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丰州城平东镇,镇上有一富商叫刘元亮,身家颇为丰厚;可惜夫人去世多年,膝下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刘玉莲,二女儿叫刘美莲,个个长得貌美如花。
话说那年秋天,连续下了几场暴雨,冲毁了刘府几间房。
本来刘元亮想修缮刘家老宅,只是夫人在世时,一直反对刘元亮铺张浪费;如今夫人不在了,再加上刘元亮挣了不少钱,于是他打算在别处重新盖房。
后来,刘元亮托道士,寻了一处风水宝地;可此地的主人,是渔夫潘辉。
一番讨价还价后,刘元亮顺利买下这块地。
随后,他找了数十位木匠挖地基盖房子。
此时,潘辉突然找到刘元亮,想在潘府找个差事。
原来,那段时间,潘辉打鱼收获不多,收入愈发减少;为了养家糊口,无奈之下,只好投奔刘元亮。
思来想去,刘元亮寻思着自己盖房子,正好缺一个管事人,于是他干脆让潘辉负责监督盖房一事,自己才能安心做生意。
本来刘元亮起一番好意,哪知一个月后,那天潘辉和木匠喝了酒,随后帮着木匠干活,结果从房梁上掉下来,由于头着地,当场丢了命。
潘辉的妻子马氏,得知夫君的噩耗,悲伤欲绝,竟选择悬梁自尽。
那时潘辉有一子,名为潘大友,年仅八岁。
可怜的潘大友,一夜之间成为孤儿。
本来,潘辉之死,和他自己喝酒所致,和刘元亮没有多大关系,刘家顶多给点少许的人道赔偿。
可刘元亮宅心仁厚,对于潘辉的死,他非常自责;想着潘大友无父无母,于是他决定收养潘大友,将他培养成才。
后来,刘元亮拿钱厚葬潘辉夫妇,随后将潘大友接来刘府,并找了一个教书先生,专门培养潘大友和两个女儿。
慢慢的,潘大友在刘家适应了,和刘家两千金关系还算不错,尤其和二千金刘美莲关系甚好。
一晃十年过去了。
三个孩子皆长大成人,刘家两千金堪称姐妹花,而潘大友中了秀才,成为颇有才华的书生。
想着女儿们岁数不小了,刘元亮打算为她们招选夫婿。
其实,刘元亮有了最佳人选。
这些年,潘大友的进步有目共睹,有才,善良,忠厚;所以刘元亮非常欣赏潘大友,有意将大女儿许配给他。
哪知刘玉莲死活不答应,尽管平时她和潘大友相处不错,可她打心眼里嫌弃潘大友,嫌她太穷。
可刘元亮心意已决,不容女儿反对。
一个月后,刘府宾客满座。
此时,刘玉莲流着泪水化妆,等待中坐上花轿的那一天。
没一会,迎亲队伍来了。
就在众人的注视中,刘玉莲居然拿出剪刀,顶着自己的脖子,以死威胁父亲取消这门亲事。
刘元亮又气又恼,可又没有办法。
就在场面僵局时,二女儿刘美莲来了。
“爹爹,既然姐姐不嫁,我嫁便是”
为了不让刘家成为闹剧,刘元亮只好同意让二女儿代替大女儿嫁人。
看着妹妹坐上花轿,刘玉莲总算安心了,脸上多了几分笑容。
洞房花烛夜,潘大友揭开红盖头,看到新娘是刘美莲后,他并没有吃惊,因为他一直喜欢刘美莲;只是碍于自己卑微的身份,不敢向她表白。
当潘大友听到刘老爷决定将大女儿许配给自己后,他非常失落。
没想到刘玉莲嫌弃自己,自己最终阴差阳错
娶到了心上人。
此刻,他欣喜若狂,将美莲搂入怀中。
从此,夫妻二人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在刘美莲的鼓励下,潘大友并没沉迷儿女情长,而是发奋念书。
三年后,潘大友一举中了举人。
话说美莲嫁人半年后,刘玉莲嫁给了富少罗三林。
可罗三林不务正业,只知道吃喝玩乐。
短短三年,罗三林败光家产。
此时,刘玉莲后悔不已。
见罗三林无可救药,她很果断地断绝夫妻情分。
如此同时,潘大友成为江河县令,不仅事业蒸蒸日上,和夫人恩爱无比。
看着妹妹越过越幸福,刘玉莲又嫉妒又羡慕。想着当年若不是妹妹替自己嫁人,此刻自己便是知县夫人,于是她将所有责任推给妹妹,认为是妹妹夺走原本属于自己的一切。
于是,刘玉莲找到妹妹,逼她离开潘大友。
刘美莲顾及姐妹情分,不和她计较。
哪知刘玉莲得寸进尺,逼潘大友休妻娶她。
潘大友怒斥刘玉莲毫无廉耻心,命人将她轰走。
可恶的刘玉莲不死心,既然得不到潘 大友,于是四处造谣,说潘知县和自己有私情,并诬陷刘美莲和他人私会。
一时间,城中老百姓议论纷纷。
为了证明清白,潘大友申请巡抚介入调查。
刘巡抚经过一番调查后,确认是刘玉莲诬陷,于是将她打入死牢。
最终,刘玉莲病死在牢中。
后来刘美莲生下一儿一女,从此一家四口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