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艺术与技术双向奔赴

2025年05月25日05:02:03 科技 1478

【艺点·聚焦美院毕业季】

作者:陈抱阳(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教师)

一年一度的美院毕业季如约而至,漫步在展馆之中,似乎感受到一股蓬勃的“新技术风潮”:AI图像生成,机械臂动作设计,融合传感器机器人系统的互动装置……这些作品不仅横跨平面、实体机械结构以及虚拟/混合现实等多种形式,而且在与观众的关系方面也不再局限于“静态观看”,而是出现了各类交互——有的需要观众通过语言、动作或触摸来触发作品的实时反馈,有的则通过环境传感器捕捉观众行为、现场灯光、温度湿度或社会文化信息,动态地改变作品的呈现方式。

让艺术与技术双向奔赴 - 天天要闻

四川美术学院2025年毕业展海报

来自外界的质疑

新技术的介入让创作者们有机会超越传统的创作边界,在科技与艺术的交融之中不断探索,创作出更多具有突破性的作品和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多元互动方式,也让观众从“被动的看客”转而更多地主动参与其中,甚至直接介入并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然而,在这股技术与艺术相互碰撞的热潮中,外界也出现了对毕业作品的诸多质疑,例如观众常常看到风格相似的AI生成类图像,或是机械装置大同小异的作品,有些作品被认为“看不懂”,也有人批评它们“同质化”“离生活太远”……在一些作品的表现中,技术仿佛只是噱头,尚未真正与艺术理念相互成就。

比如,有些作品尝试融合计算机视觉与实时影像处理技术,通过摄像头捕捉观众的动作并生成五彩斑斓的AI图像,这一做法虽然在视觉上颇具冲击力,但也容易导致观众在面对作品时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与作品互动,甚至无法判断眼前所见是艺术家的精心安排,还是作品出现了故障。再如,一些机械装置作品会根据观众脚步声变换颜色和音效,但作品本身并未通过视觉呈现引导和阐明为何要聚焦“脚步声”或“环境噪声”,也没有与现实议题产生具体关联。这样的作品虽然外观新颖,但或许也让观众“看过就忘”,因为它们缺乏明确的社会或人文观照,一旦离开热闹的毕业展场合,便难以与真实的社会生活建立持久的对话。

让艺术与技术双向奔赴 - 天天要闻

湖北美术学院2025年毕业展海报

新问题与新可能

近年来毕业展作品中透露出的问题,背后其实有着几方面原因在共同作用。首先,由于学生对底层算法、传感器原理与互动机制的理解深度不足,很多时候只能在工具层面进行简单调用,导致作品之间雷同度高,难以让人真正体会到艺术内核。其次,一些作品只是停留在工具堆砌或形式堆叠上,而没有形成对社会与人文议题的深度关注,往往呈现出“炫技却缺乏灵魂”的尴尬。最后,部分作品在陈述方式上过于依赖专业术语、智能模块或现成部件,而忽略了对公众视角的考量,导致观众既无法从作品标题或现场说明中获得清晰脉络,又在体验过程中缺乏明确的互动指引,自然就产生了“看不懂”或“与我无关”的观感。

青年创作者的艺术探索,一方面展现了他们对新技术的好奇与热情,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艺术教育与时代发展的碰撞和阵痛。其实,这些与技术相结合的当代艺术创作往往更需要艺术家具有综合素养,既要懂得编程与交互设计的原理,也要具备对技术的思辨能力,而这对于大多数尚在学习阶段的艺术专业学生而言是比较难的,需要合适的教学体系去培养和支撑。同时,学生若缺乏艺术思维与人文关怀的训练,也会在创作中面临表达不足、概念空洞等问题,无形中加深人们对美院作品“像科技产品而非艺术品”的印象,削弱毕业作品的社会价值。

事实上,科技不仅是一种创作手段,它更像是艺术家的“合作者”。新技术的融入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更多可能,艺术家不再只是直接塑造作品的全部细节,而往往通过设定初始规则和整体世界观,让机器或算法在一定范围内“自发”运行,进而产生不可预设的“涌现行为”。这些行为来自大量简单单元彼此交互所累积的复杂效应,使作品呈现出动态、多样的表演形式。在这一模式下,艺术家更像一位导演或编剧,需要平衡自身的“作者性”与“机器能动性”,既要维持对核心概念的把控,又要保留机器和算法所带来的随机意外或惊喜。如果过度放任,作品可能会偏离原本的立意;但如果全面压制,技术与艺术的创造力又难以真正释放。真正成熟的创作者会通过对系统参数和互动规则的微调,让人机协同不断演化,从而向观众动态地传递理念,让观众既感受到艺术家对作品的思考深度,也能与机器的自主行为实时互动,共同参与到这一生动的艺术“演出”之中。

让艺术与技术双向奔赴 - 天天要闻

中央美术学院2025年毕业展海报

艺术教育的下一步

在这种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亟待进行系统化的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探索。首先,应当建立分层次的技术教学体系。让学生先通过工作坊或演示课快速掌握常见的工具与技术操作方法,随后在更加深入的课程中逐步理解底层算法、硬件原理以及交互设计的核心理念。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解答“如何用技术”的疑问,还能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用”,继而让他们在创作中实现更具个性的表达。如开设“人机交互实验”工作坊,让低年级学生先学习基础传感器与编程操作,高年级再针对大型装置、AI算法、沉浸式空间等主题进行深度探讨。其次,院校应积极推动跨专业协作,邀请计算机电子工程、交互设计等领域的教师与助教加入艺术教学团队,使不同背景的学生有机会在真实项目中共同学习和探讨,从而弱化各专业间的认知差异。

与此同时,观众体验也应纳入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学生需要在创作阶段就考虑到展场环境、互动指示以及作品的阅读友好度,并反复通过测试与反馈来调整作品概念或技术细节。简单地增加体感设备或声音传感器,并不一定能令观众“沉浸”其中;创作者只有深刻理解人机交互的心理机制以及观众的行为模式,才能让作品在公共空间里真正活跃起来。例如,一些借助手机App进行多重操作的互动装置,需要观众扫描二维码后才可进入体验,可由于下载流程过于复杂,观众纷纷放弃,也就错失了核心的互动流程。这种情况下,如果增设平板端的演示设备,并用动画短片向观众示范操作,就能有效提升作品的可参与度和被理解度。创作者应该给观众提供充分而明晰的作品说明,做好观众引导工作,也要能够在面对真实观众的提问与质疑时清晰地梳理艺术理念,并在互动中不断修正创作思路。

从长期看,要让艺术教育真正与时代需求接轨,不能只寄希望于几次技术培训。更有效的方式是,通过项目制或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较长的创作周期里持续跟进、反思并迭代作品,在与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导师和同学协作时不断磨合、碰撞。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同样不可或缺:作品在毕业季上获得高关注度固然重要,但对作品技术深度、社会关怀、观众互动体验等多方面的考核,也应当被纳入正式的评判体系中。有的院校就采用了“导师组联合评审”的办法,由艺术、工程、人文等不同背景的评委分别打分,为学生毕业创作提供多角度的反馈。

毕业季既是青年艺术家展示才华的重要舞台,也是社会各界评判与讨论艺术教育现状的窗口。唯有在教育环节建立更科学的知识框架与跨学科合作机制,引导学生将对社会、文化与伦理的思考贯穿于创作,才有望在毕业季迎来更多兼具观赏性与思想深度的作品,让艺术与技术实现真正的双向奔赴。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5日 1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科技分类资讯推荐

中集集团助力国际知名航运企业果汁船罐体项目高效交付 - 天天要闻

中集集团助力国际知名航运企业果汁船罐体项目高效交付

近日,中集集团旗下中集醇科与中集世联达协同联动,圆满完成了国际知名航运企业果汁船的罐体交付工作。该项目的启动,源于中集醇科为这家国际知名航运企业量身定制的果汁船系统工程。项目涵盖14个大型果汁罐的制造,以及分批次短驳、吊装、运输、清关和安装
丁蕊 | 平台化与再创性:小红书多元主体的网络议程设置研究 - 天天要闻

丁蕊 | 平台化与再创性:小红书多元主体的网络议程设置研究

摘 要 本文以网络议程设置理论为研究框架,探究我国社交媒体平台“小红书”的网络议程设置效果。基于“平台化”和“生产性受众”视角,研究首先分析网络议程设置在议程设置主体、议程设置渠道、议程设置内容三方面的嬗变。其次以“小红书”中可持续时尚议题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与时间序列分析,探究“小红书”平台...
实现自主可控,华为鸿蒙电脑搭载 5nm 工艺麒麟 X90 芯片 - 天天要闻

实现自主可控,华为鸿蒙电脑搭载 5nm 工艺麒麟 X90 芯片

IT之家 5 月 25 日消息,华为 nova 14 系列及鸿蒙电脑新品发布会于 5 月 19 日举行,在本场发布会中,华为带来了 nova 14 系列手机、鸿蒙电脑 MateBook Pro、折叠电脑 MateBook Fold 非凡大师、WATCH FIT 4 手表、FreeArc 耳机等新品。据央视新闻频道 CCTV13 新闻周刊报道,华为历经 5 年
让艺术与技术双向奔赴 - 天天要闻

让艺术与技术双向奔赴

【艺点·聚焦美院毕业季】作者:陈抱阳(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教师)一年一度的美院毕业季如约而至,漫步在展馆之中,似乎感受到一股蓬勃的“新技术风潮”:AI图像生成,机械臂动作设计,融合传感器与机器人系统的互动装置……这些作品不仅横
WWDC 2025前瞻:从iOS 19到AI和iPad功能再突破,共有5大看点 - 天天要闻

WWDC 2025前瞻:从iOS 19到AI和iPad功能再突破,共有5大看点

苹果WWDC 2025马上就要登场了,每年这个时候,果粉们最关心的无非两个问题:苹果又整了什么新活儿?这次的升级,值得我们买单吗?我今天提前帮大家把外媒最新爆料梳理了一遍,说实话,这次的变化不只是一次系统迭代,而像是一场彻底的“苹果生态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