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自我暗示》~鲍德茵的灵丹妙药
自我暗示是一种常见的特殊心理现象,能对人产生较大影响,它起源于法国的一位药剂师鲍德茵。
一天,有位客人到鲍德茵的诊所要买一种医生处方才能出售的药物。客人没有处方,但他非要买到那药物。鲍德茵没有办法,但又不能违法卖药。他灵机一列,给了那客人数粒完全没有药性的糖衣片,并告诉他这是他要的药物,还将它的效力大大地夸了一番,然后将客人打发走了。
数天后,客人回到病房,大大地感谢了鲍德茵一番。说是鲍德茵的药治好了他的顽疾。鲍德茵糊涂了,从生理学的立场来说,糖衣片是无法治好这人的疾病的。而实际上他又是因为吃了“药”才痊愈的,到底是什么治好了这人的病呢?
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心理的因素治好了他。这心理的因素就是暗示的力量:客人老早就相信这药的治病能力,再加上鲍德茵的大力推介,糖衣片也成了灵丹妙药。
自我暗示可以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拿破仑•希尔精辟的说道:“潜意识就像一座肥沃的田园。如果我们不去播下美丽果实的种子,那么杂草就会在这里蔓延生长。因此,自我暗示就像是一个控制站,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运用创造性想象力去播下积极的种子;不然的话,我们会因为疏忽、不察觉而任由消极性甚至是破坏性的杂草侵入这田园。”
总以为自己是“受害”的人,常常持有悲观的心理暗示。
摆脱悲观的自我心理暗示的方法别无其他——积极正向的心理暗示。
——【美】斯宾塞•约翰逊《谁动了我的奶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