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星空下的锅包肉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香菜
最近一段时间,#新能源汽车 的战场又迎来了一条新“鲶鱼”,那就是小米yu7。
小米yu7发布之后,大家发现它的定位主要是豪华高性能suv,设计上更偏向舒适性和实用性。发布1小时内大定接近29万辆,这个销量用“封神”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受益于此,#小米公司(01810)的股价也一路上扬。
小米股价(来源:百度)
小米的suv能够大火,据笔者分析,续航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要知道,小米yu7标准版续航里程为835km,成为中大型纯电suv续航第一,四驱车型续航里程为770km。
除此之外,电池快充更是做到了“锦上添花”,这就离不开我们今天的主人公:#800v高压平台。有了它的加持,小米yu7最快15分钟充电即可行驶620km。
那么,800v高压充电平台目前的竞争格局如何?有哪些玩家已经率先实现了突围呢?笔者今天带你来一探究竟。
一、仍有缺口,快速渗透
从整个#充电桩 行业来看,近些年充电桩的建设明显提速。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到了2024年底,我国的充电桩保有量已经超过了1280万台,同比增长了接近50%。
但实际上,充电桩的供需缺口仍然存在,根据官方之前的目标(2025年实现车桩比2:1,2030年实现车桩比1:1),据专业机构测算,预计到今年年末我国的车桩比才为2.5:1。
充电桩预测数据(来源:ifind)
但如果结构性的来看,在充电桩的大市场中,800v高压平台正在成为一个结构性的机会,它是提升电动汽车补能效率、能耗表现的一种解决方案。相较于上一代400v的方案,它可提升整车电子器件(比如电控、电机)承压的限度。
而如果把时间线拉长,你会发现近三年800v高压车型销量正在快速实现渗透。比如2022年,800v车型销量还不足13万辆,到了2023年销量直接翻倍。
而从去年前7个月的情况来看,800v高压车型销量已经到了39万辆,同比增长幅度超过210%,占整个新能源乘用车总销量的7.9%。这个渗透率的增长情况,放在任何赛道上都是非常快速的。
800v高压车型销量(来源:盖世汽车研究院)
而800v高压车型能快速增长的一个原因就是它从高端市场逐渐向中低端市场渗透。比如今年3月,小鹏汽车旗下全新g6以17.68万元的起售价上市,全系搭载800v高压平台,也是首次将超快充体验引入20万元级别以内的市场。
二、碳化硅,国产替代仍是主线
如果我们把高压快充产业链拆开,你会发现其上游是产业链的核心,包括充电桩设备零部件、高压快充材料以及相关零部件等。
往上游看,一般来说,800v平台需要采用更高耐压的#半导体材料,如#碳化硅(sic)用来提高效率和可靠性,所以它是800v架构的核心器件。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400v车型仍是硅基igbt的天下,但是如果进一步提升电压,在800v-1200v平台,碳化硅功率半导体显然是绝佳选择。
而最近两年,碳化硅的国产替代成为投资的一条主线。之前这个市场主要还是被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玩家占据,这两年国内玩家开始逐渐迎头赶上。
比如就在今年上半年,#比亚迪(002594)开始放大招,全球首款1500v碳化硅芯片量产,而且实现了全产业链自研,这是行业首次量产乘用车应用的最高电压等级车规级碳化硅功率芯片,直接挑战行业巨头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的领先地位。
要知道,去年比亚迪虽然是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但碳化硅车型销量低于#特斯拉、#吉利(00175),随着1500v高压平台推进,并逐渐覆盖旗下车型,未来将大幅增加碳化硅的用量需求。
而目前,我国碳化硅衬底生产能力迅速扩张(衬底在碳化硅器件成本占比超过45%),比如#天岳先进(688234)2023年和2024年碳化硅衬底产量分别为26.2万片和41万片,分别同比提升268%和56.56%,但是从其业绩上来看,净利润同比下降了81%,成本控制仍需加一把力,可以说遭遇了产能和业绩的“冰火两重天”。
三、降本,是不变的主题
虽然我们都知道,碳化硅已经不可或缺,也是800v 产业链首要受益环节。但是也要面对现实,该器件的成本较高,约为igbt的5-6倍,所以高压平台一出来的时候,主要应用在高端车型上,直到今年才开始向中低端车型渗透。
数据最能说明一切,每辆快充车辆大约需价值300美元的sic功率器件。而碳化硅mosfet模块的装机量从2022年的不到25%,增长到去年的接近65%,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高压快充产业链(来源:资产信息网)
除此之外,为了调节大功率充电带来的电网压力,充电桩运营商还得在充电站建设储能设备,以此避免冲击电网,这也推高了超充站的建设成本。
所以,800v平台涉及到多个零部件,可以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虽然其独特的优势在于实现快充,但是未来能否继续高速渗透,降本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基本上成为决定高压平台的胜负手。
但也不用过于悲观,据专业机构预测,随着技术成熟与规模化效应显现,800v高压平台的成本正以每年至少15%的速度下降。或许就在这三年内,搭载该技术的车型价格将与400v车型基本持平,能正式站上金字塔的顶端。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