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Model Y:蔚来、小鹏看好,我教你们怎么猎杀BBA

过去的2020年,国内30万元以上卖得最好的纯电动SUV,是蔚来的ES6,这款车起售价34.36万(补贴后),但这只是420公里续航的最基本配置,续航600公里的版本,补贴后的价格直接飙到了39.35万。



而NEDC续航达到594公里的国产特斯拉Model Y,在标配基本Autopilot自动驾驶辅助功能的前提下,起售价只有33.99万。


关注新能源市场的话,自然懂得Model Y定价意味着什么,今天就不再多聊Model Y相比其它电动车的各方面优势了。因为特斯拉的定价策略,参考的从来不是其它电动车,它的最终目标只有一个——取代燃油车。


所以,今天我们不聊蔚来、理想、小鹏或者比亚迪,我们聊聊Model Y的真正目标,燃油车。


从Model 3到Model Y,不仅仅是轿车变成了SUV


如果我问你,Model 3和Model Y有什么区别,你可能不假思索地回答:“一个是轿车,一个是SUV呗”。


这是两款车在车身类别上的差异,但是再深挖一层意义,会发现两款车有着本质的差别。



从级别来看,Model 3是一款中型轿车,也就是和主流品牌中的帕萨特、雅阁、凯美瑞,或豪华品牌中的C级、3系、S60等同级。这种级别划分没有问题,但是从实际产品特性来看,Model 3不管是外部尺寸还是内部空间,都明显比主流的中型轿车要小许多。



从上表的对比可以看出,Model 3 2875mm的轴距在中型轿车中不算短,但是4694mm的长度,基本就比主流的中型轿车短了一大截,再加上运动、溜背的造型,Model 3看起来的观感就更接近紧凑级轿车。



特斯拉Model 3



和Model 3“同级”的大众帕萨特


而Model 3内部的空间,可能还比不上轩逸、卡罗拉这类空间比较宽敞的家用紧凑车。容纳一个中等身高成年人的正常坐姿,Model 3没有问题,但是基本不可能像帕萨特、迈腾这类中型车可以非常舒展地翘起二郎腿。


此外,因为电池平铺在地板下,推高了车内地台的高度,进一步影响了Model 3后排的乘坐舒适感。Model 3虽然有中型车的身份,却不具备一台标准中型车的实用性。


所以,Model 3的定位更适合作为一台城市代步车,或者家庭里的第二、第三辆车,而无法承担家庭平时的主力。



Model Y就完全不同的了,在SUV领域中,它同样是中型的级别,但它并不仅仅只是Model 3的抬高版,对比二者的尺寸,Model Y虽然轴距仅仅比Model 3增加了15mm,但车宽大幅增加了71m,车身长度增加了56mm。



单看数字似乎差别也不算很大,但Model Y的乘坐空间和储物空间,相比Model 3都有了质的变化。后排的腿部空间,Model Y增加了一拳以上,头部也比Model 3宽敞了许多,坐在后排的视野和开扬感,和Model 3局促、低矮的感觉完全不同。


此外,因为车身高度大幅增加,Model Y的后排坐垫高度也比Model 3更加合理,所以不管是纸面上的空间,还是真实的乘坐感受,Model Y都比Model 3有了越级的提升。


再看储物空间,这是Model 3后备箱的常规状态:


这是Model Y后备箱的常规状态:


这是Model 3后排座椅放倒后的状态:


这是Model Y后排座椅放倒后的状态:


两款车的差距之大应该不用再描述了。一句话,不论是乘坐还是储物,Model Y的定位和能力都和Model 3有本质区别,Model Y的实用性,足以满足一个家庭在绝大多数场景下的需求。


最后,还有续航的问题,Model 3的标准续航版是销量主力,NEDC续航只有468公里,应付日常代步绰绰有余,但是偶尔跨城市出行,还是有些捉襟见肘。


而Model Y目前起步的续航能力就逼近600公里,即便考虑到实际情况的续航缩水,400公里左右的实际续航能力,除了长途跨省旅游,也能比较轻松的满足普通家庭95%以上的出行需求。


也就是说,Model Y这款车,不但可以承担空间实用性的家庭主力任务,续航上也能覆盖绝大多数的应用场景。这样一来,它和Model 3主要面向城市高端代步车的目标客户,就区分开来了。


而Model Y的打击面,也将远远超过Model 3。


中型豪华SUV市场的BBA,不是警惕,而是恐惧



马斯克对于Model Y的预期是,它的销量将超过特斯拉当下Model 3、Model S和Model X等车型的总和。目前30万元以上的市场,所有电动车每个月的销量,都没有突破1万辆,如果Model Y销量真的要超越Model 3,就必然会吃掉30万元以上很多燃油车的份额。


首当其冲的,无疑是这个价位和Model Y定位相近的豪华中型SUV,其中奔驰GLC L、宝马X3和奥迪Q5L三款车型销量最高,月均销量均处于1-1.5万辆之间。



除此之外,沃尔沃XC60、凯迪拉克XT5等豪华品牌第二阵营的车型,也会处于Model Y的火力范围内,但是它们的产品特性和BBA相似,就不再单独对比了。


BBA的这三款中型SUV,起售价都在39万元左右,考虑到终端的优惠情况,它们的主销价位基本在35-45万元之间,也就是主销价位的最低点,依然高于Model Y的起售价格。



从尺寸参数来看,即便是和加长后的GLC L、Q5L相比,Model Y的尺寸也完全够得上中型SUV的规格,特别是1921mm的宽度,实际上也是中型SUV中为数不多超过1米9的一款。


豪华车与平价车的区别,最核心的不是设计、用料或功能配置,而是动力性能。奔驰、宝马、奥迪,以及更高端的保时捷、宾利、劳斯莱斯,最初豪华的根基,就是V6、V8、V10甚至V12/W12大排量发动机。



如今50万以内的BBA,2.0T发动机成为主流,动力规格和20万左右的车型相近,但是这些匹配豪华性的立身之本,依然是从过去大排量、高性能发动机的传统中继承下来的。


而在Model Y这样的电动车面前,这种动力性能的传统优势,荡然无存。


Model Y分长续航和高性能两个版本,后者0-100km/h加速仅需3.7秒,和搭载4.4T V8发动机、定价140多万的宝马X5 M相比,还快了0.2秒,而它36.99万的售价,依然低于BBA中型SUV的入门门槛。但是性能对比这一项,Model Y完全用不着高性能版本出场。



长续航全驱版,Model Y的功率、扭矩和0-100km/h提速性能,在GLC L、X3、Q5L各自最高的独立版本上,依然保持了绝对压制。



而在功能配置上,和传统车企不同,Model Y走了一步到位的策略,除了没有仪表盘和可变悬架,长续航全驱版在安全、舒适、功能、科技类配置上基本全部覆盖,同时还有方向盘加热、后排座椅加热、OTA升级及多层隔音玻璃等BBA对手全系缺席的配置。


尤其是L2级的自动驾驶能力,Model Y在不选装Autopilot高级驾驶辅助包的情况下,功能就已经和三款传统SUV的顶配站在了同一水平。



用料、品控、豪华感,依然是Model Y在传统豪华品牌面前的短板,但这款车同样具有极简风格下营造的强烈科技感,对于愿意尝试新事物的消费者来说,却是一个传统品牌无法媲美的风格优势。


BBA多年畅销的原因从来不是性价比,而是品牌力,但当一个品牌力和关注度都不逊于BBA,而性价比又全面提升的对手出现的时候,传统豪华品牌真正的威胁,才真的来了。


在电动车领域,传统品牌还能翻盘吗?


在纯电动车领域,BBA并非毫无作为,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奥迪推出了69.28万起售的e-tron,奔驰国产了49.98万的EQC,而宝马推出了X3的纯电动版本iX3,是三款车型中价格最“亲民”的,起售价46.99万。



然而,在Model Y面前,它们毫无竞争力:


其实即便这个市场上没有特斯拉,没有Model Y,BBA这三款纯电动SUV的销量,也不会比现在好多少,因为Model 3之所以热销、Model Y之所以火爆,不是因为它们的产品力超越了其它电动车,而是以更低的价格,给出了燃油车无法提供的各种体验。


当然,这种体验放在早期的Model S或Model X上,可能主要还是让有钱人尝鲜或进行自我标榜,但是当Model Y把价格杀到传统豪华燃油车之下,性质就完全变了。



续航覆盖绝大多数应用场景,实用性向同级燃油车看齐,动力性能方面大幅领先,科技类新潮配置应有尽有,这样的Model Y,吸引的不仅仅是30万出头这个狭小的价格区间,而是30万元以上,绝大多数类别车型的潜在客户,都有可能被Model Y吸引。


过去我们对新能源车一直有一个疑问:“一台纯电动车,到底要做成什么样,才能有取代燃油车的潜力?”Model 3和Model Y,给出了答案。



也就是说,如果以BBA为代步的传统车企,想要在电动车领域赶超特斯拉,最基础的一点,就是要和特斯拉一样,造出产品力、吸引力不亚于同级燃油车的电动车。如果做到这一点,那么BBA电动车首先颠覆的不是特斯拉,而是它们自己的业务核心——燃油车。


就算BBA真的能做到这一点,最终的结果也是“伤敌两百,自损可能已经超过一千。”


所以,能引领电动车潮流的,个人以为不太可能是燃油时代最强的传统车企,燃油车业务越大,则创新与改革的包袱越大,这个矛盾,才是传统车企同特斯拉竞争的最大障碍。


传统大车企还没有正式发力?


有人说,传统车企并非没有能力造出有竞争力的电动车,只是它们还没有正式发力。这句话前半句尚且存疑,后半句确实触及了根本,当前的绝大多数传统燃油车企,尤其是BBA这样的一线豪华品牌,确实远远没有真正的发力。


当然,也有人认为,传统车企只是在等待新能源市场的成熟,等特斯拉及其它新能源车企将市场开发成熟后,它们再下场收割果实。


可惜的是,真实的情况,或许比这种预期要悲观的多,当一个企业要击败对手前,首先要颠覆自己,回顾历史,似乎并没有几个成功案例。


庆幸的是,我国的民族汽车产业刚刚发展了20年,包袱比那些名头响当当的国际巨头要轻得多,起码在当前这个阶段,特斯拉炮口对准的目标,不是吉利、长城、比亚迪,也不是蔚来、理想和小鹏。


起码在当下,特斯拉围猎BBA,我们静静看戏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