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生活,《借山楼》连载:情系家院(一)

2022年07月16日07:32:29 故事 1710

我从小长到大,再到当兵入伍离开家,共在两个院子里住过。

第一个院子是在村的中部,是和别人家合住在一起的。第二个院子是在村的南头。

当时,从第一个家向第二个家的时候,我也就是六七岁。

搬家的全过程我没有记住,但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早晨,天刚蒙蒙亮,我挎着一个圆子往新家搬东西,当时力气小,挎得东西又重了点,就在赵家大门楼西边的,一堵墙下的一块石头上歇了一会儿。

我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生活,《借山楼》连载:情系家院(一) - 天天要闻

我们搬到新家的时候,村南还没有几户人家住,后来才逐渐地多了起来。

新家这个地方,原来是个菜圆子。只有三间矮旧的东屋,靠南两间是一套,叫它小东屋。小东屋的两间,用房屋墙隔着,分为里间和外间。靠南边的那一间有天棚,天棚上面是空的,里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小东屋北面的那一间是独立的,放了几个盛粮食的大瓮,还有劳动工具和些其它乱七八糟的东西。当年我割的草,晒干后再捆成个,就放在这间屋里。


紧挨着这间房子的就是一个猪圈了。在《打猪草》一文中提到的那两头猪,就是在这个猪圈里长大的。东屋的东边是另一家的一些破屋糠廊子,没有人住,也很少有人去,尤其是那个时候,黄鼠狼子特别多,它们最喜欢这种地方,能够生活和栖身,经常见到它们出没。

我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生活,《借山楼》连载:情系家院(一) - 天天要闻

我家北屋和东屋后面的那条淤囹,是黄鼠狼子的密密通道,经常出没。于是人们经常在此设卡,捕逮黄鼠狼子。

正因为这些因素,给我的感觉就是阴森森的,搞得我一个人连东屋都不敢去。不用说晚上去,就是白天去也要先弄点声音壮壮胆,例如咳嗽一声,敲敲门,或者有意识的在开门的时候用点力,让门发出点声音来。进去时,连天棚上都不敢看,办完事就赶快往外走。快要出门的时候,还要回过头来向屋里看一看,恐怕有什么东西跟在后面。见没有什么时,这才关好门离开。


关于天棚,在我们老家的方言叫虚棚,至于是不是“虚”这个字,已无法考究。

我想,大概是因为上面空着吧。的确,虚棚的上面是空着的,留着一个口,里面黑乎乎的,可以放东西,但很少有放的。一般情况下,只有里间这一间搞成虚棚。

我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生活,《借山楼》连载:情系家院(一) - 天天要闻

说到虚棚这里,使我想起了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个人学木匠,师傅把所有的木匠活都教会了他,就是不教耩子裆部的部分,因为这部分比较复杂,是师傅的看家本领,一般是不教徒弟的,怕师傅丢了饭碗。

旧社会,就流传着“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说法。所以说,过去的师傅都要留着一手,每次打到耩子裆部的时候,师傅都要以各种理由放下不打了。

师傅的想法,徒弟心知肚明。为了学到这最后的一技,徒弟就想了一计,托故请假回家了。师傅心想,这傻小子,我正好盼着你不在这里,真是天助我也,于是就把还未打完的那把耩子拿出来,将裆部打完了。

第二天,徒弟回来了,向师傅辞行,说是不学木匠了。师傅听了,感到纳闷,又心想,真是个傻小子,真本领还没学到,就不学了,早晚你还要回来。

其实,徒弟在第二天的时候,早早地就爬到虚棚上,偷着看师傅打耩子的裆部了,把技术全部学到手了

每每想到这个故事,我就觉得好像是发生在我们家的小东屋里,可能与我对那个虚棚的恐惧感有关系。

我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生活,《借山楼》连载:情系家院(一) - 天天要闻

其实,我大哥一家在小东屋里住过,后来搬到西山上住去了,房子就空出来了。

在我的记忆中,三哥和四哥在小东屋里面睡过觉,但时间不长。那个时候,不知道他们害怕不害怕,反正我是不敢去住,就是借给我一个胆,我也不敢。

现在的北屋,是为了我们居住才盖的,共有三间。东头一间,叫里间,用房屋墙隔着。房屋墙上开一个门,以便出入。

冲着房屋墙门口的东墙根,安着一张桌子。这张桌子本是一张矮桌,也就是半高的桌子,为了使用方便,父亲就在矮桌的四条腿上,绑上了四根类似于矮桌腿粗细的木头,使其长高了一大块,成了一张正常的桌子。这有点像小孩子踩高跷,一下子就跟上大人高了一样。

里间一分为二,中间是走廊。走廊的南面是一盘炕,紧挨着南墙,南墙上有一个窗户,是老式的,竖着若干根窗户棂子,中间用两根木条横穿而成。五冬六夏,都糊着一张窗户纸,取暖挡风,全靠它。风刮日晒,时间一长,窗户纸就会裂开口子,如果不及时糊,麻雀就会乘虚而入,飞到屋里。

我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生活,《借山楼》连载:情系家院(一) - 天天要闻

炕的北边正中,盘着一个煤炭炉子,一条烟囱直角似的通向东墙外。当时的烟囱是用陶土烧制的,一节大约六七十公分。一根烟囱,大约用六七节才能顺到墙外。顺烟囱时,竖着的一定让它竖直,横着的但不能让它太平,需要有个角度,也就是要大于九十度。

这是因为,炉子烧得是搭火,也就是用煤和土按照一定的比例,加水后形成的混合物,它有一定的水份,烧起来后会产生蒸馏水,如果横向的烟囱是平行的,蒸馏水会通过烟囱的接口处往外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般是让烟囱外高内低,形成一个坡度,让蒸馏水往炉子里淌,在回流的过程中,蒸馏水会在高温下蒸发掉。

有时候也会出现蒸馏水外流,要么顺着烟囱往下流,要么直接向地上滴答。为了防止往地下滴答,就在灌头瓶子上拴一根细绳,挂在烟囱上。待瓶子的蒸馏水满了后取下倒掉,再挂上。

里间的炉子,一般是天凉了后才点着,主要是取暖,也烧水、做饭、温饭什么的,有时候也做小米或者玉米稀饭,但不能炒菜,怕油 溅到炕上。为了多吃点地瓜,当然也是为了好喝,就在做玉米稀饭的时候,放上一些小地瓜块。

那个时候,冬天都要去坡里整地干活,一直干到腊月二十九。当时,有一句顺口溜叫,“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包子(水饺)再下手”。

所以,手和脚,经常被潲和冻裂。白天干活,晚上吃了晚饭,就用洗脸铫子,舀上水,放在炉子上,边煨边烫手或者烫脚,还时不时地打上猪胰子,一是去灰,二是愈合。那个时候,听说麻雀屎对治疗被潲和冻裂的手和脚,效果不错,于是就捡一些来当猪胰子用。

用上后,也没见到什么特别的效果。由于脚上的老皮特别厚,尤其是脚后跟,裂得特别厉害,像小孩子的嘴。为了让裂口赶快愈合,趁老皮烫软了的时候,就用剪子的刃,刮脚后跟上的老皮。待烫完手或脚后,就抹上一些马牌的润肤油,滋润皮肤。

有时候,还在裂口处,贴上白胶布。尽管如此,手和脚,照样裂开。因为,手要天天摸工具干活,有时候还要搬石头弄土块的,回到家还要洗手见水。如果洗不透保护不好,手就会皴、劈、裂。而脚要天天走路,脚后跟又处在神经末梢,血液流通慢,也会劈裂。总之,那个时候,人们长时间的处在室外劳动,又没有很好的保护措施,手和脚不皴、劈、裂才怪呢!这种现象,直到开春后才逐渐消失。

我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生活,《借山楼》连载:情系家院(一) - 天天要闻

未完待续。

故事分类资讯推荐

民间故事(瞎子摸骨) - 天天要闻

民间故事(瞎子摸骨)

陈干看着手里的玉佩叹了口气,这是他当初送给未婚妻林可儿的定亲信物,陈家败落后,林家嫌弃他穷,退了婚事,这玉佩也送还了回来,他一直没舍得典当,如今家里就剩这么一个值钱的物件,他打算典卖了作为赶考的路费。
母亲走后,我摘下给她买的耳环,大嫂面露讥讽,三天后她更不淡定 - 天天要闻

母亲走后,我摘下给她买的耳环,大嫂面露讥讽,三天后她更不淡定

母亲走后,我摘下给她买的耳环,大嫂面露讥讽,三天后她更不淡定1.母亲走的那天,天空灰蒙蒙的,像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纱布,压抑得人喘不过气。我跪在灵堂前,泪水模糊了视线,耳边回荡着亲戚们断断续续的哭声,心里却空荡荡的,像被人掏空了一般。母亲走得很突然,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
女主管喝醉了,爬上了我的车,说道,我们去宾馆。 - 天天要闻

女主管喝醉了,爬上了我的车,说道,我们去宾馆。

张鸿蓄着一头乌黑的短发,眼神中带着些许郁郁寡欢,他站在这座繁华都市的边缘,独自望着远方林立的高楼。每一天,他就像无数城市里的普通职员一样,重复着简单枯燥的工作内容。这一天也不例外,他按时走进了那间已经有些陈旧的写字楼,坐进自己格子间的角落。“张鸿,这份文件你检查过了吗?
父亲去世,大伯带全家要钱,我拗不过去厨房拿钱,大伯慌忙离开 - 天天要闻

父亲去世,大伯带全家要钱,我拗不过去厨房拿钱,大伯慌忙离开

原创文章,全网首发,严禁搬运,搬运必维权。故事来源于生活,进行润色、编辑处理,请理性阅读。父亲去世的消息像一颗重磅炸弹,震得我们家四壁生寒。我站在客厅的窗前,看着窗外的雨丝,心里一片凄凉。突然,门铃响起,我打开门,只见大伯一家站在门外,脸上带着勉强的笑容。
公公住院,妻子请假医院陪床,提前回家,却看到丈夫慌张去倒垃圾 - 天天要闻

公公住院,妻子请假医院陪床,提前回家,却看到丈夫慌张去倒垃圾

医院外的疑云:当陪伴与疑惑交织在一个普通的周末,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客厅的地板上,本应是温馨宁静的午后,但对于小芸来说,却是一场情感的风暴即将来临的预兆。小芸的公公因为一场突发的疾病住进了医院,作为孝顺的儿媳,她毫不犹豫地请了长假,每日在医院里悉心照料。
78年我去当兵,给女同桌写信两年没回信,退伍后去找她才发现真相 - 天天要闻

78年我去当兵,给女同桌写信两年没回信,退伍后去找她才发现真相

头条改版后新增广告解锁,广告开始5秒后用您发财的小手点击右上角关闭,即可继续阅读【本内容为虚构小故事,请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1978年的秋季我刚进入高中就读,一入校门映入眼帘的是满园漂亮的秋海棠,青红相间,煞是好看,正当我四处张望时,一个清秀的女孩从我身边走过,微风吹拂着她的
刚做完流产手术,婆婆做了辣子鸡和水煮鱼,父母连夜赶来接我回家 - 天天要闻

刚做完流产手术,婆婆做了辣子鸡和水煮鱼,父母连夜赶来接我回家

小雨靠在出租车的后座上,脸色苍白,疲惫不堪。一年前,她和小李满心欢喜地步入婚姻的殿堂,两个人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谁知这一年,幸福的生活却出现了意外的波折。小雨患上了妊娠相关的并发症,医生告诉她必须尽快手术,以免对生命造成威胁。术后,她需要好好休养,心和身体都需要时间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