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兰心奖故事 # 愿得心意人,白头不相离

93年的一天,临进中午,好朋友赵玲邀我去她家吃饭。我看见她邻居50多岁的男老师正在学校后边的家属院内擀面条,动作的娴熟堪比面师了,好奇的我非探究竟,朋友告诉我:他老婆刘老师爱吃手擀面,赵老师就天天练,天天擀,终于练就成了擀面条的能手。听后,我们啧啧称赞。

听赵玲介绍:“他俩可是我们学校中最恩爱、最甜蜜的一对模范夫妻。他俩非常甜美幸福,总是用对方名字的最后一个字相互爱称”于是,赵玲便把听到的有关她俩的故事给我倒了一箩筐。

同班同学

刘老师和赵老师是高中同学,她的坐位就在他的前面,她的开朗漂亮被他深深吸引,他的帅气聪明让她产生爱慕之情,两人的相互倾慕都印在对方心田。

异乡相恋

到了高中毕业时,40 后的学生没有高考,不能上大学,同学们只好各自收拾行装离开学校寻找以后的出路。

刘老师也不例外,立即整理行囊准备回家时,被赵老师看到,他便不顾那时传统思想的困扰,立马鼓起勇气跑到她的跟前,不好意思地说:“这么远的路,这么重的东西,你怎么带回家?我送你吧!”伸手接过她的行李,内心抑制不住激动的她没有推托。

毕业后的几个月,她回自己的家乡A地教书,他在他的家乡B地教学,相距约十公里。距离使爱情插上了翅膀,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相思之情萦绕心头,时隔一月,他便坐卧不宁,不顾路途遥远,步行近两个多小时的路程,来到A地找她,在她家的村口远远地等她,想再看看她的笑貌,探探情况。见到她,两人喜不自禁。她告诉他一个不乐观的消息:“父母通过打听,知道你家兄弟姐妹多,很穷,离得还远,不赞同咱俩谈对象。”她不嫌弃,他俩山盟海誓,忠贞不渝。

不顾父母的反对,两人隔段时日,便偷偷相见,互诉衷肠。

结为伉俪

到了法定结婚年龄,他提出要跟她结婚,她只好硬着头皮回家说服父母,最终父母无奈,只好应承了这门婚事,于是简单地操办了婚礼。

不离不弃

婚后,她调往他所在的学校继续任教。顺理成章,三个孩子在7年里相继出生,原本不宽裕的家庭更加拮据,都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但他们夫妇从未相互责怪和抱怨,他知道她的事业心很强,因此为了家庭,他甘愿多付出,多奉献,自然多揽了做饭和看孩子的家务,还总是先紧着她们娘四个吃穿,自己宁愿忍饥挨饿,受苦受累。

他想让家庭生活能好点儿,暑假、寒假里,背着她偷偷地通过亲戚找了在拉货的火车上看管货物的辛苦活,在火车上,没有睡觉的地方,晚上就坐在车厢内靠着打个盹儿,靠带的几块干粮充饥,跟一趟车少则一两天,长则四五天,也就多挣一点儿钱贴补家用。让她感到既心疼又幸福,苦中带甜,心有暖意,有难同当、有福同享成了他们的幸福基础。让她有着一生对他不离不弃,唇齿相依的信念。

他们暂时遇到了困难,不埋怨自己,不指责他人,不放弃信心,不逃避责任,而是一起战胜困难!

相伴相依

过了些年,两人都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的,工资也逐渐涨起来。由于她的教学工作成绩显著,县城小学的校长点将选用她,一并把她夫妻俩调进这所学校,并安置住处。

后来,两个女儿先后成家立业,只剩下儿子在上学,家里的条件也越来越好,随后在县城盖了自己的新房,从此家庭过上了蒸蒸日上的好日子。她投入教育事业的精力更多了,他教的是小学科,相比轻松多了,他就首当其冲负责家里的吃喝拉撒,更加细心照顾着她和儿子。每顿饭做什么,总要先问问她喜欢吃什么,再去精心做。陪孩子散步,带孩子看医生更甭提,常常是他一人。

长此以往,他背后默默地支持她的工作,做好家庭的坚强后盾,而她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热爱的事业中,在家里,她很依赖他,任由她自由。

相濡以沫

他俩退休后,赵老师仍然为全家人做好一日三餐。刘老师身体不大好,高血压,她喜爱出去跳舞,想去哪里跳,他就把她送到哪里,为她掂包、提水、摆放跳舞用的音箱,乐此不疲。散步时,她总是挎着他的胳膊,走着聊着,谈着笑着,怎么不恬静怡然呢?

现在,他俩八十多岁了。有一次他中风住院了,她担心极了,守护在医院,一会儿询问医生有关他的情况,一会儿俯在他脸庞柔和地问他:“感觉怎么样?”她坐卧不宁、寝食难安,待了几天,心脏也不舒服,血压又升高了,也不得不住院治疗,等他慢慢恢复健康了,她也如释重负了,血压也恢复正常了。两人康复出院后,一如既往,相扶相携。

所谓甜蜜的婚姻不过夫妇彼此欣赏,彼此牵挂、互相理解、互相奉献、彼此迁就和习惯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