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妈怎么回事,自己的亲孙子都不管,太过分了吧?”冯玲玲气愤地跟丈夫刘兵说。
刘冰看着妻子,嘲讽道“换了是我,我也不来,你自己心里没数吗?”
冯玲玲在一家家装公司担任部门经理,平时工作很忙,丈夫刘兵在事业单位上班,夫妻俩的工作都不错,任何一方都不愿意辞职回家带孩子。
于是在冯玲玲怀孕以后,就把婆婆从老家接了过来,等孩子生了就把孩子交给婆婆照顾。
婆婆张雪梅性格温和,对儿子儿媳言听计从,她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想法多,不像农村,养孩子没那么多讲究,她担心自己做得不好,让儿媳嫌弃,所以事事都按照儿媳的要求做的。
冯玲玲看婆婆这么用心,对婆婆也算不错,逢年过节会给婆婆发个红包,平时也会给婆婆买些穿的用的,她原本是不想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可孩子实在没有人照顾,如今看来也不算很糟糕。
日子也不可能真的总是一帆风顺,不过那些小小的波澜也无伤大雅,不至于打破家里的祥和气氛。
冯玲玲偏爱米饭一些,可婆婆却擅长面食,米饭、炒菜做得很一般,所以冯玲玲很多时候都宁愿吃外卖,要不就自己休息了做上一顿,一饱口腹之欲。
所以在冯玲玲看来,婆婆来了,除了能帮忙照顾孩子,做做家务,对她来说,吃饭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有时候难免也会有怨言。
刘兵却觉得妻子不知足,老人能帮忙带孩子就谢天谢地了,而且家务活也都干了,不能什么好事都想占全了吧!
孩子马上要上小学了,冯玲玲给孩子联系了一所寄宿制私立小学,刘兵和婆婆都觉得孩子这幺小,就住校,会不会不好。
冯玲玲却说“男孩子从小就要锻炼独立能力,那么溺爱长大了有什么用?”
刘兵这样一想觉得妻子说得也有道理,就不再反对。只有婆婆看着一手带大的孙子有些不舍,可她知道儿媳向来说一不二,儿子也不反对,她的意见完全没用。
自从孙子上了小学,张雪梅明显感受到了儿媳对她态度的变化,逢年过节的红包不再发了,对她也没那么热情了,最明显的是买回来的吃的东西儿媳竟然直接拿回了房间,以往都是放在客厅茶几上的。
张雪梅再不会看脸色,也明白儿媳这是过河拆桥了,用不上她照顾孩子了,想让她走了,不好开口,可能是顾及刘兵的感受,这是想让她主动走。
她有些心酸和心寒,这几年她任劳任怨,没想到却是这样的结果。但她还是找了儿子,说想家了,把他爸独自留在家里也挺过意不去的,现在孩子上学也不用她照顾了,她也该回去了。
刘兵其实也感受到了妻子的变化,他私下也说了妻子,可妻子一直以来都性格强势,根本不听他的。
他心里不痛快,可也无可奈何,现在母亲要走,他反而觉得挺好的,留在这里也是受委屈,他给了母亲2万,说这些年辛苦她了,让她别不舍得花,照顾好自己和爸的身体。
可谁知道孩子根本不适应私立小学的生活,三天两头生病,时常请假,闹得夫妻俩头大,他们的领导也有些不满意,觉得他们工作家庭没有平衡好。
坚持了一个学期,孩子还是这么个情况,没办法,冯玲玲只好给孩子转回离家近的公立学校,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上学晚,放学早,接送孩子成了难题。
于是冯玲玲又动了把婆婆接回来的念头,谁知道这次婆婆竟然拒绝了,说公公身体有些不舒服,实在走不开。
丈夫刘兵没有责怪母亲,却嘲讽妻子对这样的结果心里有数,无奈之下,妻子只好给孩子报了一个学校附近的晚托,早上早早把孩子送到学校门口,让他等着入校,下午是刘兵下班之后去晚托那里接孩子。
冯玲玲前后态度的变化让婆婆十分寒心,婆婆并不是图好处才带孙子的,她也明白孙子是儿子和儿媳共同的孩子,她不是让儿媳对她感恩戴德,只是才过河就拆桥的主动让她有些心灰意冷。
老人带孩子不是义务,老人体谅儿子儿媳不容易,我觉得儿子儿媳也要感恩老人的付出,而不是一种利用的心态,孩子大了,就觉得老人没有价值了,就变脸了。
我觉得冯玲玲完全可以跟老公商量,好好跟婆婆说,毕竟老家还有公公留在家里,婆婆一直也挺明事理,不可能赖在儿子家不走吧!却用那种方式逼婆婆主动开口,确实过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