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遗 书

2022年12月03日21:47:06 故事 1235

清朝时期,河间府城郊有个马家村,村西头有户姓徐的人家,家主名叫徐大山,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妻子张氏贤惠善良,持家有道。

夫妻二人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名叫徐昌,已到弱冠之年还未曾娶妻。女儿香荷年方十四,长得柳眉凤眼,粉面桃花。

这日,徐大山干完农活回到家,从水缸里舀起一瓢凉水“咕咚,咕咚”一饮而尽。他顾不上休息,跟妻子打了个招呼就又赶着几只小羊羔出了门。

阳春三月,初暖乍寒,嫩绿的草芽儿已经冒头。徐大山把羊赶到河滩上吃草,随后找了个背风的地方坐下来休息。太阳照在身上暖融融的,忽然一阵困意来袭,他迷迷糊糊地闭上了双眼。

民间故事:遗 书 - 天天要闻

不知过了多久,远处响起一阵清脆的铃铛声,徐大山从睡梦中醒来,睁开眼睛一看,只见一个年轻的后生骑着一头瘦驴不紧不慢地上了石桥。

听村里的老人说,这座桥有上百年的历史。它历经风雨,早已刻上岁月的印记,石桥长约百丈,桥身破烂不堪,所剩桥面宽度不足二尺。

当地人都说这石桥太凶险,宁可绕行都不敢从上面通过。徐大山猜想男子一定是外地人,不然断不会冒着危险过桥。

他挥手高呼想提醒男子赶紧下桥,谁知离得太远,那人根本听不见,等他反应过来才发现自己身处险境,进退两难。

驴子意识到有危险,止步不前,吓得“啊-呃”直叫。男子慌乱不安,想跳下来赶着驴子往回走,谁知一脚踏空跌下石桥,只听到“咚”的一声响,他重重地摔在河床上动弹不得。

民间故事:遗 书 - 天天要闻

他人有难,岂能袖手旁观?徐大山快跑几步来到跟前,见男子倒在地上昏迷不醒,连忙回去搬救兵。随后,他和儿子徐昌抬着男子回到家中。

半个时辰后,他睁开双眼,看到缠满白布的双腿情绪十分激动,双手拍打着床榻放声大哭,“完了,这辈子全完了,可怜我寒窗苦读十余载,竟落得个如此结局"。

男子名叫韩炳祥,青州府人氏,父亲是个打铁匠,母亲在一个大户人家当厨娘。两口子省吃俭用供儿子读书,只盼着他有朝一日能考取功名,光耀门楣。

韩炳祥不负众望,连考连中,去年参加乡试又荣登榜首。此次进京赶考本是胸有成竹,谁知途中遭遇不测。

如果错过这次会试倒也无妨,倘若身体落下残疾,这辈子都不能入仕为官。对于韩炳祥来说,岂不是断送了大好前程?

民间故事:遗 书 - 天天要闻

徐大山虽是一个山野莽夫,却也知道科考对于一个士子来说有多么重要。刚才郎中来过家里,帮韩炳祥包扎好伤口,说他的伤情不容乐观,闹不好会变成瘸子。

徐大山没敢直说,害怕韩炳祥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只是好言相劝,让他安心留下来养伤。韩炳祥望着自己不争气的双腿,哭得稀里哗啦。

转眼来到考期,全国各地的士子齐聚京城参加会试。韩炳祥躺在病床上唉声叹气,张氏见状百感交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张氏不识字,根本不懂得什么大道理,只是见韩炳祥比儿子徐昌大不了几岁,就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看待。

为了能让他的病尽快好起来,张氏把家里那几只下蛋的老母鸡挨个杀来炖汤。全家人舍不得喝,全都留给韩炳祥养身体。

民间故事:遗 书 - 天天要闻

一日上午,邻居王二嫂来家里串门,无意中和张氏谈论起娘家侄子陆洪。前不久,他进京赶考,高中三甲进士,被朝廷授予清河知县一职。

亲侄子当了官,王二嫂脸上有光。她喜笑颜开,说起来滔滔不绝,唯恐天下人不知。她坐在东屋说,韩炳祥躺在西屋听,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王二嫂走后,韩炳祥好像受了刺激,一天不吃不喝,脸上也没有一点笑容。这天晚上,张氏熬好汤药打发女儿给韩炳祥端过去。

房门虚掩,香荷想上前敲门,发现韩炳祥正吃力地坐起来写东西,边写边擦眼泪。香荷年龄不大,却十分灵透,见韩炳祥一反常态,忽然有种不祥的预感。

民间故事:遗 书 - 天天要闻

她转身想回去告诉父母,正好看到大哥从屋子里走出来。兄妹二人扒着门缝朝里张望,就见韩炳祥把写好的东西小心翼翼地塞到枕头底下,捂着脸痛哭流涕。

“大事不好,这书呆子恐怕想不开,看来是写好遗书打算自尽”,徐昌轻声说道。

“既然这样我们就成全他,我倒想看看这个书呆子到底有多大的胆子!”香荷这么一说,倒把大哥吓了一跳。两人轻声低语,相视一笑。

须臾,徐昌去柴房拿了一把大刀,故意跑到韩炳祥的窗户旁磨刀霍霍。香荷站在一旁说道:“大哥,把刀磨快点,我好久没吃肉了,今天晚上我要吃肉包子”。

“他在我们家白吃白喝养了一个多月,怎么说也长了几斤肉。一会儿我就支上铁锅,你蒸包子,我炖肉,我们全家开荤正好打个牙祭”。徐昌“噌噌”的磨着刀子,故意压低声音说道。

香荷捅破窗户纸朝屋里一看,只见韩炳祥面带惶恐之色,正坐在床沿上朝门外张望。她忍不住掩面一笑,继续说道:“我不光要吃肉包子,还想吃肉丸子。对了,我记得父亲还给我们做过烤肉,那肉烤的外焦里嫩,真香!”

民间故事:遗 书 - 天天要闻

兄妹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说得十分带劲儿,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韩炳祥再也坐不住了,拄着双拐吃力地走打开屋门。

他阴沉着脸说道:“知人知面不知心,想不到你们如此心狠手辣。在下不怕死,只希望能留个全尸!”

香荷神秘一笑,从徐昌手里夺过尖刀,恶狠狠地走到韩炳祥面前,怒声说道:“我们再狠都没有你心狠,父母含辛茹苦把你养大,你竟然狠心弃他们于不顾,孝心何在?你既然不想活了,那我成全你!”

韩炳祥闻言,心为之一动,坐在地上号啕大哭。徐大山夫妇听到哭喊声,连忙跑出来查看情况,看到女儿手里的尖刀,忍不住问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女儿只不过是成人之美,这个书呆子不想活了,我想助他一臂之力”,香荷说完,看了一眼坐在地上的韩炳祥,嘿嘿一笑。

民间故事:遗 书 - 天天要闻

“你们这两个逆子,如果把公子吓出个好歹来,看我怎么收拾你们!”徐大山瞪了儿子一眼,说道:“还愣着干嘛?快把公子扶起来!”

韩炳祥羞愧难当,进屋拿出遗书,当着众人的面把它撕个粉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对不起父母,更对不起你们的救命之恩,这十多年的书我算是白读了!”

“公子的书没有白读,看你说话之乎者也的,小女子羡慕都来不及。香荷说完,做了个鬼脸儿。

韩炳祥破涕为笑,说道:“哎!看来你的肉包子、肉丸子都吃不成了!”众人闻言,哄堂大笑。

伤筋动骨一百天,在徐家人的照料下,韩炳祥的伤势已经痊愈,可是走起路来一瘸一拐,想到家中的爹娘,打算即刻启程返回家乡。

民间故事:遗 书 - 天天要闻

临行前,他将身上所带的银两倾囊相赠,聊表心意,徐大山夫妇执意不收,让他带在身上当盘缠,韩炳祥感动地说不出话来。

徐昌牵来驴子,把缰绳递到韩炳祥手上,只见驴子被养得膘肥体壮,毛色发亮。全家人将他送至村口,韩炳祥一步三回头地踏上归程。

这日,徐大山收到一封书信,专程跑到私塾找柳秀才帮忙。原来,这封信是韩炳祥写来的,得知他顺利到家,一切安好,全家人终于放了心。

转眼过去三年,徐昌已经结婚成家,迎娶邻村的腊梅为妻,婚后妻子诞下一子,取名福生。香荷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徐大山夫妇开始张罗起女儿的婚事。

这日,有个媒婆来到徐家,说城里有个叫欧阳勋的士子托她上门提亲,想要迎娶香荷为妻。徐大山深感诧异,觉得此事不靠谱,当场回绝了这门亲事。

民间故事:遗 书 - 天天要闻

婚姻大事讲究门当户对,徐家世代都是农民,欧阳勋家世显赫,徐大山不敢高攀,担心女儿嫁过去会受欺负,故而不看好这桩婚事。

媒婆埋怨徐氏夫妇冥顽不灵,别人巴不得飞上枝头做凤凰,可他们有好机会却不知道珍惜。话不投机半句多,她见徐氏夫妇态度坚决,只好愤愤地离开了。

第二天,媒婆硬着头皮又来了,如果不是欧阳勋的银子起了作用,她绝不会再跨进徐家半步。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她保了大半辈子媒,还从来没遇到过这种情况。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媒婆算是大开眼界,任凭她把欧阳勋吹上天,徐大山夫妇仍然不为所动,说什么都不同意这门亲事。

媒婆前脚刚走,就见一顶官轿来到徐家门前,男子一下轿径直走进院子,高声喊道:“徐伯,在下替欧阳勋提亲来了!”

徐氏夫妇看到一群官差走进门,吓得惊慌失措,以为是官府上门抢亲来了。两人慌慌张张地跑出屋子,看到男子大吃一惊,“咦!这不是韩公子吗?”

民间故事:遗 书 - 天天要闻

“大胆刁民,见到县老爷还不赶紧下跪?”一个官差双目圆瞪,大声喝道。徐氏夫妇闻言,又惊又喜,连忙磕头跪拜。

韩知县上前扶起二人,扭头看了一眼随从,斥责道:“休得无礼,如果当年不是恩人出手相救,哪有我韩炳祥的今天!”

原来,韩炳祥回家后,很长一段时间双腿都没能恢复如初,他心灰意冷,只能另谋出路。城中有个富商名叫何玉鲲,家中堆金积玉,拥有良田千顷。

何老爷有两儿两女,大女儿翠萍年方十六,两儿子年龄还小,最大的十二岁,最小的也不过五、六岁的年龄。

古代重农轻商,何老爷虽然有钱,可总觉得低人一等。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于是想花钱请个先生教儿子读书识字,盼着家中出个文人就可以扬眉吐气了。

民间故事:遗 书 - 天天要闻

韩炳祥经人介绍来到何府,当起教书先生,何老爷还专门让丫环收拾出一个房间供几个孩子读书。自从他来到何府,每天院子里都会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韩炳祥长得相貌堂堂,满腹经纶,翠萍小姐看到后顿生爱慕之情。天长日久,两人互生情愫,何老爷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有意成全这对有情人。

时隔不久,韩家托人上门提亲,何老爷爽快地答应下这门亲事。半年后,韩炳祥高高兴兴地迎娶翠萍小姐为妻,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结婚一年,韩家喜事连连,先是翠萍生下儿子青云,后来韩炳祥的双腿又奇迹般地恢复正常。全家欢喜,岳父大人也跟着高兴,看到女婿病愈心中另有打算。

听说,朝廷为增加财政收入,出台了“捐官”制度,只要花四千两白银就可以做知县。何老爷财大气粗,见女婿胸怀大志,又是个堂堂的举人老爷,他大手一挥帮韩炳祥捐了个七品知县。

民间故事:遗 书 - 天天要闻

韩炳祥打点关系,有意调到河间府任职,就是想找到徐大山一家,报答他们当年的救命之恩。至于欧阳勋并非纨绔子弟,而是韩炳祥的得意门生,他对此人知根知底,故而有意撮合这门亲事。

徐大山夫妇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笑得合不拢嘴,一来替韩炳祥高兴,二来替女儿欢喜。有县老爷做主,两口子爽快地答应下这门亲事。

几个人正说着话,香荷从外面归来,看到韩炳祥差点惊掉下巴。寒暄过后,她笑着说道:“既然来了,说什么都要吃顿饭再走,县老爷想吃什么尽管说,小女子这就去准备!"

“在下想吃肉包子,肉丸子,对了还有外焦里嫩的烤肉!”韩炳祥说完,哈哈大笑,屋里传出阵阵欢声笑语……

民间故事:遗 书 - 天天要闻

结语:

人生这辈子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挫折在所难免,韩炳祥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遇到困难千万不要灰心丧气,更不能有轻生之念。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坚强地面对生活,一定会看到彩虹!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在古人看来,为人子女如果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和健康,就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

在网上经常会看到一些新闻报道,有的年轻人压力大,一时想不开选择轻生,真是令人痛惜!尤其当下疫情严重,很多人不能正常工作,身上又背负着房贷、车贷,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无论眼下有多苦多难,一定要选择坚强。有苦有甜才是生活,有喜有悲才是人生。熬过所有的苦,才能尝到生活的甜!朋友们,加油吧!

民间故事:奸 僧

民间故事:色猴

民间故事:色婆婆

民间故事:瓦匠夜宿荒坟,心善修葺一新,隔日二更,坟中人来敲门

民间故事:两家争地界,各让两尺,地下狗头金,换来共同富贵

故事分类资讯推荐

民间故事(瞎子摸骨) - 天天要闻

民间故事(瞎子摸骨)

陈干看着手里的玉佩叹了口气,这是他当初送给未婚妻林可儿的定亲信物,陈家败落后,林家嫌弃他穷,退了婚事,这玉佩也送还了回来,他一直没舍得典当,如今家里就剩这么一个值钱的物件,他打算典卖了作为赶考的路费。
母亲走后,我摘下给她买的耳环,大嫂面露讥讽,三天后她更不淡定 - 天天要闻

母亲走后,我摘下给她买的耳环,大嫂面露讥讽,三天后她更不淡定

母亲走后,我摘下给她买的耳环,大嫂面露讥讽,三天后她更不淡定1.母亲走的那天,天空灰蒙蒙的,像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纱布,压抑得人喘不过气。我跪在灵堂前,泪水模糊了视线,耳边回荡着亲戚们断断续续的哭声,心里却空荡荡的,像被人掏空了一般。母亲走得很突然,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
女主管喝醉了,爬上了我的车,说道,我们去宾馆。 - 天天要闻

女主管喝醉了,爬上了我的车,说道,我们去宾馆。

张鸿蓄着一头乌黑的短发,眼神中带着些许郁郁寡欢,他站在这座繁华都市的边缘,独自望着远方林立的高楼。每一天,他就像无数城市里的普通职员一样,重复着简单枯燥的工作内容。这一天也不例外,他按时走进了那间已经有些陈旧的写字楼,坐进自己格子间的角落。“张鸿,这份文件你检查过了吗?
父亲去世,大伯带全家要钱,我拗不过去厨房拿钱,大伯慌忙离开 - 天天要闻

父亲去世,大伯带全家要钱,我拗不过去厨房拿钱,大伯慌忙离开

原创文章,全网首发,严禁搬运,搬运必维权。故事来源于生活,进行润色、编辑处理,请理性阅读。父亲去世的消息像一颗重磅炸弹,震得我们家四壁生寒。我站在客厅的窗前,看着窗外的雨丝,心里一片凄凉。突然,门铃响起,我打开门,只见大伯一家站在门外,脸上带着勉强的笑容。
公公住院,妻子请假医院陪床,提前回家,却看到丈夫慌张去倒垃圾 - 天天要闻

公公住院,妻子请假医院陪床,提前回家,却看到丈夫慌张去倒垃圾

医院外的疑云:当陪伴与疑惑交织在一个普通的周末,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客厅的地板上,本应是温馨宁静的午后,但对于小芸来说,却是一场情感的风暴即将来临的预兆。小芸的公公因为一场突发的疾病住进了医院,作为孝顺的儿媳,她毫不犹豫地请了长假,每日在医院里悉心照料。
78年我去当兵,给女同桌写信两年没回信,退伍后去找她才发现真相 - 天天要闻

78年我去当兵,给女同桌写信两年没回信,退伍后去找她才发现真相

头条改版后新增广告解锁,广告开始5秒后用您发财的小手点击右上角关闭,即可继续阅读【本内容为虚构小故事,请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1978年的秋季我刚进入高中就读,一入校门映入眼帘的是满园漂亮的秋海棠,青红相间,煞是好看,正当我四处张望时,一个清秀的女孩从我身边走过,微风吹拂着她的
刚做完流产手术,婆婆做了辣子鸡和水煮鱼,父母连夜赶来接我回家 - 天天要闻

刚做完流产手术,婆婆做了辣子鸡和水煮鱼,父母连夜赶来接我回家

小雨靠在出租车的后座上,脸色苍白,疲惫不堪。一年前,她和小李满心欢喜地步入婚姻的殿堂,两个人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谁知这一年,幸福的生活却出现了意外的波折。小雨患上了妊娠相关的并发症,医生告诉她必须尽快手术,以免对生命造成威胁。术后,她需要好好休养,心和身体都需要时间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