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印度总理莫迪再次为“科技大国梦”按下了宣传按钮。5月23日,他在“2025年东北部崛起投资者峰会”上高调宣布,印度首款“本土制造”的芯片即将在该国东北部的半导体工厂下线。28nm制程、塔塔集团主导、2700亿卢比投资、东北转型“高科技战略要地”……听起来像是一场新时代工业化浪潮的启动仪式。然而,在这场热烈鼓舞与巨额投资背后,却掩藏着一连串未曾解决的问题、被掩盖的失败案例和开始松动的“造芯神话”。
这款即将量产的芯片采用28nm工艺,这是台积电在2009年商用的技术。距离今日全球主流的5nm、3nm乃至正在冲刺的2nm工艺,印度的“首芯”显得近乎怀旧。然而,莫迪毫不掩饰他的乐观,他称这是“为印度尖端技术打开新局”,是“印度制造”的又一重要里程碑,甚至称“东北部将成为高科技产业核心腹地”。
问题在于,喊口号不难,难的是造出来、用得上、还要能持续下去。印度不是第一次试图跨越技术门槛,也不是第一次拿东北部做试验田,但历史早已表明,将“民族工业复兴”建立在政府补贴与本土垄断财团之上,在缺乏完整产业链、技术积淀与高端人才支持的情况下,结果往往是昙花一现。
以此次芯片制造计划为例,项目的实际主导方是塔塔电子,而塔塔并非芯片制造的传统玩家,缺乏与国际一线晶圆代工厂商的深度合作经验。在过去一年中,台积电明确拒绝在印度设厂,原因很简单:电力、水资源、化学品供应、技术工人、物流体系,几乎每一项芯片制造的关键支撑,印度都还不具备完整条件。
莫迪把所有赌注押在东北部地区,靠基建和补贴打造一个“芯片绿洲”,在现实层面上更像是一场地缘经济包装下的区域振兴赌注。他强调的,不是技术标准、产品稳定性、市场适配,而是“东北成为连接东盟的门户”“新增3万个就业”“未来东盟贸易增长16倍”,这更像是一套政府招商引资的语言模板,而非半导体产业该有的技术逻辑。
半导体不是修公路、搞基建能解决的事。晶圆生产的每一个工艺环节,对洁净度、电压稳定、人员熟练度的要求都极其苛刻。没有成熟的工程师队伍、没有与国际市场对接的验证机制、没有上游材料与下游应用的强链接,所谓“印度制造芯片”,很可能最终只是一个政治符号。
印度当前的半导体生态面临供应链支离破碎的现实。印度几乎没有本土化的硅片厂、光刻机、化学材料体系,所有关键设备与原材料依赖进口。而这些设备、原材料正日益受到美中博弈、日韩管制政策的制约,印度想构建“自主可控”的芯片产业,基本等同白日做梦。
人才储备严重滞后。虽然印度工程师在全球半导体设计领域有一定存在感,但在制造端、封测端、设备运维端上几乎是空白。印度高校至今未建立起完备的半导体制造培训系统。当前正在依赖政府与财团联合主导进行“短期课程”填补缺口,但这远不能满足复杂精密生产的需求。
市场匹配与技术代差难以忽视。全球半导体技术已步入激烈的先进制程军备竞赛,而印度仍在宣称28nm是“战略突破”。全球头部厂商对28nm早已不再投产,制程成本也难以降维打穿现有消费级市场,印度的芯片即便做出来,也可能无用武之地。
过去一年中,印度芯片计划连吃三次重挫。阿达尼集团与以色列Tower半导体合作的百亿美元项目年初突然中止。卓豪放弃在卡纳塔克邦投资化合物晶圆厂。台积电拒绝参与印度建厂计划。每一个都敲响了“自我造芯”的现实警钟。
然而,印度高层仍在许愿式施政。莫迪高喊“未来每一台设备都要用印度芯片”,就像他过去高喊“每条街都要用印度5G”“印度将成为制造业大国”一样,听起来响亮,结果却一再被打脸。从Vivo手机代工厂跑路,到富士康放弃芯片合资,再到上述三个项目接连流产,这套“资本加政府工程加大话”的组合拳,已经在多个领域失灵。
诚然,发展半导体是国家战略,也是自主科技崛起的重要一环。但问题是:印度不是缺钱,而是缺系统能力与耐心积累。芯片不是建一个厂、造一个芯片就能称王,它背后是全球几十年工业化经验,是上下游企业协同,是技术标准与质量控制的高度成熟。莫迪的“东北芯片梦”,极有可能会成为写入教材的“发展幻觉”案例。
当芯片被赋予政治意义,它就不再是产业工程,而成了国家权力的脸面工程。当一个国家的执政者,将一切科技议题都用鼓舞人心的演讲与亮眼数据去包装,真正需要被追问的,不是芯片是否能下线,而是谁能为“造出来以后怎么办”负责。
莫迪可以继续发布“下线倒计时”,印度可以继续建设看似现代化的厂房,塔塔可以继续喊出新增3万个就业岗位的口号,但全球市场不会为这种自嗨式民族制造让步。半导体的竞争,不相信动员逻辑,也不奖励政治正确,它只承认一件事:你,做得出、用得起、卖得掉吗?
这一切,决定着印度芯片产业的命运究竟是在东北部地区起飞,还是在那里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