的书,认识的同学少之又少,但我却深刻体味到城乡之间的差别,三十年间,我能数出的中学同学中,相对聚过几次的也就这些,而县一中的同学,活出的却是另一番风采,很多时候,我爱人同学聚会总会叫上我,其中也有几个曾经是我在县一中的同学,他们中不乏成功人士,他们似乎活出的是另一种风格,另一个层次,他们的生活精彩而丰富。

不一样的生活空间,不一样的展示平台,我时常觉得在自己的学生经历中有一种缺失感,或许是小小的乡村中学限制了人的思维发展,当然师资有限,眼界也有限,而真正能通过读书走出来的人自然也是少之又少,本来人与人就是不一样,认真分析每个人不同的命运落差就会发现,除了个人因素外,因“出身低微”而导致的命运落差,是我们目前情况下个人能力无力改变的,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个人因城乡差异的命运落差会缩减甚至消除。

人生多少三十年. 岁月的沧桑,湮没了年少的轻狂。当青春不再,风华逝去,回首过往,几多惆怅,几多心酸。一次次的尝试和经历,一次次的付出和收获,一次次的挫败和成功,如今看来都是那么的顺其自然,却是人生给予我们的最美好的一段历程,无论你在这段历程中失去了,得到了,成功了,失败了,美好了,还是痛苦了,那一切的经历和磨炼都是一生中最珍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