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唐朝永昌年间,云州府有一个名叫郭玉娘的妇人。郭玉娘的丈夫是个名叫方夔的商人,不幸的是,婚后不到一年方夔意外身故,家中只剩下郭玉娘和公公方老汉两人。方夔生前曾经借给好友王福五十两银子,如今方家无米下炊,郭玉娘便上门讨要。
当年王福借得银子之后,在自家田里种上枣树,靠着卖枣子,如今已经挣了不少的银子。王福见郭玉娘上门讨债,心中已有几分不悦。王福最是吝啬刻薄,他故作惊讶道:“我什么时候欠方夔银子过?你让他给我当面对质。”郭玉娘听罢之后,气得浑身直打哆嗦。
郭玉娘在王福家理论,有几个乡邻实在看不下去,指责王福说道:“王福,做人得凭良心,咱们镇子上的人谁不知道,几年前你一贫如洗,倘若不是方夔帮你,恐怕你现在早就饿死了。”王福见引起了众怒,便从枣园里捡了一些烂枣,递给郭玉娘说道:“你无凭无据上门要债,我不计较,念在乡里乡亲的份上,给你一筐枣拿去卖,以后莫要再来纠缠。”
郭玉娘感慨丈夫误交损友,正所谓私凭文书官凭印,如今自己没有借据欠条,就算是郭玉娘将王福告到官府,王福说自己未曾借过银子,官府也拿他没办法。无奈,郭玉娘只好拎着那半筐烂枣离开。
那些枣子有的是被虫子啃噬,有的是被雨水打落的,真正能吃并没有几个。郭玉娘蹲坐在集市旁边,想着哪怕能卖个一两文钱,回去买点小米也成,最起码三两天的口粮能有个着落。郭玉娘在集市上枯坐半天,也没有一个人上前询价。
就在郭玉娘准备回家之时,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乞丐,拄着拐杖颤颤巍巍来到郭玉娘的摊前。那老乞丐先是挑了一个最大最红的枣尝了一个,随即又意犹未尽地吃了几个,老乞丐这才问道:“你这枣挺甜,不知道哦怎么卖?”
筐里就那几个完整的枣,全被老乞丐吃完,郭玉娘欲哭无泪说道:“算了老人家,几颗枣子不值啥钱,权当我请您吃吧。看来我也是饿死的命,谁会买这些烂枣,倘若您爱吃的话,这些烂枣您也拿回去吃吧。”
那乞丐慈眉善目地看着郭玉娘说道:“看得出你是一个心善之人,俗话说得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既然吃了你的枣,今日还你一棵枣树吧。”郭玉娘十分疑惑,问道:“老伯什么意思,小女子没听明白。”那乞丐吐出一颗枣核,轻轻埋在地上,然后说道:“片刻后它就会长成参天枣树。”
这时周边已经围满了看热闹的人,有人说老乞丐就是一个疯子,让郭玉娘别理他。有人则在一旁起哄说道:“我说老头,你种树不浇水怎么能成?我来给你浇点水。”说罢,那人拿一壶开水浇在那埋枣核的地方。
接下来的一幕,让在场的人皆是目瞪口呆。只一眨眼的功夫,那埋枣核的地方先是冒出一个树芽,那树芽不停地朝上长,最后长成了一棵参天枣树,树上的枣子更是又大又红。那乞丐对郭玉娘说道:“善因结善果,你把这枣树上的枣子卖完,足够你几年过活了。”
那枣树上的枣子就好似摘不完一般,郭玉娘卖到天黑,足足埋了八百多两银子。郭玉娘拿出银子,准备酬谢乞丐,那乞丐说道:“倘若我要是贪图钱财,我就自己卖枣了,我只是不愿意看到好心人受苦罢了。”
老乞丐刚想离去,但是突然又想起什么,转身将自己的破碗递给郭玉娘说道:“我提醒你一下,小心你公公!你睡觉前将碗放在枕边,倘若遇到什么意外,你将碗摔在地上即可。”郭玉娘不明所以,但是她知道这乞丐定无害她之意,于是便将碗小心用布包好。
到家之后,方老汉得知儿媳挣了八百多两银子,心中也是十分欢喜。郭玉娘忙活了一天,到屋之后倒头便睡,就在她睡到半酣之时,隐约感觉有人在朝自己吹气。郭玉娘吓得急忙睁开双眼,只见公公方老汉正站在自己床前。
郭玉娘大呼道:“爹,你干啥?”方老汉摇身一变,变成了一条三丈多长的大蟒,大蟒口吐人言说道:“你那公公早就被我吃了,你相公也是我害死的,我乃是山中修行的蟒妖。恐怕你自己还不知道,你是荷花仙子转世,倘若我吃了你,能加五百年道行,今夜我就结果了你的性命。”
郭玉娘想到白日那乞丐的话,抄起枕边的碗朝地上摔去,片刻之后,从土里冒出一个老头,正是白日那乞丐。只见乞丐手持拐杖,指着那巨蟒说道:“土地上仙在此,妖孽胆敢造次!”说罢,那乞丐用拐杖朝巨蟒身上用力挥去,巨蟒被斩成两截。郭玉娘此时才明白,原来自己白日见到的乞丐,竟是土地神。
土地神将巨蟒装入袋中,随即钻入土中消失不见,就好似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郭玉娘得知自己公公已然不在人世,为他立了一座衣冠冢,从此在家守孝三年。又过了几年,有媒婆前来提亲,郭玉娘改嫁给当地一个名叫范进的穷秀才,又过几年,范进考中举人,小两口的日子日渐红火。
值得一提的是,那个名叫王福的人,此后十年他的枣园没结一颗枣子,有人说是那土地公施法,将王福枣园未来十年的枣子,全部送给郭玉娘了,所以郭玉娘那日才会有卖不完的枣子。王福抑郁成疾,刚刚三十多岁便吐血身亡,也算是遭了报应。
后记:
郭玉娘见老乞丐可怜,白送枣子给他吃,没想到不但乞丐赠了她富贵,还救了她的性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行善之人,必有善果。而王福的遭遇则告诉我们另外一个道理,做人得行的端坐的正,莫要占小便宜吃大亏!
【郑重声明】
本故事为民间故事,纯属文学创作,故事情节人物均为虚构,旨在丰富读者业余生活,请勿与封建迷信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