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能够帮助城市科技实力实现“从0到1”的跨越。
然而,城市科技实力要做到“从1到100”的飞跃,就必须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也就是说,要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通道,让科技成果能够顺利进入市场。
1月3日,西湖区召开2024开年第一会——西湖区科技创新大会,将科技创新摆在全局核心位置。
会上,西湖区发布了“西湖区打造成果转化首选地行动、环大学创新圈行动”两大行动方案,要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吸引100名以上高层次人才
来西湖创新创业
多年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都是一个大难题,西湖区要啃下这块“硬骨头”,让科技创新“开花结果”,首先要打通“最近一公里”转化通道,以“创新一公里”撬动产业发展的“千万里”。
“成果转化首选地行动方案”提出成果转化的西湖路径“创新一公里”,围绕“打造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先行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试验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一流创新创业生态标杆区”四步,奔向成果转化首选地。
这是一条建立健全贯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工程化试验-应用转化-产业化”全过程服务体系的“西湖路径”,目标是到2025年——
实现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万件以上,培养500名以上技术转移转化专业人才,吸引100名以上高层次人才来西湖创新创业,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数超500家以上,成为高效吸纳全球科技成果“强磁场”、高频次成果交易集散地。
在大学周边一公里范围内
打造5大创新生态圈
放眼浙江,论高校资源,西湖区的优势可谓得天独厚。
作为浙江高校院所资源最集中的城区之一,西湖区拥有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中国美院、国科大杭高院、浙江工业大学等18所高校,这也让高校经济,成为了推动西湖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昨天发布的“成果转化首选地行动方案”,正是西湖区高校经济实施意见的再深化和再升级。
打造成果转化首选地,西湖区如何布点?
答案就在“环大学创新生态圈行动方案”里——
在大学周边一公里范围内,统筹科创平台、辖区高校和人才,打造“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环小和山创新创业圈、环云栖创新生态圈、环之江文化创新圈、环老文教创新创业圈”5大创新生态圈。
其中,“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以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为核心,将通过在高校周边科学布局创新空间,规划符合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重点推进1897科创谷、知识产权服务综合体、概念验证中心等标志性点位,打造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于一体的高校经济创新创业生态圈。
“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位于城西科创大走廊东首,以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为“智源”的创新策源区,将打造一城(紫金港科技城)、一谷(三墩镇1897科创谷)、多园(蒋村街道)的格局,吸引优质项目、优秀人才“双落地”,剑指“省域创新密度最高区”。
如何引得凤凰来?
“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行动”中的其中一步,便是建设高品质国际科创社区。
1.对标美国波士顿大学城、英国剑桥大学城,以云辰项目为城市中心地标,打造“一流国际大学城”。
2.联动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布局以西湖大学城未来生命科学园为核心,辐射2平方公里的生命健康产业圈。
3.围绕村集体留用地和地铁4号线tod西湖大学站,引入时尚商餐,高标准提升商业配套。
4.以伦敦海德公园为模板,着力构建“山水林田”四大格局的绿芯公园。
5.推进云谷片区科创产业园建设,打造实体社区、数字社区、研究社区、产业社区于一体的“产学研一体化”未来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