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梁山东南六十里的运河岸边有个村庄,它就是开河村。村里有座孝子碑,要说起孝子碑的来历,那真是小孩子没娘,说起来话长啊。
孝子碑的传说在咱们这里就有各种各样的讲法,我讲的和其他人讲的不一样。听老人讲,立这碑的是明朝京里一个大臣动的本。这位大臣姓氏名谁记不清了,他为啥动这本呢?得先从孝子的母亲孝敬婆婆讲起。
京杭大运河从开河村穿过,村北头运河东岸,住着一家姓王的,男人名叫得才,他只有一个女儿,起名爱姑。得才为人忠厚,好朋好友,和村北头的渔民董兴龙十分要好,平时称兄道弟,不分你我。说来也巧,兴龙也没生多男多女, 只有一子, 起名文贵。文贵正好比爱姑大两岁,没经别人提,他两家就成了儿女亲家。爱姑十八岁那年和文贵成了亲。婚后,二十岁那年上爱姑生了一子,起名叫先之。说来也巧,先之还没出满月,王得财夫妇和董兴龙相继下世。接连发了三口丧,剩下一家四口过日子,就更紧巴啦。他们家在运河两岸有二亩枕河地。啥叫枕河地呢?就是一半在河堤内的运河滩上,一半在堤外。这枕河地,是种一葫芦收两瓢的薄地。一家人全指望文贵打鱼为生。打鱼不多,收税不少。当时运河上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渔民头上三把刀,
租税重利钱高,
苛捐杂税如牛毛,
眼前只有三条路:
投河、卖子、当河盗。
先之一家紧紧巴巴过活,半年糠菜半年粮啊。 爱 姑 十分贤孝,每天都要做三样饭,婆母先之吃一等﹣﹣粗粮窝窝,稀稀的汤;丈夫也只能吃二等的,自己吃三等的﹣﹣糠菜充饥。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爱姑过门四年后,婆母一病卧床不起十几年。常言道:百日床前无孝子,何况是儿媳妇呢!爱姑却不是那种人,她比孝子还孝,一天三次五遍地给婆母喂饭,擦屎洗尿,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夏天给婆母打扇,冬天给婆婆暖脚;婆母不笑她不敢开口,婆母不喜她不敢说话。婆母常常感动的哭,恨自己不如早死。有一次婆母拉着爱姑的手说:"孩子,让我早死吧,不能这样连累你啊!"爱姑一听婆婆如此说,刹时脸色苍白,噗通一声跪到婆母床前,连声说:"是不是孩儿我惹您老生气啦?您打我骂我吧!"婆母一听,哭得更伤心啦,边哭边说:"孩儿快快起来,你待为娘有百成!"爱姑起来说:"养儿防老,子不孝还算人!"婆母擦泪,点头,不知说啥好啦。文贵也很孝顺,这咱就不多讲啦。先之受父母教育熏陶,从小就知道孝敬老人。他母亲常对他说:"不孝爹娘,不如虎狼。"先之从小就懂事,见他母亲吃糠咽菜,他也吃糠咽菜,母亲给祖母倒屎倒尿,他争先端倒。祖母在先之十五岁那年下世去了,一家三口哭得死去活来。葬埋老人后,文贵还是在运河里打鱼。一年四季,不分春夏秋冬,好象长在运河上一样。
有一年夏天,天下暴雨,一连下了七七四十九天。文贵每天把鱼送到家就上船。在第四十九天这一日,暴雨如悬河倾倒,眼看着运河水暴涨。直到天黑,爱姑也未见文贵往家送鱼。她等啊等,一等不见回,再等未见来。爱姑心慌,对先之说:"你在家等,我到船上看看。"说后顶上蓑衣走出家门。风越刮越大,雨越下越猛。先之也边喊娘边跑了出来。风大,连蓑衣也没披上,在后边追他娘。一声炸雷,一道闪电,他娘俩在运河上望着滚滚涛涛运河水,不见了自家的船只,爱姑头懵了一下,心慌意乱。他们找啊找,喊啊喊,喊破了喉咙,望穿了双眼,没有找到,雨还在下, 风还在刮。一阵阵急雨,好象天流的泪。这 时霹雳闪电,暴雨如倾,运河水象开锅,跳动翻滚。爱姑和先之被雷电震昏在运河岸上。不知过了多久,先之醒来,一见母亲如死一般,扑在母亲身上紧紧抱住,哭啊摇啊,喊啊。说来奇怪,先之哭喊了一阵,风停了,雨住了。叫声喊醒了爱姑,爱姑站起来抓住先之,娘俩又在运河堤上喊啊,找啊,找啊,喊啊。一连找了七天七夜,还是不见船,不见文贵的踪影。开河村的穷渔民也沿运河帮着找的找,捞的捞,最后才在北边的袁口附近找到了文贵的尸
首。
这消息对爱姑母子来说,真是天塌了,地陷了。母子俩抱住尸首,不知哭死过多少次。又是穷渔民兄弟凑钱给买了口棺材,把文贵葬在了运河西岸,他家那二亩枕河地西头。从此之后,爱姑心痛丈夫痛出了病,哭丈夫哭瞎了眼。每到夏天,只要一听到雷声,他就怕,自言自语地喊:"吓死我啦,吓死我啦!"先之只要一听到雷声,就赶忙往家跑,和他娘去作伴:"娘啊娘,你别怕,孩儿先之同你作伴呢!只要一听先之喊,她也就不再喊了,不再害怕了。
几年后,爱姑死啦,和文贵合葬在一起。
过了一年又一年,到了明朝末年的一个夏天,运河又涨大水了,运粮船来来往往如穿梭,昼夜不停地往北京运粮。
一天夜里,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霹雳闪电,大雨倾盆,京城一位大臣从江南巡查返京,船到开河村,雨大风急浪高,船不能前进,只得抛锚停在先之家的枕河地岸边。电闪雷鸣,大臣在仓内焦躁地向外张望。忽然,他望见西岸不远的地方,有什么东西一跳一蹦,随风细听,还有响声。他一愣,忙命令 护卫 官:"西边堤外不知何物,快快捉来见我。"
一个个武士,如狼似虎登上岸去,不一会抓来一个人。只见这人身穿蓑衣,被踉踉跄跄地推进仓内。这人大喊:"快快放开我,千万别吓坏我的老母!娘啊娘,您老别怕,孩儿来和你作伴啦!"京城大臣见此光景,不由怒上心头,大声喝道:"胆大狂徒,暴雨之夜,在此何干?莫非想刺杀本官不成?"
"禀大人!"被抓来的这个人,如梦初醒,跪倒仓内言道:"小人董先之,雷雨之夜特来和老母作伴,并无歹意!"
"你母在何处?"京城大臣感到奇怪问道。
"在西岸坟内!"
"死人怎知害怕?"
"禀大人,是您有所不知,我母是被雷电惊吓成病……"接着他就把找他父亲,母亲怕雷,每次下雨、打雷他都要来林上,趴在母亲坟上和娘作伴的事说了一遍。
京城大臣一听,十分感动,随口说道:"孝子者,懂天之理!贤者,贤之!"(把先字念成贤啦)说后,随赏银百两,并收为义子。·
京城大臣返京后,向崇祯皇帝动本,奏明此事。崇祯传旨,在开河村立《孝子碑》一座。据说,碑上《董天之里》四个字是崇祯亲题的呢。
特别说明: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