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上午,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在北京开幕,这也是继2010年第七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在北京举办后,该项世界性大会再次来到北京。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在英国诞生,而今年正好是世界铁路诞生200周年。
世界高速铁路大会由国际铁路联盟(uic)于1992年发起并主办,每2至3年举办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十一届,成为展示和交流世界高速铁路发展成就的全球盛会,是高速铁路技术及运营领域的高层国际会议,在全球高速铁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
据国际铁路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中国的动车组列车累计发送旅客229亿人次。如今,高速铁路承担了中国铁路76%左右的旅客发送量、69%左右的旅客周转量,相当于中国整体交通运输市场19%左右的旅客发送量、31%左右的旅客周转量,成为中长途旅客运输的主力,基本解决了原来客运高峰期运力严重短缺的问题。中国高铁对产业的带动作用也十分显著,据测算,中国高速铁路每1亿元投资,对建筑、冶金制造等下游关联产业拉动产值在10亿元以上,可创造就业岗位600多个。
在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立新还发布了中国高速铁路发展报告。截至2024年年底,中国高铁营业里程4.8万公里,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70%;全国1、2、3小时高铁出行圈全面形成,高铁通达97%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12306实时票务交易系统,单日最高售票2600万张;中国先后与4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铁路规划设计和建设运营合作,足迹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
王立新表示,未来中国高铁将围绕更高速、更智能、更安全、更绿色等重点领域持续攻关。将研发新一代时速400公里高速动车组,样车于2024年年底成功发布,正在开展试验,将实现时速400公里高速铁路商业化运营。
7月8日上午,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在北京开幕,这也是继2010年第七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在北京举办后,该项世界性大会再次来到北京。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摄
从高寒冻土到沙漠戈壁,都有中国高铁的身影
在今天上午的开幕式上,王立新进行了主题演讲,发布中国高速铁路发展报告。
在演讲中,王立新聚焦中国高铁创新发展成就与展望进行了分享。他表示,近年来,中国高质量推进高速铁路建设,四纵四横高铁网建成运营,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逐渐成形。截至2024年年底,中国高铁营业里程4.8万公里,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70%。
王立新还细数了一批有特色的中国高铁,它们有的串联起了超大都市圈,有的是在高寒冻土、沙漠戈壁、热带海滨等特殊区域穿行。
比如建成北京至上海高速铁路,全长1318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北京至上海4小时高铁都市圈建成;哈尔滨至大连高速铁路,全长928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穿越高寒季节性冻土地区,沿线最大温差超过70℃;建成兰州至乌鲁木齐高速铁路,全长1786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超过1000公里,线路穿越戈壁沙漠和大风区,最高海拔3680米;建成海南环岛高速铁路,全长653公里,最高设计时速250公里,穿越热带滨海地区;建成北京至广州至香港高速铁路,全长2432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跨越温带亚热带多种地形地质区域和众多水系;建成北京至张家口高速铁路,全长172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是中国智能高铁技术创新的标志性工程。
在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立新进行主题演讲时表示,截至2024年年底,中国高铁营业里程达4.8万公里。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摄
12306实时票务交易系统单日最高售票2600万张
据王立新介绍,在京沪、京广等17条,近8100公里的高铁线路上实现世界最高时速350公里的商业运营。全国1、2、3小时高铁出行圈全面形成,高铁通达97%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
中国还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12306实时票务交易系统,单日最高售票2600万张,单日高铁旅客发送量超过1600万人次,推出电子客票在线选座、刷脸核验、互联网订餐等多样化服务新举措。
在对外合作方面,中国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先后与4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铁路规划设计和建设运营合作,足迹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的一张亮丽名片,同时为全球铁路事业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比如印尼雅万高铁,就是中国高铁对外合作的典型案例。印尼雅万高铁全长142.3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是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印尼全球海洋支点构想对接中印尼两国务实合作的标志性项目。2023年10月开通运营后,雅加达到万隆的旅行时间由原来的三个多小时缩短至46分钟。
中老铁路全长1035公里,连接中国昆明和老挝万象,是中老友谊的标志性工程。自2020年12月开通运营以来,运营安全平稳,客户量、质得到提升,黄金运输通道作用日益彰显。
中国高铁同样走进了欧洲。匈塞铁路连接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和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全长341.7公里,实现中国铁路技术装备与欧盟铁路互联互通技术规范对接。2022年3月,塞尔维亚境内贝洛段开通运营,为沿线民众带来出行新体验。
将实现时速400公里高速铁路商业化运营
据国际铁路联盟的研究显示,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营还带动了冶金、机械、建筑、橡胶、电力、信息、精密仪器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测算,中国高速铁路每投资1亿元,对建筑、冶金制造等下游关联产业拉动产值在10亿元以上,可创造就业岗位600多个。特别是复兴号高速列车作为现代高新技术的集成,零部件数量达10万个以上,独立的技术系统超过260个,设计生产动车组零部件的核心企业超过100家、紧密层企业达500余家,覆盖20 多个省市。
王立新介绍,经过多年技术攻关,中国已构建了涵盖高速动车组工程建设、列车控制、牵引供电、运营管理和安全保障6个方面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成功研制时速160至350公里,不同速度等级、多种制式,能够适应高原、高寒、风沙等各种运营环境的复兴号系列动车组。
下一步,中国的高铁发展将向何处去?对此,王立新也进行了展望,他表示,未来中国高铁将围绕更高速、更智能、更安全、更绿色等重点领域持续攻关。
围绕更高速的高速铁路,研发新一代时速400公里高速动车组,样车于2024年年底成功发布,正在开展试验,将实现时速400公里高速铁路商业化运营。
围绕更智能的高速铁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铁路深度融合发展,深化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等技术领域创新,以数字化赋能铁路创新发展。
围绕更安全的高速铁路,依托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建立健全高速铁路风险感知技术体系,增强设施设备安全韧性,提升极端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围绕更完备的实验验证体系,以国家铁道试验中心为基础,以新线开通前、运营线天窗期的线路资源为补充,以专业实验室为支撑,以专业运维检修队伍为保障,建立高速铁路全要素综合实验验证体系。
围绕更开放的标准合作,经过多年发展,中国铁路逐步建立起完备的高速铁路技术标准体系。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加强合作,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化治理,充分发挥技术标准的引领作用,提高世界高铁建设发展的效率和质量。
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编辑 张磊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