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知识量和语速对于普通人来讲相当于开了脑机接口了”
“听出了雷库兹韦尔预言的味道”
“科技在发展,也要以人为本,才得始终”
“讲的真好,中国需要更多的尹哥”
“最适合年轻人好好自我思考自己该如何把握这个时代的脉搏,跟上这个时代的脚步”
“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这是因为科学提倡的是无中生有,计划就是有中生无”
在杭州2050大会上,华大ceo尹烨的演讲金句频出、内容硬核,迅速在社交平台出圈。短短几日,其抖音、视频号的评论区,就被求知若渴的网友们“攻陷”。
这场名为“颠覆式创新往往出自车库”的演讲,意外成为一场全民科技“启蒙”运动。在算法统治注意力,焦虑充斥社交媒体,生命科学遭遇伦理争议的当下,这场演讲如同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科技的本质不是内卷的筹码,而是向善的阶梯;希望不是盲目乐观,而是看清真相后依然选择相信。尹烨以其独有的理性思考与人文主义者的情怀,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科技向善的未来图景。
一、相信“相信”的力量
尹烨的演讲中,最令人振奋的莫过于:其以生命科学为切入点,用真实的科学成果与前瞻性的思考,向我们展示出科技重塑生命的无限可能。
从丙型肝炎的“消失”到乙肝在临床上实现“功能治愈”;从基因编辑技术能精准“删掉”唐氏综合征的异常染色体,到艾滋病疫苗研发稳步推进;从感冒7天好,到现在一颗玛巴洛沙韦直接扼住流感病毒的复制酶……越来越多曾经被视为“绝症”的难题,如今正在被逐一攻克。

更引人遐想的是,尹烨将生命科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比作bit(生物技术+信息科学)。当ai将药物研发周期从10年缩短至3年,从24亿美金减少到3亿美金,当alphafold破解了50年未解的蛋白质结构之谜,科技不再只是实验室的论文,而是普通人触手可及的生命福祉,正如尹烨所说,“bit会把这个时代推到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高度。”
对此,有网友感慨:“技术就是过去异想天开,现在勉为其难,未来习以为常。”
这句话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尹烨的科学观:那些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科学幻想,正通过持续创新与突破,逐步成为改变世界的现实。
二、你若光明,中国就不黑暗
在科技成就不断刷新认知的当下,关于“辫子”的争议始终存在。有网友就指出“我们的辫子在心里”。
而这也是尹烨在演讲中想要指出的问题:即便中国科技已经傲立世界潮头,部分国人潜意识里依然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他以华大的基因测序仪为例:中国自主研发的基因测序仪已经将单个人的全基因组测序成本从38亿美元降至100美元以内,且只需5分钟。而今年3月,中国禁止illumina向中国出口测序仪,这背后正是国产基因测序仪的崛起。
这种自信同样展示在“天眼”fast中。这座口径 500 米的巨型射电望远镜,在贵州群山间架起探索宇宙的“中国之眼”。它不仅是捕捉百亿光年外信号的科研重器,更成为中国科技打破西方主导话语权的象征。当“天眼”发现超过全球50%的超新星、射电暴时,世界终于意识到:中国不再是科技浪潮中的被动追随者。
天眼、超级测序中心、超级计算中心等工程,不仅是科研工具,更是我们民族的自信。我们不需要100%追随西方范式,而是要在自己的坐标上定义未来。“你若光明,中国就不黑暗”,尹烨的这句话既是对国内科技企业的鼓舞,也是对公众认知的唤醒。
三、车库虽小,却充满无限可能
尹烨在演讲中反复强调“颠覆式创新往往出自车库”,揭示了边缘创新的巨大潜力。这一观点引发无数网友共鸣,评论区有人感叹:“车库虽小,却充满无限可能。”
从游戏显卡公司逆袭为算力巨头,到开源ai模型deepseek惊艳世界。尹烨认为,当主流路径陷入内卷时,正是那些敢于跳出常规的 “边缘力量”,用极致性价比的技术和开放协作的理念,撕开了科技革命的新缺口。
这种“升维思维”在演讲中随处可见。比如,当全球陷入地面算力竞赛的泥潭时,有人大胆设想将3000亿参数大模型送上太空;当自动驾驶技术陷入伦理争论,尹烨却将“生命至上”作为价值标尺……
对于年轻一代,尹烨的寄语尤为恳切:“代际淘汰,与年龄和行业无关,更多的来自对新工具的率先应用。”无论是基因测序仪还是ai算法,工具革命始终是范式变革的引擎。而中国需要的,正是更多敢于在车库中“手搓高科技”的极客,以及愿为创新鼓掌的社会氛围。
四、没有人文的科技是危险的
尹烨的乐观并非盲目。他在畅想ai超越人类智能、合成生物学改写生命规则的同时,始终强调“科学解决能不能,伦理决定该不该”。他调侃两个男性生育孩子的技术争议,指出“伦理边界会随认知进步被打破,但谦卑敬畏不可丢”。这种清醒的平衡术,让科技狂想曲始终回荡着人文基调。
他引用华大伦理课的名言:“没有人文的科技是危险的”,并质问“若人类用战争与傲慢喂养ai,它怎会对我们好?”这种反思并非否定进步,而是为科技注入温度。
科技与伦理的平衡,本质是文明与野性的博弈。在追求技术奇迹的过程中,人类既需要勇往直前的创新精神,也不能丢失对生命、对自然、对社会的敬畏。尹烨的反思,为技术狂热注入一剂清醒剂。
而他的这种观点,也得到了广大网友的支持。
“感谢尹老师正能量,科技需要人文和道德保住底线”
“爱永远要引领科技。”
“科学和技术只能决定人类奔跑的速度,而爱和文明、悲悯才能决定我们奔跑的方向。”
“无论科技如何创新发展,一定要切记遵循道法自然。”
五、尽我所能,敬我所不能
演讲尾声,尹烨将视野投向宇宙。从珠峰采样的科学家到马里亚纳海沟的深海探测,从送70岁企业家上太空到畅想“回望暗淡蓝点”,这些故事编织出一个宏大的主题:人类文明的延续需要超越个体与国界的协作。他提到:“37万亿细胞构成的人体尚且和谐运转,80亿人为何不能携手?”这种将生物学智慧映射到人类社会的思考,让希望从技术层面升华至文明维度。
从《圆桌派》上妙语连珠的科普达人,到2050大会上仰望星空的未来布道者,尹烨始终扮演着“希望传递者”的角色。他将实验室中艰深晦涩的数据,转化为普通人听得懂的“未来寓言”:当他说“已知圈越大,未知圈更大”时,我们看到的是科学家的谦卑;当他说“尽我所能,敬我所不能”时,我们感受到的是探索者的热血。
有网友说:第一次认识尹老师是看圆桌派,感叹搞科学也可以让人如此感兴趣。
而这正是尹烨在当前这个时代带给我们的情感共振:他让我们相信,科技不是实验室的冰冷数据,而是带着希望的火苗;不是制造焦虑的利刃,而是播种希望的火种。
从圆桌派到杭州2050大会,尹烨一直带给我们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