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内部完成了一场静默的战略转向:余承东卸任车bu董事长职务,转而更专注于终端bg业务与鸿蒙生态建设。
这一调整背后,应该是华为在智能汽车和消费电子领域的一次关键的战略升级,即:从“单点突破”转向“生态协同”,从“亲力亲为”转向“开放共赢”。
余承东是华为终端业务的“功臣”。在他带领下,华为手机从默默无闻到全球前三,即便遭遇芯片断供的艰难条件,仍通过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稳住了市场。
如今华为手机强势回归正常节奏,鸿蒙生态加速扩张,余承东的精力自然需要更聚焦。 而智能汽车业务已进入新阶段。早期,华为需要余承东这样的“猛将”开疆拓土,通过问界等车型证明技术实力。
但现在,车bu的核心任务已从“从0到1”转向“从1到n”,如何让更多车企接入华为的智能驾驶方案、激光雷达和车机系统。这一阶段更需要标准化、平台化运作。
年3月31日,深圳引望智能完成工商变更,华为对其持股比例从100%降至 80%,“阿维塔” 和 “赛力斯” 各占10%。
这一架构既保留华为的技术主导权,又打消了车企“沦为代工厂”的顾虑。
余承东主导的“鸿蒙智行”则聚焦用户体验,通过智能座舱、车机互联等功能,将手机、汽车、电脑等设备无缝衔接,构建“人-车-家”全场景生态。
这种分工极具智慧,技术中台确保华为的激光雷达、ads等“硬科技”持续领先;生态前台则通过鸿蒙的软实力提升用户黏性。两者结合,既避开了造车的重资产风险,又锁定了智能汽车的核心价值。
为什么现在调整?
1.手机业务复苏:华为手机销量重回国内前列,需要余承东全力巩固战果,同时布局6g、ai手机等未来技术。
2.汽车生态成熟:问界m7/m9的成功已验证华为技术,下一步是让更多车企加入鸿蒙智行,需更开放的姿态。
3.资源优化:智能汽车赛道烧钱凶猛,独立运营可引入外部资金,降低华为财务压力。
对于目前的汽车产业来说,硬件制造的门槛越来越低,但智能网联、智能驾驶等技术的门槛却很高,华为一直以来的定位不是做整车厂,而是做智能汽车界的核心供应商。
未来,汽车行业的竞争不再是“谁造的车更好”,而是“谁的生态更强大”。华为已卡住关键位置。
余承东的职务调整,正是为了强化第一条线,同时为第二条线铺路。这种“分兵合进”的策略,或许正是华为应对复杂环境的最优解。
因此,余承东的卸任并非退后,而是华为在智能汽车长征中的“换挡提速”。当行业还在争论“该不该造车”时,华为已经想明白:真正的胜利,不在于自己造多少车,而在于让多少车用上华为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