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丈夫被抓壮丁,女儿被父亲改嫁分彩礼,女儿:真不要脸

春秋时期,钜野县鲁家村,住着个叫鲁秋胡的穷秀才,父亲早逝,与母亲两个守着几亩薄田一个桑园度日。


母亲常对秋胡说:"不要贪恋金钱和富贵,只要一家人人丁兴旺,平平安安,就是万福。"所以虽然家境贫寒,也还是凑了几个钱,硬着头皮,给秋胡把媳妇娶进了门。


媳妇是邻近罗家村的人,名叫罗梅英。罗梅英的父亲罗大户,原是个有点积蓄的小财主,近些年来,家道中落,弄得缺吃少穿,只剩个"大户"的空名儿了。


罗梅英自小攻书习字,长大知书达礼,性情温和,又是心灵手巧,做事勤快,更加上长得白净,脸蛋俊悄,是个百里挑一的好姑娘。


虽然三年前罗大户就把罗梅英许配给了鲁秋胡,但是这样美的好姑娘,媒婆们是不会轻易放过的,所以不断有人上门提亲。


媒婆看准了罗大户耐不得穷困的弱点,时常跑上门来,怂恿罗大门撕毁与鲁家的婚约,给另外介绍个有钱的人家。


罗大户渐渐也被说动了心,他想这样也好,今后女儿可以少吃些苦,多享点人间富贵,自己也可以乘机多得些彩礼,要一笔高价。也许这样一来,可以把败落的家业,重新振兴起来。


可惜,不管媒婆的嘴把坐的可以说站起来,把走的可以说得跑起来,把死的可以说得活转来,可就是说不动罗梅英。

罗梅英自从订亲的那天,第一眼看见鲁秋胡,就打心眼里喜欢上他,下定决心跟秋胡白头到老,决不再嫁任何别人。

媒婆说:"秋胡是个半调子书生,文不能当官,武不能耕田,家里穷得养不起老婆。


梅英答复说:"他家就是穷得饭锅里结了蜘蛛网,米缸里积了三寸厚的灰尘,我也不嫌他家穷,再穷我也认了命。想想看,贫穷和富贵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自古显赫的将军宰相,大多来自于清寒的穷苦人家。你看秋胡是个住茅屋的穷苦命,我看他也许有当大官住黄色大衙门的一天,只是蛟龙暂时还没得到风雷震荡。


现在夫妻两个就是天天吃盐拌菜饭,我也心甘情愿,你就不要再费口舌在我身上打算盘了。"


一番话说得媒婆哑口无言。罗大户见女儿决心已定,无法改变,也就不再指望另择佳婿发点小财了。


罗梅英如今刚满十七岁,秋胡的母亲就决定娶进鲁家大门,让他俩拜了大堂,进了洞房,成了夫妻。


喜事办完的第三天,又准备了一桌酒席,款待罗大户老两口子。秋胡恭敬地上前劝酒:"岳父岳母大人,小婿敬酒一杯。"


罗大户高兴得合不住嘴巴,连说:"女婿敬酒,我喝我喝",秋胡的母亲又把刚过新婚之夜的梅英叫出来陪酒。


新娘子还羞答答的不想在大庭广众中抛头露面,连见自己的父母,也感到不好意思。一边低着头,一边假装整理罗裙,走出房来,勉强敬父母一杯酒。


新婚之夜的幸福还挂在粉白的脸上,老是被别人瞧见取笑。心知虽然是人人不免有这一天,但总觉得分外害羞。尤其是与丈夫秋胡的眼神碰到一块的时刻,更是羞得粉脸通红。


正在一家人和睦幸福,劝酒庆喜,边吃边玩,亲亲热热,欢欢喜喜的时候,突然一桩意外的事情降临,小屋里的空气顿时紧张起来。


自从蒙古人灭金,占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后,为了南征南宋,不断强迫华北的汉人当兵,两三户中就要抽一位男子去服兵役。


这被抽定的男子的家庭,就叫正军户,秋胡正好被抽定为正军。上司派来的差人敲门进来,先问:"谁是鲁秋胡?"秋胡赶忙起身应答。


来人接着传达上司命令说:"我是奉上司命令下来征兵的,按照名册,今年你是一名正军,上级上命,身不由己,你赶快准备,今天就与我一同登程上路。"说完从腰间抽出一条绳索,一下套在秋胡的脖子上,拉着就走。


秋胡哀求道:"哥哥留情,小弟刚办完喜事,才第三天,正在请岳父岳母吃谢酒,能宽延几天不行吗?"


来人说:"军令如山倒,文书上的期限,一天也耽误不得的。"秋胡道:"那也得让我与父母妻子交待一声,告个别。"


来人看秋胡是个文弱书生,说话也踏实,就松了绳子,放他进屋去告别父母妻子。屋里的人一听说征兵使到来,都惊呆了。


媒婆连谢礼也还没拿到手,喜事刚才办完,怎么新郎新娘就要天各一方?新郎远征他方,留下老母亲,谁来照顾瞻养?


尤其是新娘子梅英,结婚刚三天,就要与丈夫分手,新娘子心里编织的许多美梦,一下子要幻灭了。


她情愿守着青灯陪丈夫读书,吃着盐伴菜饭也不叫苦,是指望有一天丈夫榜题名,骑着金马到玉堂上去做当朝大臣,自己也跟丈夫荣耀起来。


现在一切希望都如梦幻泡影般破灭了!一个读书习文的人怎么去拿刀枪上阵打仗呢?这一去,不知那年那月才能再回家团圆。


新娘子心里如一团乱麻,理不出头绪,看到婆婆惊慌失措的样子,跟着也心里绞痛起来。


眷恋丈夫的一番苦心,当着众人的面,又不敢完全显露出来,召人取笑,泪水只得往肚里流。


紧锁着眉头,暗地里抱怨:"莫不是成亲的日子没有选择好,冲犯了岁君土星?


当初为什么不多问几个算命先生,选个吉日良辰?要不就是今生今世命运不好,生来就是个寡凤孤鸾运气?"


梅英正在胡思乱想,秋胡安慰了母亲几句,又走过来喊了声:"梅英。"


本想话几句温情话,可是新郎是个老实的面子薄的秀才,碍着新婚,当着老人面,欲说还休,吞吞吐吐了一阵,最后简单说了几句:"梅英,我走了,老母亲就交给你了,在家好好侍奉母亲,替我尽这份孝心吧!"


梅英暗暗点头,满腹心事,无法哭诉出来。秋胡一调头,转身随差人出门,一家人赶着哭着送到村口上。


老母亲一边擦干泪,一边叮嘱秋胡:"孩子,你去吧,不用担心我和梅英,自己要一路小心留意,多寄书信回来,免我担忧。"


秋胡忍住泪叫一声:"母亲保重身体。"望了望妻子一眼,欲说还休,转过去对岳父岳母道:"岳父岳母留步,拜托照料好我母亲和妻子梅英吧,我从军去了。"


岳父道:"你今日去从军,这是你家的分内事,无话可说,可我的女儿就跟着碰了悔气,活该倒霉受罪。哎,你去吧去吧!"


岳母又添一句道:"明年后年若不回来,难道叫我女儿活守寡?"


秋胡无话可答,倒是显出秀才本色,竟然吟诗一首,曰:"莫怨文齐福不齐,娶妻三日却分离,军中若把文章用,管取峥嵘衣锦归。"吟罢一撒手,紧走几步,随军差上路去了。


梅英扶着婆母,站在村口,望着丈夫的身影远去,掩映进一片青青的柳色之中,就象天上的鸿雁一般,连最小的一点影子也消失干净了,还痴痴站在路旁。


梅英知道,除了日日盼望丈夫早日归来外,还得日日操劳,侍养婆母,种桑养蚕,维持生计,自己肩上压着一副多么沉重的担子啊。


秋胡一去三年,杳无音讯。靠着梅英的勤劳,起早摸黑养猪喂鸡,采桑养蚕,白天田地劳动,晚上缝补浆洗,侍养婆母,维持日常开销。


邻居都赞不绝口,称她人又标致俊秀,手又灵巧勤快。美名远扬,钜野县里没人不知,没人不仰慕。


渐渐也就传到了新暴发的李大户的耳朵里。李大户家里有钱财,有粮食,有田土,有金银,有宝钞,有房屋,有绸缎,就只差一件东西——老婆。


单缺一个标致温柔的妻子,生活就失去了一多半的乐趣。李大户在村里摆阔,虽然四周上下人家,大都欠他的钱钞粮物,当面不讲,私下背后都在笑他,空有钱粮金银、房屋、绸缎,没个好夫人当家,一切都还不是白有的。


李大户把邻人的挖苦话听到耳里,钻进心里,实在不是滋味。听到梅英贤慧勤劳的美名,又偷看了好几回,觉得梅英实在俊俏动人,于是下定决心,要把梅英搞到手。


刚好罗梅英的父亲这两年越来越穷,李大户有意周济,主动借给四十石粮食,知道罗大户绝对无力还清,就有了把柄。


这一天把罗大户叫来说话。罗大户心想,人说财主叫,必是福星倒,自己被李大户叫,却绝不会有什么好事,一定是催我还四十石粮食。


我当然还不出,但不去是不行的。见面之后,死赖硬磨,拖一日是一日,就是这个主意。


见面之后,李大户只字不提四十石粮食的事,开口便告诉一则坏消息,闷声闷气假装神秘地说:"老头儿,我派人叫你来,是有一件大事要告诉你,你那女婿秋胡当兵,一去十年无音讯,最近听人说,你那女婿吃豆腐吃多了,泻肚子,早一命呜呼了。"


罗大户大出意外,不太相信地问:"你听谁说的?"李大户道:"这传话的人,我不告诉你,只是这死讯是我亲耳听见,绝对可靠。"


罗大户信以为真,急得快要放声哀哭。李大户说:"十年无音讯,死了倒也干净,坏事还可变成好事。


这样吧,你女婿死了,女儿还在,也不能老让她守寡,年轻轻的怎么守得住呢?要是出了差错,闹出丑事,你的脸上不光彩,村里的闲话也难听。


你不是还欠我四十石粮食吗?你一时还不出,我也永世不要你还了,你就把梅英嫁给我,两不吃亏,皆大欢喜。若是真遂了我的心愿,我还可以再给他一笔钱财,让你安度晚年。"


罗大户一想,这事使不得,开口回绝:"这是什么话,哪有刚死丈夫就改嫁的道理?"


李大户当即也反目板脸说:"不结亲家也行,那你得把四十石粮食立刻还给我,否则我就去官府告你赖帐不还,挨过板子还要治罪。"


罗大户是老实庄稼人,从没进过官府,一听就吓得两脚发软,浑身哆嗦。李大户改变了态度,缓和口气说:"两条路,随你选择,不愿见官就赶快把女儿嫁给我!"


罗大户没奈何吞吞吐吐说:"慢慢商量,就,就是我肯了,我那老婆,他,他恐怕也不会答,答应。


还有梅英的婆母,梅英她李大户变出高兴相说:"等等当然可以,慢几天也行。不过,你今天就将彩礼定资先接过去。"


罗大户推托不接,可又见钱眼开,半推半就地接了钱礼,接下又后悔起来。等李大户一走,就想出一个办法,并不回家,而是直接去找梅英的婆母。


罗大户进屋没见梅英。婆母出来应酬说:"什么风把亲家吹来了。"李大户问:"梅英可在家。"


婆母说:"梅英去桑园采桑,半晌不得回来。"罗大户说:"等等无妨。"又问:"婆母近日可好。"


婆母说:"家务事幸亏媳妇能干,缝补浆洗,养蚕摘茧,一身包了,还要侍养我这个病人。我这几天身子不适,眼皮老是跳个不停,也不知兆什么祸事?"


罗大户乘虚而入说:"我也知道亲家母一个人在家闷得慌,今天得空闲,特来陪陪你。秋胡这小子十年不回来,说不愁在心里,也是假话,今日带得有酒,我敬你三杯,解解愁吧。"


婆母一时信以为真,也就真的接过来喝了。罗大户又道:"亲家吃了酒,这有一块红娟,快拿过去给梅英女儿做几件衣裳,看她也怪清淡可怜的。"


婆母不过意说是:"等秋胡回来,再一并谢你亲家的好意。"罗大户这时见一切顺利,高兴得连说:"定了,定了、定了。"


婆母一呼话音有异,酒醒了一半,问:"什么定了?"罗大户挑明说:"亲家,老实说吧,这酒不是我的,这红绢也不是我的。"


婆母问:"不是你的是谁的,别人的东西我不要。"罗大户笑嘻嘻地说:"吃下的酒,还吐得出来?这些酒是肯酒,这些红绢是红定,都是本村李大户的。"


婆母问:"李大户是新发的财主,纵有多的钱,也不得无故送给咱们。"罗大户道:"正是正是,他如今听说秋胡吃豆腐泄肚子死了,要娶梅英做老婆。


他就要牵羊挑酒来娶亲呢?虽说这是李大户使计谋,可谁叫你吃了肯酒收了彩礼呢?我看不如早把梅英嫁给他,免得吃官司,破财陪人还要当场羞辱一顿。"


婆母还没应声,罗大户就溜之乎矣。气得婆母唉声叹气,数落道:这老家伙你好没道理,不知从那里听到个慌信儿,说秋胡死了,就要逼着女儿梅英改嫁。


商量也不商量一下,就把肯酒骗我喝了,又把红定留下,岂不是连欺骗带强迫吗?梅英对我多孝顺呀,要是她改嫁走了,我这晚年靠谁去?


可是罗大户和李大户串通一气,他们有钱有势,我们穷户人家的孤女寡母,如何斗得过他们呢?越想越担心忧伤,暗自抹着眼泪。


梅英采桑回来,喂蚕换桑叶,又去喂猪喂鸡,忙完活进来,手里端了碗粥喊一声:"婆婆,趁热喝了这碗粥吧,媳妇知道老人家这几天身体不舒服,正在凑钱请个医生看看脉,买点药治治病。"


婆母听到这番安慰话,虽然知道家里实在拿不出钱来治病,但心情一舒畅,病像自然好了大半。


婆母抹干脸上的泪痕,把满腹忧愁暂时放下,对媳妇道:"我这人老了,老毛病虽都出来,但也不碍事的,这些老毛病就是吃药,也是治不好的。不必去花这个冤枉钱。"


梅英道:"只是秋胡这人,怎么一去十年无音讯,不挂念我,也要挂念高寿多病的娘,早晚该搭个信回来。"


婆母道:"秋胡老不回来,也就别提他了。不管他在不在家,你是个年轻的女人家,也该注意些梳妆打扮,至少把头发要梳整齐些,等货郎挑担,串村走巷来了,也该买些胭脂水粉儿搽搽。


都是过来人,哪有年纪轻轻不爱乖的?像你现在这样,蓬头垢面,教人看了,取笑咱们。"


梅英苦笑道:"秋胡一走就是五年十载,隔家千里,不知几多山几多水,留下咱两个女人家无依无靠,缺吃少穿。婆婆呵,谁还有那闲钱补园外的闲篱笆,哪还有心去梳妆打扮?"


婆婆道:"等货郎担过来,多少买一点,也是应该用的钱,算不得浪费冤枉。"两人正说间,忽听到门外一阵阵敲锣打鼓,吹唢呐,奏笙箫的声音,从远到近。


婆母道:"媳妇你听,门外好热闹,是什么声音在欢闹?"梅英道:"今天是什么日子,怎么像祭牛王的迎神赛坐一般?"


婆母道:"快出去瞧热闹去吧。" 梅英走出家门,远远看见,竟然是自己的父亲母亲来,后面跟着一大队人马乐队,都是面生不太认识的。


正在纳闷,父母走上前来了,梅英道:"原来是父母来了,这后面跟着那么多人,是要到哪里去的?"


父亲罗大户抢先说:"还会到哪里去,就是专程到你这儿来,为你招女婿的呢!"


梅英以为听错了,又再问一遍:"什么,爹爹给谁招女婿?"罗大户一本正经说:"给我女儿,也就是给你招女婿呀。"


梅英吃一惊,有点气愤:"这是什么话?你老远抬着羊酒,带着一大伙打鼓吹笛的人,又要与我招什么女婿?我是有丈夫的人啊,怎么干出这样糊涂荒唐的事来?"说罢又气又羞又急,满脸通红。


罗大户装着也惊讶:"怎么,你还不知道?女儿啊,那鲁秋胡早死了呀?吃豆腐太多,泄肚子一命呜呼了哩!如今财大气粗的李大户正要来娶你呢!"


梅英气急败坏地说:"好糊涂的爹娘,昨日要我嫁张郎作媳妇,今日又要我做李大媳妇,明日又还不知要我作谁家的媳妇,世上哪有这种道理?"


梅英的娘一心想早得些彩礼,见梅英不从,就上前劝道:"女儿呵,你自小知书达理,难道不知道听父母的话,就是最大的孝顺吗?你就嫁了李大户吧!"'


梅英道:"我嫁给秋胡,也是听从父母之言,才到他家的,至于到了他家从早忙到晚,忍饥挨饿,没过一天丰衣足食的日子,是我生就的穷苦命。


我可也认命了,你们不要再替我东想西想,错打算盘枉费心机了吧。"


罗大户说:"你今天不依从我们是不行的,闹也是白闹的。你家婆母早已接了红定的绢绸,喝了定亲的肯酒,把李大户的亲事答应下来了。"


梅英像当头受了一飘冷水,但又不相信问道:"会有这等怪事,为什么我一点信儿都不晓得?我问婆母去。"


婆母早听见门外的争吵声,把一切听在心里,这时左右为难,不知劝谁好,依谁好。


梅英火气来了,说:"婆婆,想想看,秋胡一去就是十年光阴,我好端端一个姑娘家落到个穷窝里,没一句抱怨话,年年我起早贪黑,忙里忙外,伺候供养您老人家,哪些地方对不住您老人家?


怎么信也不给个,就又把我推出门去,要嫁给李大户?既然这样都不把我当个人看待,活着又什么意思,要这性命作什么?干脆寻个短见,死了干净舒心。"


婆母慌了,赶紧开脱解释:"好媳妇,不要想到绝路上去,这事原与我不相干,是你父亲欺骗哄我,糊里糊涂喝了酒接了红绸,才说明原委。是他出卖了你,强迫你改嫁的,我怎么舍得你离开我呢?"说罢也呜咽不止。


梅英才明白这事是爹爹在弄神弄鬼,于是擦干眼泪,找爹爹辩理:"爹爹,你干这种出卖女儿的勾当,难道不怕三亲六故耻笑?你的脸面廉耻让狗吃了。"


罗大户钱迷心窍,分辩说:"得了彩礼,我和你婆婆平分,又不一人独吞。"也不看看女儿的脸色,只顾自个嘀咕道:"女儿你改了嫁,我只不过想落几个酒肉钱罢了。"


梅英骂道:"你是八辈子没吃酒肉,就轮到今生今世卖你的女儿吃肉喝酒,也不管积不积下世的阴德。"


梅英的母亲正想帮腔,见梅英一脸阴云,两眼直冒愤怒的火花,也就收回话头,不敢再话。

未完,待续……

请关注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