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故事||席围

2022年10月13日07:30:10 故事 1465


民间文学故事||席围 - 天天要闻

席围


传说,清朝乾隆年间,在古沂水城西南35公里处矗立着一座山名曰:香炉峰。

山脚下有一座200余户人家的小村庄。村子因山而得名,村名被唤作“香炉峰”庄。庄子上李、武是大姓,其余还有张、刘、陈、周等姓氏。

李老员外是庄子上最大的财主,方圆百里以内都是他李家的土地。李家的子孙自诩:“从香炉峰到沂水城,头顶的是李家的天,脚踩的是李家地,喝的是李家的水,拉屎尿尿肥的还是李家的田。”

老员外家住村子中央,三进的院落,朱漆大门,门口立有拴马桩,有上下马石。家里有大大小小的房屋27间。院子后面是一个私家小花园,主房东头一侧有一个小角门联通小花园和这座李家大院

李老员外三个儿子都已成家,他自己也到了花甲之年,家里的大事小情悉数交给长子当家管理,其余几个儿女按照大哥的吩咐各司其职,小日子过的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老员外秉持“忠厚传家,耕读继世”的家训,生活节俭纯朴,待人宅心仁厚。

家里猪羊满圈,牛马成群,使奴唤婢,三个“生活”(指:长工)平日洒扫庭院,放猪牧牛,农忙时带着雇来的短工干活,李家从不克扣工钱。干活期间东家管饭,老员外要亲自检验饭菜的质量,要求顿顿有肉,天天有鱼,饭食要专人送到地头,干粮尽着吃,“活硌”(指耕种收获)结束时,还要请顾工们喝一顿完工酒以表谢意。

老员外还是远近闻名的大善人。每年开春,遇到青黄不接的人家来借粮,他从不说半个不字。当借粮的人表示秋后一定归还的话时,总是笑眯眯的摆摆手和颜悦色地说道:“你先吃着,不够再来搲,一个庄里住着,就是一家人,乡里乡亲的说多了咱可就远了。”

据传,他家里藏着两支宝贝,是两个用黄金和白银铸成的人形的“模(mu)褦伙”,藏在地窨子里。实际上是两缸金银,一缸盛着五十个金元宝,另一缸盛着一百个银锭

三年前的一个春夏之交的季节,本庄的一个小放牛的,无意中偷听到西山里的“光棍”(指土匪)晚上要洗劫香炉峰,绑老员外家人的消息,撒腿往家里跑,气喘吁吁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自己的父母,父亲立即带着儿子来到老员外家里,禀告员外。

老员外召集家人和庄子上的青壮劳力,说明情况,劝大家外出躲一躲,避免遭受血光之灾。犯不上为自己一家人,让全村的人都担惊受怕,倘若如此,他深深感到过意不去。

明白了老员外的意思,村里几位上了岁数的爷们站了起来,打断了老员外的话,真诚而又恳切地说道:“员外,您曾说过,一个庄里住着,就是一家人,乡里乡亲的说多了就远了的话,既然是一家人,我们大伙就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您被光棍绑票而无动于衷,我们大家和您一起共进退,”由于说话过于急促,嗓子眼一时发痒,不自觉的咳了起来,“咳咳”,稍一停顿,然后继续说:“咱们庄上谁家没有受到您的帮助和接济,您现在遇到困难,我们又怎么能够袖手旁观呢。”

望着站满屋子的众乡亲,老员外眼睛湿润了。他站起身,向着众人抱拳作揖,颤声说道:“谢谢父老乡亲相助,老汉我永生不忘!”

是夜,乡亲们齐心合力关闭并加固了庄子上四面围墙上的寨门。庄子里男女老少,在老员外的带领下,打着火把,手里拿着撅头、铁锨、木杈等农具,站在围墙上同仇敌忾抗拒“光棍”的袭扰。

熊熊的火光映红了香炉峰四周的天空。

远远地看到庄子上的人有了防备,土匪也害怕庄上的人报了官,一旦贸然进犯会遭受到内外双重打击,绑票的事情只好作罢。

今年,八月十五,时令刚过秋分,天气不冷也不热,老员外兴奋地喝了一点点自家酿的米酒

一家人吃过团圆饭,在儿孙们的簇拥下坐在天井里赏月。圆圆地满月像一个硕大的白玉盘挂在天幕上,天上没有一丝云彩,月光如水银般倾泻下来,洒向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人们沐浴着月华流水,仔细咀嚼丰收的欢乐。

老员外玩了一会,感到些许疲惫,由儿子服侍他回房休息。躺自己家的顶子床上,儿子为他放下了四周的透明幔帐,悄悄地退了出去,轻轻地关上房门。

老员外感到自己的一双眼皮无力地粘在一起,一个人在恍惚中沉沉的睡着了。

睡梦中,他看到自己的房门被人推开了,接着,一前一后走进了两个并不认识的年轻人,一个身穿黄色长衫,一个身着白色的马褂。只见二人来到他的床前纳头下拜,口称“主人,我们两个不准备在您家里了,我们要走了。”

看到这种情形,老员外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两只手分别拉着跪倒在床前的两个年轻人,十分不舍而又急切地问道:“你们是谁,为什么要离开我家,你们要到哪里去?”

“我们要去河南席围家。”说罢,只见这两个年轻人挣脱开老员外的两手,扬长而去。

“不能走,回来!不能走,回来!”老员外声嘶力竭地喊了起来。一下子把自己从梦中惊醒了。

“谁要走,难道是他们?”老员外一面用手捋着自己起伏的胸膛,从床上下来,鞋也顾不上去穿,摸黑推开床后的夹壁墙,来到藏着金银的地窨子里,摸索着找到火链和火绒,打了两下点上灯,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呆了。只见两个盛满金银的大缸,正在摇摇晃晃的移动前行。见此情景,老员外急忙扑了上去,紧紧抓住其中一个缸的缸沿,急切地大喊“不能走!,不能走!!”。然而,在急速地颠簸中,老员外昏厥了过去,待到他再次清醒过来,才发现,原来的两个缸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只剩下自己手里紧紧抓住的一块缸沿。

离开地窨子,出了夹壁墙,老员外没有声张,小心翼翼的把半块缸沿包好了装在褡裢里,重新躺到床上,一夜无眠。“既然是要走,就证明这些财宝与我已经无缘了,本就是身外之物,走就走了吧。”想到这里,老员外的心情平复了不少,“在梦里他对我说,要去河南席围家,我得去看看这个席围家到底是一户什么样的人家。”

老员外在黑暗中瞪大了眼睛盯着床上面的顶子,仿佛要穿透床顶和屋顶,透视遥远的广寒宫,看嫦娥广袖起舞,玉兔荷杵捣药。

八月十六日,吃罢早饭,他留下几个儿子,告诉他们自己要去河南访友,儿子们都担心他年龄大了,一个人在外面不放心,一致推举老三陪同前往,被老员外一一拒绝,他声称自己一个人就像逛着玩一样,走累了就歇歇脚,饿了就打尖吃饭,困了就投宿,自己的身体好着呢,没有任何问题。

儿子们拗不过他,只好为他准备干粮和盘缠。

老员外一个人踏上了访友路。踏晓行夜宿,遇村投村,遇店投店,不知不觉中他离开家乡已经21天,此时,他早已身处河南境内。

这一日,走了一天,除了山岚就是沟壑,没有遇到一个村庄,眼见得红日西垂,暮色渐浓,老员外不免担起心来了,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晚上要是遇到野兽该怎么是好?这样想着,不自觉的就加快了行走的脚步。

远远的看见路边的一座黑黢黢的房子里,摇曳着微弱的灯光,“阿弥陀佛,总算遇到一户人家”。老员外疾步走上前去扣动门环。随着柴门“吱扭扭”一声响动,一位老年妇人出现在员外的面前。

“老先生,你找谁呀?”老妇人轻声的问道。

老员外答道:“行路之人,我是来投宿的,想在您家里借宿一晚。”

“行啊,我们是小户人家,如果先生不嫌弃,只管进来就是。”老妇人闪在一旁,请老员外进门。

借着室内昏暗的灯光,老员外影影绰绰的看到,不大的三间草房内坐着三个人,一位老者正在低头抽烟,只见烟锅位置忽明忽暗,发出橘红色的光点,这人大概是老妇人的老伴。东面的炕沿上坐着一个身怀六甲的妇人,身子特别沉重,看上去即将临盆的样子,这个应该是他们的儿媳,坐在地下正在打草鞋的男子就是他们的儿子了。

他们一家人请员外坐定后,老妇人刷锅点火,为老员外烧了一碗疙瘩汤,吃过饭后,老妇人为老员外打了地铺,大家休息不提。

到了下半夜,老员外被一阵痛苦的呻吟声吵醒了,老妇人的儿子已经请来了接生的稳婆。

为了避免尴尬,老员外要到门外的天井院里去。老妇人不依,正色地说道:“过了寒露了,后半夜寒气重,再加上还在刮山风,伤害了身子怎么得了,不用避讳了,就在屋里吧。”吩咐儿子扯过自己炕上的一领苇席围在产床边上。

不大一会儿的功夫,随着一声婴儿嘹亮的啼哭声响起,一个崭新的生命就这样落草了。

“是个男孩。”接生婆大声的对老妇人说。

“阿弥陀佛,菩萨保佑!”老妇人口里念着佛号,虔诚的合十。

“恭喜呀!”老员外向老妇人道喜。

老妇人说:“这还地感谢老先生,我儿媳过月五六天了,一家人都急得了不得,这不,今晚上先生投宿我家,我儿媳妇就生了,先生和我家有缘呀!”

“不知道贵府小公子叫什么名字?”老员外又问。

“什么公子不公子的,我们这小门小户的还能叫什么名字呀,随便起个贱名好养活。”老妇人边说着话,用手指着围挡在床边的苇席继续说道:“就叫席围吧。”

“席围。”老员外重复了一声。

“对呀,就叫席围。”老妇人似乎再次确认似的说。

“难道这就是我要找的席围,还是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有这么巧吗?”老员外暗自思忖着。

按照当地风俗,老妇人的儿子要将婴儿的“胎衣”埋在自家的天井里。

老人吩咐儿子在院子的西北角或东北角选个位置。

出去不大一会儿的功夫,老人的儿子急匆匆回到屋里,伏在母亲的耳边说了些什么。

“真的吗?”老妇人半信半疑的随儿子来到院子里,经过仔细查看后,脸上笑的早已成了一朵花,来到屋子里,小声对老员外说:“先生啊,今天真是大喜的日子呀。您来到我们家给我送来了一个孙子,我孙子下生了,又带来了两大缸财宝,你说这不是天大的喜事吗。”

听到这里,老员外愕然了,“真的就这么巧吗,这两大缸财宝是我家的”老员外语无伦次的说道。

“你这先生,怎么这么说话,明明是我孙子下生带来的,你怎么说是您家的呢?”老妇人显然是生气了。

“老人家您莫生气,我不是来和您争财宝的,这两缸金银原是我家的,不信你看看,是不是其中一个缸上缺了一块缸沿,这次我来就是来送缸沿的。”老员外忙解释道。

老妇人的儿子出去了,不一会儿禀告他的母亲,“先生说的一点都不错。”

老员外取过挂在墙上的褡裢,拿出那半块缸沿,对老妇人儿子说道:“把它放上看看对不对。”三个人一起来到院子里,借着微弱的灯光,老员外把半块缸沿放在缺口处,只听得“喀吧”一声响,缸沿将缺口处严丝合缝的粘结在一起。

“好了,物归原主,我也算尽心尽力了,天明以后我就该回去了。”老员外如释重负的说道。

“啊呀呀,那怎么行,您是我们家的福星,给我们带来好运和财富,一定住些日子再走。”老妇人吩咐儿子,天明后去集市上割肉,买鱼、杀鸡、宰鹅、打酒好好款待老员外。

老员外在老夫人的盛情挽留下待了一集的时间,眼看着北风起了,树叶落了,老员外决定要回家了。

老妇人给老员外蒸了20个白面馍馍,用包袱包了放在褡裢里,又给他取了两锭银子作为盘缠,老员外坚持不受,老妇人只得将银锭和馍馍放在一处。

次日,老员外,辞别老妇人一家踏上回家的归程,走了大概有20里地的样子,在一个小村的庄头上,遇到一位年轻的女子带着一个三四岁的男孩在路边哭泣,老员外停下脚步上前探问。原来这个女子娘家兄弟喜得贵子,家里老娘派人专门来报喜,现在已经八九天了,按照这里的风俗,她作为姑姑要带着礼物登门向爹娘、兄弟道喜,祝福孩子长命百岁,可是自己家里连吃饭都成问题,哪里有钱去为小侄子准备礼物,想到这里不免伤心,忍不住在路边大哭。最后,这位年轻女子羞怯的给老员外深施一礼,低声说道:“让老先生见笑了。”

老员外听了女子的遭遇深表同情,想到自己也没有多余的金钱,对女子说:“我这里也没有多余的银钱来接济你,如果你不嫌弃,我这褡裢里还有20个馍馍,我送给你用它帮你走亲戚怎么样?”

年轻女子连忙摆手,“这怎么能行,你给了我,路上你吃什么?”

“这个你不用管了,我也吃不着这些馍馍,背在身上快一天了,越背越沉,我这腰都快直不起来了,看上去是帮了你,实际上也是帮我自己解决负担”老员外笑呵呵的对女子说道。

他连包袱一起全部放到女子的篮子里,浑身轻松地继续赶路不提。

单说这位女子带着馍馍,领着孩子来到娘家,老娘接过提篮,一眼看到那个熟悉的包袱,急忙打开包袱仔细查看,20个白面馍馍呈现在面前,只见她连忙教过自己的闺女询问道:“孩子,这些馍馍你从哪里得的?你也没给小外甥吃一个?”

女子怕娘知道家里穷困而担心,便违心的说是自家拿麦子换的。

“怎么可能呢,这些馍馍整整20个,都是我亲自蒸的。”老娘疑惑地看着自己的女儿。

女子见瞒不过去,便将自己得到这些馍馍的来龙去脉给母亲讲了一遍。又问母亲:“娘啊,你说这些馍馍是你蒸的,你又怎么来证明?”

“我这每一个馍馍里都有一个银锞子,不信你来看看”说着,拿起一个馍馍掰开,一个银锞子一下子掉进篮子里。看到这里,这女子惊得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呆呆的看着眼前的一切。

20个馍馍下面还有两个银锭躺在那里闪着银白色的光芒。


民间文学故事||席围 - 天天要闻

故事分类资讯推荐

民间故事(瞎子摸骨) - 天天要闻

民间故事(瞎子摸骨)

陈干看着手里的玉佩叹了口气,这是他当初送给未婚妻林可儿的定亲信物,陈家败落后,林家嫌弃他穷,退了婚事,这玉佩也送还了回来,他一直没舍得典当,如今家里就剩这么一个值钱的物件,他打算典卖了作为赶考的路费。
母亲走后,我摘下给她买的耳环,大嫂面露讥讽,三天后她更不淡定 - 天天要闻

母亲走后,我摘下给她买的耳环,大嫂面露讥讽,三天后她更不淡定

母亲走后,我摘下给她买的耳环,大嫂面露讥讽,三天后她更不淡定1.母亲走的那天,天空灰蒙蒙的,像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纱布,压抑得人喘不过气。我跪在灵堂前,泪水模糊了视线,耳边回荡着亲戚们断断续续的哭声,心里却空荡荡的,像被人掏空了一般。母亲走得很突然,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
女主管喝醉了,爬上了我的车,说道,我们去宾馆。 - 天天要闻

女主管喝醉了,爬上了我的车,说道,我们去宾馆。

张鸿蓄着一头乌黑的短发,眼神中带着些许郁郁寡欢,他站在这座繁华都市的边缘,独自望着远方林立的高楼。每一天,他就像无数城市里的普通职员一样,重复着简单枯燥的工作内容。这一天也不例外,他按时走进了那间已经有些陈旧的写字楼,坐进自己格子间的角落。“张鸿,这份文件你检查过了吗?
父亲去世,大伯带全家要钱,我拗不过去厨房拿钱,大伯慌忙离开 - 天天要闻

父亲去世,大伯带全家要钱,我拗不过去厨房拿钱,大伯慌忙离开

原创文章,全网首发,严禁搬运,搬运必维权。故事来源于生活,进行润色、编辑处理,请理性阅读。父亲去世的消息像一颗重磅炸弹,震得我们家四壁生寒。我站在客厅的窗前,看着窗外的雨丝,心里一片凄凉。突然,门铃响起,我打开门,只见大伯一家站在门外,脸上带着勉强的笑容。
公公住院,妻子请假医院陪床,提前回家,却看到丈夫慌张去倒垃圾 - 天天要闻

公公住院,妻子请假医院陪床,提前回家,却看到丈夫慌张去倒垃圾

医院外的疑云:当陪伴与疑惑交织在一个普通的周末,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客厅的地板上,本应是温馨宁静的午后,但对于小芸来说,却是一场情感的风暴即将来临的预兆。小芸的公公因为一场突发的疾病住进了医院,作为孝顺的儿媳,她毫不犹豫地请了长假,每日在医院里悉心照料。
78年我去当兵,给女同桌写信两年没回信,退伍后去找她才发现真相 - 天天要闻

78年我去当兵,给女同桌写信两年没回信,退伍后去找她才发现真相

头条改版后新增广告解锁,广告开始5秒后用您发财的小手点击右上角关闭,即可继续阅读【本内容为虚构小故事,请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1978年的秋季我刚进入高中就读,一入校门映入眼帘的是满园漂亮的秋海棠,青红相间,煞是好看,正当我四处张望时,一个清秀的女孩从我身边走过,微风吹拂着她的
刚做完流产手术,婆婆做了辣子鸡和水煮鱼,父母连夜赶来接我回家 - 天天要闻

刚做完流产手术,婆婆做了辣子鸡和水煮鱼,父母连夜赶来接我回家

小雨靠在出租车的后座上,脸色苍白,疲惫不堪。一年前,她和小李满心欢喜地步入婚姻的殿堂,两个人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谁知这一年,幸福的生活却出现了意外的波折。小雨患上了妊娠相关的并发症,医生告诉她必须尽快手术,以免对生命造成威胁。术后,她需要好好休养,心和身体都需要时间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