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华
元代徐再思的小令中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秋愁,是一种心境的悲凉,从古至今,世人逢秋皆有感。
季节交变,看天地万物从繁盛走向零落。日日下行的温度伴冰凉的秋风不仅让躯体瑟缩,更让人的心境迷茫而寥落。每至这个节气,我们不仅要为身体添置秋衣,更别忘了给心灵做一份保暖。
一个人的心该如何保暖呢?秋凉冬寒之季,相信每个人都有类似的体验:快到饭点儿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手脚冰凉。这种冷,似乎可以深入骨髓、颤栗于心。但当享用了一顿丰盛的大餐后,全身立刻回暖,寒意散了大半,再点上一杯热热的咖啡,更觉心思明媚、冷彻皆无。这,便是食物的力量。正所谓:饥与寒相伴,饱与暖相依。因此,要想给心灵保暖,就需给它增添食物。
心灵的食物是什么呢?用怎样的途径才能给它补充给养?一个最简单易行的方式莫如阅读。
作家贾平凹在散文《好读书》中言说读书之益:“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
”读书,便是这般能达观人生、雕琢品性。它的好处桩桩件件,就犹如在给心灵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般,能让我们的心变得饱满而强韧。
黄昏,于书房内点亮一盏台灯,看暖色染黄书扉。此刻的宁谧里,不再有躁动和不安,只有翻开一本书的静定和出自内心的探寻。然后,我们自由地驰骋书海、冲浪人生。窗外秋寒瑟瑟、秋雨飘窗,屋内温暖明媚,茶香四溢。更重要的,心灵在这份坦然的阅读中汲取了养分、收获了丰足,令温暖由内滋生。
秋天的寒冷是外在节气所致,其实晚秋的这点凉意,比起人生劫难所带来的彻骨冰寒,又算得了什么。大学士苏东坡一生历尽坎坷,晚年被流放海南后,看到的是一个“食无肉、出无舆,居无屋,病无医,冬无炭,夏无泉”的“六无”世界。回想此生遭遇的不公,苏轼所体会的寒凉真是让他痛彻心扉。
但对于苏东坡而言,最苦的不是举目无亲、百物皆无,而是无书可读。这种窘境,让他失魂落魄。万般无奈下,苏轼父子开始借书抄书。
后友人郑嘉会从惠州隔海寄来一些书籍,对他们而言简直是天大喜讯。他们在居屋中将书籍摆放整齐。在《与郑嘉会二首》之一中,苏东坡说:“此中枯寂,殆非人世,然居之甚安。况诸史满前,甚可与语着也。”那段时光,父子二人以诗文唱和,情深感厚,情趣相得。在这悲戚的流放岁月中,是书籍慰藉了他们绝境中的刺骨寒凉。
比起东坡父子,我们是不是温暖多了。浩瀚的书海可供我们任意泛舟、随性沉潜。深秋,正是我们挑选那些正能量的好书以提振心神的契机。
曾经因为阅读日本作家柳宗民的《杂草记》而了解到日本文化中的岁时之美。尤其对“春之七草”、“秋之七草”的歌谣更觉动心。日本每年一月七日有喝七草粥的习惯。七草粥中的七草,亦指“春之七草”:芹、荠、母子草、繁缕、佛之座、菘、萝卜。
这七种植物在秋季发芽,身披绿叶穿越寒冬,坚韧不拔。在一年之始喝下七草粥,寄寓着人们希望这一整年无病无灾的心愿。而“秋之七草”分别是:萩、葛花、抚子花、尾花、女郎花、藤袴、朝颜。它们都生长于寒凉的秋季,不惧风霜,且个个成为可以治病救人的良药。
在这些自然书籍的领悟中,我们可以窥见多少生命挑战严寒、旷达于世的风姿。对好书读得越多,那些满满的正能量越能使我们饱获热力、提振精神,秋季的寒凉肃杀之气也随之一扫而空。
深秋,当您心绪下沉、烦躁不安时,请别忘记捧上一本好书,用最美的诗文、最广博的智慧给心灵做一份保暖,让它在逐渐睿智的蜕变中畅达而不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