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
C919国内适航取证成功,国人欢欣鼓舞之余,也有不少人对其安全性产生了质疑。
毕竟这是我们的第一个大飞机项目,有人担忧也无可厚非。
那些年,我们的经验教训
新舟60糟糕的安全记录,让很多人对国产飞机望而却步。一共就生产100多架,已经因事故损毁了约8架的成绩实在不太好看。但是这样的成绩大多数是因为第三世界国家的维修保障不到位,机长的手法太拉胯造成的。
从飞机层面来看,新舟60沿用安-24的气动构型,已经落后了一个时代,虽然换装了普惠的发动机,柯林斯的航电依然是修修补补,小打小闹。
到了商飞的ARJ21,中国支线飞机终于可以拿得出手了,ARJ沿用了上个世纪80到90年代风格的尾吊发动机布局,这恐怕是与当今主流的支线飞机唯一的差距,发动机是巴航工业E190的同款,同样的电传操作,目前安全运行6年,累计交付68架次,载客突破500万人次。
C919当然就更值得期待,因为具有后发优势,相比A320和B737,我们采各家所长,拥有更先进的气动构型,操控系统,航发航电,从梦幻的驾驶舱布局就可见一斑。和ARJ21一样的商飞出产,安全性同样值得期待。
安全性有国家背书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我们总能在报道里听到飞机事故的消息,为什么总有人说飞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工具呢?
实际上这也不难理解,飞机事故是全球关注的事件,而其他交通事故司空见惯而已。
飞机系统的冗余设计保证了安全性,关键设备甚至多达三部,通常一部工作,二部交叉验证,第三部备份,就是为了万无一失。
中国各大航司对安全性的追求更是世界独一份的,这也是我们国家性质决定的。为什么好对多人对东航3.21事故记忆犹新,因为此前中国民航保持了4227天的飞行安全记录,世界领先,打破这样记录还得中国民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