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大庙的那些年那些事儿》(连载第113)

2022年07月03日06:38:01 故事 1236

希望感兴趣的朋友读完之后点赞、关注。如果能够留言评论,更是感激不尽,我会尽量回复。您的支持就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同时期待您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谢谢!

举办喜事之前的几天,是娶媳妇家最为忙碌的日子,宴请媒人,商议条件,过大礼,做各种准备。请亲戚和邻居帮忙,挨家挨户借圆桌,借椅子,借凳子,借盘子、茶壶、碗、接碟儿等家具,至于筷子一般不用借,多买上几捆就可以了。

一切准备妥当之后,等到正日子这一天,早早地就来到喜庆人家,所有劳(lao读四声)忙的人,都要听从大支客(qie)的安排,分别在预计好的房间里摆上桌椅,放好碗筷,茶壶里沏好少量的茶水,做好用餐的准备。


《儿时大庙的那些年那些事儿》(连载第113) - 天天要闻


《儿时大庙的那些年那些事儿》(连载第113) - 天天要闻

等到接新媳妇儿的大马车出现在营子头的时候,车老板子就会把系了红缨的大鞭子甩得“叭叭”响,看热闹的小孩子们边跑边叫喊着:“新媳妇儿来了,新媳妇儿来了”。

及至新媳妇儿来到大门前,刚才还四敞大开的大门瞬间被关得紧紧的,“讨喜”的第一道关口出现了。

此时,该大支客(qie)的登场了,左谈谈“讨喜”的人啥条件,右谈谈东家赶紧拿东西。

那时候的人们“讨喜”纯粹是为了逗乐,绝对不像现在的一些婚礼上“讨喜”的人,索要“红包”,而且必须是“六六六”、“八八八”、“九九九”的“大红包”,甚至是“千依百顺”、“万事如意”的“超大红包”,使得“讨喜”的民间习俗变了味。

大门口过后,还有屋门口和洞房的门口,经此至少三道关口的“讨喜”后,新媳妇儿才得以坐上婚炕,老老实实地待在炕上,俗称“坐福”。


《儿时大庙的那些年那些事儿》(连载第113) - 天天要闻

“讨喜”的方式相比于现在也文明得多,除了扒下新娘子的婚鞋外,顶多是几个半大小伙子互相胳膊搭在肩膀上,阻挡在新娘子的前面,丝毫没有与新娘子身体上的接触。

可不像现在的有些年轻人,看着一个个道貌岸然、人模狗样的,借着“讨喜”上下其手,占新娘子的便宜。

现在网上经常曝光各种各样有违道德甚至违反法律的“婚闹”现象,不仅有失人伦,而且导致人员受伤,甚至闹出人命,害人害己,让人不得不怀念那个时候人心的淳朴和人心的善良。

营子里的四五十岁以下的男男女女,都主动过来帮忙了,男的除了力所能及的活计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当陪客(qie)。

喜庆人家的直系亲属中有头有脸儿的,在营子里有头有脸儿的,或者在政府部门吃“公家饭”的,都是陪客(qie)的不二人选。他们的任务就是用酒陪好来送亲的男性的娘家人。

婚桌上陪新亲的人不仅能说,还要能喝,三杯祝福酒之后,便是挨个人敬酒,也称认亲酒。

等到喝过两轮以后,主人家安排的酒量大的主力开始发威“打通锅”,撸胳膊挽袖子地挨个划拳,有一个门口几杯酒,谁输谁喝就过的;也有拳高量大者打硬“通锅”的,自己喝够几杯为止,对方不管喝多少。

喝酒划拳的人,如果声音不洪亮,首先就在气势上输了。所以,划拳的人,不管输赢,声音都大得能把屋顶震塌。

划拳赢了的,趾高气扬,继续叫板:“服不服”?输了的一方,往往为了面子,“吱溜”一口喝干了杯中酒,接着迎战。

如果哪一桌有了所向无敌的“牛人”出现,周围旁边桌上的好战分子也会凑过来看热闹,甚至直接参战,这时候,已经不分什么新亲不新亲了。

酒席开始以后,小伙子们端着串盘脚步轻快地将一盘盘菜肴送到每一桌。吃完以后,手脚麻利的年轻小媳妇儿们,则负责收拾碗筷,擦桌子,洗涤碗碟和盘子,开始下一轮的就餐。孩子们则三五成群,嬉笑打闹。

在结婚过程中忙碌了一天的年轻小伙子小媳妇们,晚上还要不辞劳苦地“闹洞房”。

待各种稀奇古怪花样繁多的“闹洞房”游戏完成后,调皮捣蛋的大小伙子和小孩子还会隐藏在洞房的窗户下“听声”,当然这也是流传多年的民俗之一。

由“听声”而传出来的笑话很多,比如,小伙伴来顺的父亲,大名孝东,营子里的人平时都喊他东子。可在他结婚之后没多久,陪伴他长到十七岁的名字“东子”却变了,人们再也不叫他东子了,而是改叫了“动动”。

虽然和原来的东子差不多,含义却差了十万八千里,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这个新名字含有隐晦的不文明之意。

原来是东子在洞房花烛夜时,少不经事、初出茅庐的青涩小子傻里俊气不知道新婚之夜该干点什么。好不容易在聪明伶俐的新婚妻子的示范与引导下,进入了主题,却紧张地伏在妻子的身上没有进一步的动作。

心急火燎的妻子顾不得害羞,出口催促着东子:“你干嘛呀,动动,动动。”这番莺声燕语不仅让东子顿然开窍,开启了神秘而颠狂的人生之旅,更是让偷偷藏在新婚洞房外窗台根下听声的人们热血沸腾。

和东子关系最好的发小二柱子忍不住笑出了声,捏着鼻子接着新媳妇的话茬不停地说:“动动,动动。”

别说,二柱子学的声音极似女声,维妙维肖,足可以假乱真,甚至比屋里的新媳妇更加透露出一股子娇滴滴酥麻麻的味道,惹得身边几个一起听声的男男女女再也忍不住,哈哈哈地笑了出来,导致屋里的声音戛然而止。

第二天,经过人生洗礼从而精神焕发的东子被嘻嘻哈哈的人们“动动,动动”地逗来逗去,从此,东子在发生重大人生转折从男孩儿变为男人后,他的名字也从东子一下子变成了动动。

久而久之,在人们叫习惯他也听习惯了之后,“动动”也就成了他此后唯一的名字。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当各种各样色彩缤纷、栩栩如生的彩色窗花贴满家家户户窗户的时候,让我们又长了一岁的年三十到了。


《儿时大庙的那些年那些事儿》(连载第113) - 天天要闻


《儿时大庙的那些年那些事儿》(连载第113) - 天天要闻

忙完该忙的,大年三十便悠忽而过了。大年初一的早晨,吃过年五更剩下的素馅饺子,人们开始相互拜年。

(待续)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谢谢朋友们动手关注、点赞、评论、收藏、转发)

故事分类资讯推荐

民间故事(瞎子摸骨) - 天天要闻

民间故事(瞎子摸骨)

陈干看着手里的玉佩叹了口气,这是他当初送给未婚妻林可儿的定亲信物,陈家败落后,林家嫌弃他穷,退了婚事,这玉佩也送还了回来,他一直没舍得典当,如今家里就剩这么一个值钱的物件,他打算典卖了作为赶考的路费。
母亲走后,我摘下给她买的耳环,大嫂面露讥讽,三天后她更不淡定 - 天天要闻

母亲走后,我摘下给她买的耳环,大嫂面露讥讽,三天后她更不淡定

母亲走后,我摘下给她买的耳环,大嫂面露讥讽,三天后她更不淡定1.母亲走的那天,天空灰蒙蒙的,像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纱布,压抑得人喘不过气。我跪在灵堂前,泪水模糊了视线,耳边回荡着亲戚们断断续续的哭声,心里却空荡荡的,像被人掏空了一般。母亲走得很突然,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
女主管喝醉了,爬上了我的车,说道,我们去宾馆。 - 天天要闻

女主管喝醉了,爬上了我的车,说道,我们去宾馆。

张鸿蓄着一头乌黑的短发,眼神中带着些许郁郁寡欢,他站在这座繁华都市的边缘,独自望着远方林立的高楼。每一天,他就像无数城市里的普通职员一样,重复着简单枯燥的工作内容。这一天也不例外,他按时走进了那间已经有些陈旧的写字楼,坐进自己格子间的角落。“张鸿,这份文件你检查过了吗?
父亲去世,大伯带全家要钱,我拗不过去厨房拿钱,大伯慌忙离开 - 天天要闻

父亲去世,大伯带全家要钱,我拗不过去厨房拿钱,大伯慌忙离开

原创文章,全网首发,严禁搬运,搬运必维权。故事来源于生活,进行润色、编辑处理,请理性阅读。父亲去世的消息像一颗重磅炸弹,震得我们家四壁生寒。我站在客厅的窗前,看着窗外的雨丝,心里一片凄凉。突然,门铃响起,我打开门,只见大伯一家站在门外,脸上带着勉强的笑容。
公公住院,妻子请假医院陪床,提前回家,却看到丈夫慌张去倒垃圾 - 天天要闻

公公住院,妻子请假医院陪床,提前回家,却看到丈夫慌张去倒垃圾

医院外的疑云:当陪伴与疑惑交织在一个普通的周末,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客厅的地板上,本应是温馨宁静的午后,但对于小芸来说,却是一场情感的风暴即将来临的预兆。小芸的公公因为一场突发的疾病住进了医院,作为孝顺的儿媳,她毫不犹豫地请了长假,每日在医院里悉心照料。
78年我去当兵,给女同桌写信两年没回信,退伍后去找她才发现真相 - 天天要闻

78年我去当兵,给女同桌写信两年没回信,退伍后去找她才发现真相

头条改版后新增广告解锁,广告开始5秒后用您发财的小手点击右上角关闭,即可继续阅读【本内容为虚构小故事,请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1978年的秋季我刚进入高中就读,一入校门映入眼帘的是满园漂亮的秋海棠,青红相间,煞是好看,正当我四处张望时,一个清秀的女孩从我身边走过,微风吹拂着她的
刚做完流产手术,婆婆做了辣子鸡和水煮鱼,父母连夜赶来接我回家 - 天天要闻

刚做完流产手术,婆婆做了辣子鸡和水煮鱼,父母连夜赶来接我回家

小雨靠在出租车的后座上,脸色苍白,疲惫不堪。一年前,她和小李满心欢喜地步入婚姻的殿堂,两个人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谁知这一年,幸福的生活却出现了意外的波折。小雨患上了妊娠相关的并发症,医生告诉她必须尽快手术,以免对生命造成威胁。术后,她需要好好休养,心和身体都需要时间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