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住在邻江的村落,没有空调的夏日,喜与一潭碧汪汪的水和群鱼为伴,去获那份纯净的清凉。赤脚行走在柔软的岸堤,泥土向我的小脚丫传递着恰到好处的温暖。习习凉风伴我看着云朵、芦苇、青竹,当目光移向远处,对岸草木葳蕤的尽头就是影绰的山峦……故事就发生在这美丽的湖光山色中,那是我甜蜜的夏日回忆。
那时交通不便,人们难得上街,停泊在村口河岸的船儿是村落集市的“召集人”。记得每当此时,不用相告,只要有光身湿裤的村民,用网线兜提着日用品,嬉笑着回家,就能知道是供销社的船店来了,人们兴高采烈地都向同一个地方奔去。暑假闲居的我当然不肯落下这样热闹的场面,从父亲手中接过几元纸币,兴奋地奔向那艘行走在江面的“美食城”。船是水泥做的机帆船,两头微微翘起像月牙。中舱支着竹篾的乌篷遮挡烈日,宽大的遮阴处齐整地码着众多日常用品:香皂、食盐、酱瓜、霉豆腐……船头还有放着几把“海燕”牌台扇呢,这家伙在送风时还会转头,那时可稀罕了。近岸隆起的河床让吃水较深船的船法靠岸,所以,我们的每一次交易都是在哗哗的扑水声中完成。我攥紧纸币高高的举过水面,单手游向那令我快乐一夏的地方。双手攀在热乎乎的船舷,看着每一件都让我目不转睛的商品,都不知道到底要买那一样才好。最终,在售货员阿姨俯身低吟下,我要了那天第一次才看到的汽酒。把瓶子装进随身带来的网线兜里,急切地游向彼岸。傍晚,河面已渐平静。湿漉漉的我站在岸上,望着渐行渐远打烊回供销社的船店,落日的余晖正洒在黑亮的乌篷上,闪烁出金色的光芒,那一道剪影已在我心中永恒。
对于船店的美好回忆,似乎不仅垂涎于船上琳琅的商品,而更在于船店上淘得新型食物的享受,因为在计划经济时代能让我们心仪的东西都是弥足珍贵的美食!我哼着动人的歌儿窜进老屋,这是木结构的房子,很高,刚被母亲洒过水的青石板正透着让人舒坦的凉意。正值饭点,父亲帮我洒上了橘红的汽酒,那落碗的“滋滋”声像是一段喷涌而出的食物密语,瓷碗底上的气泡带着诱人的香味正往上冒着,似一颗颗踊动的珍珠。双手端碗,不能再大地喝下一口,随着我闭眼皱眉,刺鼻的汽酒在我腹中趟开一条道而落了胃,须臾,一股气体冒了上来,在我体内乱闯,它终于找到了出口:“呃……呃”……我幸福地打着嗝,全身麻酥酥的舒坦……
今天,我又去了船店停泊过的地方,但站立的地方不再是遇水就稀的土堤,而是蜿蜒曲折的廊亭。江水还是那么清澈,远处一艘白色的快艇正劈波斩浪,溅起朵朵浪花,在我身边翻滚着。40年过去了,村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船店已成过往。但在浪花的拍岸声中,我还是找到了儿时记忆中的船店,因为那一道落日余晖下的剪影已在我心中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