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在文山州砚山县,云南最晚的冬马铃薯正在忙碌而有序的收获中。记者随同云南省砚山县马铃薯产业科技特派团专家一行来到项目实施地砚山县平远镇拖嘎村,采访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组织,邀请国际马铃薯亚太中心(中国)、云南省农技推广总站和文山州县专家参加的马铃薯田间测产和新品种展示活动。
文山年种植冬马铃薯20万亩左右,文山冬马铃薯在当年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播种,次年4月底5月初上市。
“文山冬马铃薯是云南冬马铃薯上市最晚的地方,其优势是依托砚山县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建设,产品销往粤港澳大湾区和出口越南等地,交通方便,运输成本低。”文山州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周红友说,但文山冬马铃薯也面临苗期霜害胁迫、种薯质量不稳定、上市期短、市场价格波动大等问题。例如,去年同期“丽薯6号”每千克售价1.7-1.8元,今年从收获初的每千克2.5元跌至1.4-1.6元,这些风险对文山冬马铃薯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周红友介绍,在项目主持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的精心组织和策划下,特派团参与单位文山州农技推广中心、文山州农科院和砚山县农技推广中心充分发挥属地优势,2025年与骐骥、木瓜铺、雨耕等13家专业合作社共建冬马铃薯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1776亩,培育和带动徐远兵等种植大户(新型生产经营主体)4户,其中徐远兵采用特派团制定的“起垄、下种、施肥、铺设滴管、覆膜、培土”播种六同步,“整地、种薯处理、播种时间、水肥一体化管理、晚疫病精准防控和收获”管理六统一技术方案,种植“丽薯6号”“沃土5号”和“云薯509”共计900亩,在今年市场价格低迷的年景,通过栽培技术改进,实现了增产增收。
下午2时许,测产专家组组长张林正高级农艺师宣布了测产结果:按照《云南省农作物高产创建测产验收管理办法》,对特派团指导徐远兵种植的900亩马铃薯随机抽样3个试点测产,平均亩产4394.6千克。
“为提早上市开辟市场新通道,在栽培技术上,2025年州农科院在水围营村组织农户开展了800亩的‘全程机械种植+水肥一体化+小拱棚’促早熟栽培技术示范。”文山州农科院高建丽高级农艺师对记者说,经试验调查,该技术较同期大田常规种植提早上市10-15天,组织州内专家测产,亩产达3563.8千克。
“三年来,特派团从省内外引进和提供自育马铃薯新品种129个。今年,特派团在德厚镇感古村骐骥合作社的马铃薯基地集中展示了‘云薯306’等10个新品种。”特派团团长李先平研究员说,新品种的引进、筛选和评价,旨在为砚山县马铃薯产业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通过当天的田间收获、计产,结合产量、商品性和外观品质等性状综合评价后,专家组认为“中薯502”“云薯306”和“昭薯12”3个品种表现优异,建议下一步在砚山县扩大示范种植。
在收获现场,种植户徐远兵对记者说,他在砚山县农技推广中心拉白冲试验基地收获现场看到“云薯509”不仅早熟,薯块整齐,表皮光滑卖样好,还产量高,他已与特派团取得了联系,计划明年集成示范100亩。
据了解,一年来,特派团还结合生产需求,到合作社、种植大户的田间地头以及组织农户在室内举办马铃薯水肥一体化栽培、马铃薯病虫害精准防控、马铃薯机械化种植等技术培训4期,共计培训580人次。
“我今年参加了服务团组织的2期科技培训。”种植户王进超说,培训会上不仅学到了先进的水肥一体化栽培马铃薯的新知识、新技能,还了解到许多马铃薯市场信息和市场对新产品的需求和导向,以及未来马铃薯产业发展新业态。科技培训改变了自己对马铃薯产业的认识,也坚定了自己的从业信心。
云南网记者 陈云芬 通讯员 尹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