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 望 (小小说)
作者/毕研杰
在城郊一间破旧的老屋里,钱老太太总喜欢拿着那台破旧的小收音机听豫剧《墙头记》,每当听到年近八旬的张木匠在寒风中骑在墙头上哭诉那一段,自己也禁不住泪水涟涟。泪眼婆娑中,她常常想起自己早死的老头子,想起早年三个孩子尚在襁褓时的艰辛与快乐……
除听戏外,老太太总是站在门口向远处张望;有时,也一边听戏一边翘望远方。可是……
钱老太太有三个儿子,都已经成家另过。早年,在化工厂工作的老伴死的早,由刚刚十八岁的大儿子接了班,靠老大的微薄工资勉强填饱几张嘴。当老大结婚后,老大每个月的工资便由妻子掌管了。钱老太太断了“经济来源”又没有其它办法,只好靠打零工、捡破烂维持生计,有时甚至在很无奈的情况下还曾偷偷乞讨过。二儿子、三儿子小学没有毕业就辍学了,先是做些零工贴补家用,稍大就跟随他人南下打工去了,后来也都陆续成了家。儿子们一个个成家了,钱老太太也真的老了,年老的钱老太太靠捡破烂卖废品换点钱,买些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需品艰难度日。好在还有几间破房子可以遮风挡雨,有个院落可以种些蔬菜。能够有吃有住,能够不受冻不淋雨,钱老太太也没有过多的祈求。
她不想连累孩子们。
钱老太太内心里确实不想连累孩子,是因为她觉得以前亏欠孩子们太多。孩子们小时候就没有了父亲,靠他们自己辛辛苦苦地打拼终于成了家,现在日子也都过得紧紧巴巴。所以,她从没有企望孩子们能够从经济上接济自己,只是希望他们也更希望孙子们能经常来看看自己。孙辈们若能甜甜地喊一声“奶奶”,自己心里就比吃了蜜还甜!可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愿望也不能满足,因为孙辈们要去上学或随着他们的爸爸妈妈外出打工了,也就是说儿子们没有时间,孙辈们也没有时间!再说了,即使有时间,自己家里除了那几间破旧的空空的老屋和一个孤老太太,也确实没有什么值得他们来的。不来就不来吧,老太太自己种些蔬菜,捡些破烂换点钱,日子也能凑凑合合地过。
可有一天,大儿子、大儿媳和正读高三的孙子大鹏竟然一起来看自己了!
老太太受宠若惊,高兴地几乎要热泪盈眶了。她亲热地拉着比自己高出一头的孙子,一时竟不知道说什么好。孙子却先说话了:“奶奶,我爸爸妈妈说了,让您跟我们去住呢!”儿媳也在一旁随声附和道:“妈,您这房子也太破旧了,走,去跟我们住吧。”
老太太急忙摇手说:“不去了不去了,你们住得也挺紧张的,我去了住不开,再说,我一个人也住惯了。”
老太太坚持不去。老大一家坐了一会儿准备离开时,大儿媳使了个眼色,大儿子心领神会,从兜里掏出200元钱说:“妈,给您这点钱,您老也买件像样的衣服,买些吃的。”老太太说着“不要”,但老大扔下钱就和妻子儿子一起走了。
老大一家刚走不久,老二一家竟也来了。老二还没进门就喊:“妈,囡囡来看您来了!”
囡囡是老二的女儿,今年上初三。老太太已好久没有见过大孙女了,自然高兴地合不拢嘴,拉着孙女的手细细地端详,看得囡囡都有些不好意思起来。
二儿媳笑着说:“妈,你看你都看得囡囡害羞了呢,是不认识孙女了还是看您孙女太俊啊?!”
“俊,俊,俺囡囡真俊,俺看不够呢!”老太太这才反应过来。
“奶奶,到我们家去住吧,您住在这里太孤独了。”囡囡说。二儿子和儿媳也在一旁不停地附和。
“不了不了,你们家也不宽敞,再说你们家还有囡囡外公外婆居住,我去了不方便,还是自己住吧,习惯了!”
老二一家见劝不动老太太,也扔下200元钱离开了,仿佛商量好似的。老二一家刚走,老三和媳妇竟也过来了。
老太太颇有些意外,也有些受宠若惊,她努力地想:今天不是什么重要的节日,也不是自己的生日啊,何况自己的生日可能早被孩子们忘记了,即使偶尔记得,可也从没有来这样齐全地来过啊!
三儿子儿媳也是过来劝老太太去跟他们住的。老太太自然没有答应。
老太太虽然没有答应三个儿子的盛情邀请,但生活从此却热闹起来:三个儿子或者说三家人总是隔三差五地来看望老太太,来时总不忘带些礼品。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现象啊,老太太实在猜不透也不明白,近来三个儿子为什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们一下子如此的亲近,让她有些不太适应,寂寞的小院如此热闹也让她有些很不习惯。但无论如何,有些不适应和不习惯的钱老太太这一段时间却是生活在从没有过的甜蜜和幸福之中——吃的,是儿子们送来的;穿的,是儿媳们给买的;零花钱也是用不完的;尤其是孙子孙女的偶尔过来,总会让自己高兴地在梦里都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
有一天,居委会的老李来到了自己家,这可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啊。原来老李是来商量拆迁的事。近期,市里响应上级号召,大刀阔斧地进行棚户区改造,钱老太太的房子和院落也在拆迁之例。老李耐心地给她讲述了国家政策和拆迁补偿规定,最后说:“老太太,你有福了——如果是要钱,你的房子大概值150万;如果要楼房,大概可以分三套。你先和孩子们商量商量再做个决定吧。”
老太太心一动:这么破旧的院落竟可以换三套房子?!三个儿子从小跟着自己受苦,以至于现在的生活都很不宽裕,儿子儿媳们对自己都这么好,如果真有三套房给他们一家一套多好啊!这么大一笔钱,老太太一辈子见也没见过甚至听都没听说过,自然不敢自作主张,于是,招来三个儿子商议。
三个儿子似乎是心有灵犀,竟不约而同地火速赶到。他们自然没有异议。在老李的见证下,老太太的房子拆迁补偿三套面积相等的房子,三个儿子一人一套。为防止生发意外,兄弟三人和老母亲还签订了一份协议。
老太太的房子说扒就扒掉了,但接下来的居住却成了问题:住老大家吧,住房紧张,儿子正上高三,怕影响;住老二家吧,本来住房不算宽敞的老二家还住着岳父岳母,很不方便;老三呢,自己还没有房子,现在居住的是岳父家的房子,更不方便。无奈之下,老太太只好在儿子们的帮助下在城郊租赁了一间房子,先暂时住下来。刚开始,三个儿子还偶尔来一趟看看,媳妇有时也跟着,孙子孙女学习紧张自然极少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子们来的越来越少,媳妇们更是不见了踪影;以至于老太太站在门口日日盼望,望眼欲穿,只是不见人影。
这也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有一天,正站在门口向远处张望的老太太意外地看到了一个“熟人”,急忙喊住。是老李,就是那个居委会的老李。当老李看到住在城郊一间破屋里的钱老太太时也颇感意外,吃惊地问:“你怎么一个人住在这儿?你三个儿子呢?”
“唉,他们都忙呢!”
“哼,忙什么忙!他们的新楼房早已到手,忙搬家,忙庆贺,忙玩乐,却把你一个孤老太太扔在这里!”老李有些气愤地说。
钱老太太有些惊讶:“他们已搬到新楼房里去住了?”
“是啊,他们已经搬进去一个月了,你还不知道?!”老李有些愤愤然。
钱老太太没有再言语,默默扭头走进了那间租赁来的破旧小屋……
“像当初我待儿子如珍宝,到如今儿子待我不如猪犬……”
收音机里正传来骑在墙头上的张木匠的哭诉声,催人泪下。老李禁不住摇了几下头,连连叹息着无可奈何地慢慢走开。
作者简介:
毕研杰,山东鄄城人。著有散文集《人在旅途》《我爱我家》,主编《阅读训练精编》、《当代教育论谭》、《青春留影》三部,参编《写作训练精编》、《写作导引》等十余部。有诗歌、散文、小说散见于全国各级报刊,指导的学生作文有200余人次公开发表或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