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还是在读书的时候,看到一则文言文小寓言故事,因为故事情节曲折,特别的喜欢。抄录在笔记本上之后,经常拿出来反复欣赏,已经铭记于心,有时候闲坐、等人、心烦气躁时,就随手拿笔默写一遍。
原文如此【曾闻乡野有灵童,四邻皆赞。垂髫之时拜师习文,寒窗苦读十载,至束发之年不能熟读三百千,师厌之,逐出学堂!】
【遂从武,刀枪剑戟勤练寒暑,弱冠之年会于殿前,发十矢,九不中,独一矢钉于监官面门,帝怒,杖三十叉出武场!唏嘘,悲哉!】
【复立志研医,望能悬壶济世,遍阅医典药论,尝金石百草,不惑之年有悟,觉有小成,撰一方,自煎服下,卒!】
翻译过来大意是:由于神童入学之后,名不符实,可以说是学渣。师“厌”之,连老师都讨厌他,看来学文不行。
继而转行习武,刀枪剑戟都不能精通,还十发九不中,对皇帝打出校场。
最后改为研医,也想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到了不惑之年,突然觉得学有所成,就开了一方煎熬喝下。结果就是那个字“卒”,挂了!
这则小寓言,百看不厌,也以此人的结果而已唏嘘,警醒自己。
有一次一帮老友聚会喝酒,谈到类似神童话题,本人不免卖弄一番,原文背出,并谈了自己的感想。一干朋友的思维相近,都是认为该人学艺不精,误伤了自己,白白丢了性命。
突然有一人提出异议:他是否自己一事无成而醒悟,就为了“挂”而为自己开的最后一方?
几十年了,真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原文能够看出来这个猜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