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阿姨听说未来的“姑爷”要上门,心里甭说有多高兴。女儿小倩是一名幼师,在镇上办了一家幼儿园,二十六岁了还是单身。在农村,女孩子这个年龄算是大龄剩女了。刘阿姨心急,就省去了见面这一环节。
小倩是经人介绍认识小伙子的,听说小伙子家庭条件相当不错。虽然不是达官显贵,却也是一方富贾。父亲是做木材生意的,国内国外都有生意往来。母亲开了一家超市,家里就一个孩子,好像在镇上做什么生意,还说他们家在省城置办了二处房产。虽然在同一个镇上,“姑爷”家的家底,刘阿姨也是听介绍人说的。
恰逢国庆,又是镇上赶集,集市热闹非凡。小倩打小就爱吃糖醋排骨,并且是软排,嚼起来“咯噔”地响,很有嚼劲,刘阿姨自然忘不了要买上一点,也好让姑爷知道,女儿好这一口,以后懂得“疼”小倩。
刘阿姨在市场转了一圈,很快就把要买的东西买好了,只差排骨没买了。她到肉摊看了一看,排骨倒也还多。在农村,排骨并不受欢迎,往往是和着肉卖,只有在外打工回来的人,才喜欢排骨。
肉摊老板脸上堆着笑,嘴也很甜,逢人就打招呼,众多人都被他的热情打动。
“小伙子,给我来几根排骨。”刘阿姨看中了几根肋骨,肋骨大多为软骨,脆骨,肉质也瘦,口感极嫩。
“好嘞,你稍等。”小伙子边砍着肉,边说。而后利索地剥下几根肋骨。这时,刘阿姨接到小倩的电话。
“喂,妈,你怎么还不回来,现在都快中午了。”小倩在电话里催促母亲早点回去。
“闺女呀,不急,正在买肉呢,马上就回来。”刘阿姨说。
“我爸来集市找你了,他忘带手机了。”小倩说。
“出门丢东落西的。好,我晓得了。”刘阿姨挂了电话。
这时小伙子早已把排骨砍好,装在一个黑色的塑料袋子里。等刘阿姨打完电话,他又放到秤上称了一下,说:“阿姨,你看,一共五十八块。”
刘阿姨给了钱,匆匆离开肉摊,不久找到了丈夫唐晓东,丈夫到超市买了二瓶五粮液,夫妻俩便回了家。
回到家,一家人忙开了,就等姑爷上门。自然还叫来不少亲戚。家里热热热闹闹,喜气盈门。杀鸡宰羊,忙得不亦乐乎。刘阿姨并且还从镇上餐馆请来了厨师,要高规格接待客人。
刘阿姨特意交代厨师,要做一个糖醋排骨。今天也是小倩的生日,她自然是主动,得多为她做几道爱吃的菜。诸如,糖醋排骨,酸菜鱼,红烧肥肠,红焖羊肉等,当厨师准备做糖醋排骨时,却怎么也找不到排骨,只发现一袋“碎骨”。刘阿姨一看傻了眼,心想,一定是卖肉的趁自己打电话,掉了包。刘阿姨破口大骂:“现在的人,也忒没良心了,尽赚些黑心钱,明明是买了排骨,却给我一包骨头,真该雷打电劈,不得好死。”
“是不是拿错了?”厨师问。
“那时没人买骨头,怎么会搞错,一定是故意的。”刘阿姨气愤地说。
“妈,人家忙,也难免出错,算了,不要生气了。”小倩说。
众人也纷纷劝刘阿姨,刘阿姨这才平静下来,心里却依然在恨那个肉摊老板,年纪轻轻的,就昧着良心做出这等事。
小倩与表哥赖清河从小一起长大,表妹的男朋友上门,自然要来凑热闹。表哥爱喝酒,他可是一位二级品酒师,还特意带了几瓶好酒过来。赖清河有一个习惯,见到酒总要“研究研究”,辨别一番后,便滔滔不绝地讲起酒文化,以及酒的口感、质地、真伪,甚至怎样鉴别。
小倩的父亲平常也喜欢喝点小酒,大多是自己用粮食做,或到街坊打些散酒,喝高档酒还喝得真少,见外甥来了,便拿出买回的二瓶五粮液出来,让外甥辨别是真是假。
赖清河刚拿起酒,看了外包装,就感觉不对。他刮开防伪码,字基本刮没了,根本无法分辨,而真酒刮开涂层后,防伪码清晰,发送短信到指定号码,可以查询。他拉开白色塑料拉口,断口锯齿粗扁,很不规则,而真品断裂边缘是很规则,锯齿细长。从这两点,初步可以判断是假酒。
经过一看二闻三尝后,赖清河说:“这酒是假酒,为酒精兑水制成的仿制五粮液。酒气刺鼻,喝下后喉咙刺痛,并有明显苦味。”
“怎么会这样,还花了好几百一瓶。”唐晓东说。
“赶紧把它扔掉,我给你带来了好酒。”赖清河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
“是不是那家‘金三角’超市买的?”不知谁问了一句。
“是的。”
“那家超市专门卖假货,老板是一个女的,听说她儿子是一个屠夫,卖肉也喜欢耍小动作,缺斤少两,往肉里注水,以次充好……”
刘阿姨听到这里,似乎想到了什么,脸色渐渐变得难看,呼吸也变得急促,肺似乎也要炸裂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