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三郎拍了拍秦梦野的肩膀说道:拜弟,不如我们先下山,等明日把装备准备妥当后再上山,我还有点东西放在山下没带上来,正好我下山一趟把东西都带上来,准备闯一闯这下面的地陵和藏宝地。秦梦野点了点头,我们各自收拾好东西,顺着小路悄悄下山返回了客栈,蒙格罕山只有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左右,在举行拜山祭祀时,才会变得特别热闹,由于崇拜和畏惧这座神山,当地人平时极少会在山中逗留,更不要说到山顶了。
我们回到客栈后,我把莫日根、卓日伦、郭布勒·哈索、郭布勒·布库和探金神眼都召集到一起,把今日探山的情况简要说了一下,最后定下来明日让莫日根、郭布勒·布库和四名鄂伦春猎户在客栈留守接应,由封三郎、秦梦野、我、卓日伦、郭布勒·哈索、陈道士和探金神眼准备好装备后再次上山。封三郎列出了一份需要的装备采购清单,交给莫日根、郭布勒·布库俩人,让他俩次日去店铺分散采买,而且特意叮嘱他俩,一定要注意隐藏好自己的行迹,尽量不要被当地人注意到。等把这些事情都安排好,我们要了一桌丰盛的饭菜,既是慰劳一下大家的辛苦,也是为了明天再次上山壮壮行色,酒足饭饱以后,大家都各自去歇息养精蓄锐,准备应对明天上山将要面对的未知变数。
次日一早,莫日根和郭布勒·布库分头行动,按照封三郎列出的采买清单,分别到几个店铺去采购这些需要的装备,等把所有的东西都采买齐备后也已经到了中午,我们点了一桌饭菜,大伙慢慢食用,一个时辰以后,所有人都吃的饱饱的,我私下叮嘱莫日根,此行吉凶难料,如果我们顺利得手,我会在每一天的卯时发射旗花联络信炮,通知他们进山来接应我们。 吃过饭后,我们七个人背着背囊分散开进山,约定在半山腰汇合,一个时辰之后,所有人陆续汇合在一起,天色也渐渐黑了下来,我让战神狼獾嗅着昨天留下的气味在前面带路,其他人跟随在后面,又用了半个时辰,找到了我们当初留下暗记标识的地方,此时天色已经完全黑下来了。我们在附近找到了二个间隔很近的山洞,七个人分成两组进入山洞中,到了晚上,山上的温度很低,山风很硬,山风吹过,远处能听到山林中群鸟归巢的振翅声和山中野兽的吼叫声,我们几个人在附近捡拾了一些枯枝和干柴,在山洞里生起火堆取暖,今儿晚上只能在山洞里住了,其实午后上山挺好,能尽量避开行人,免得引起当地人的怀疑,这样神不知鬼不觉的就上了山,等到明天早晨天一亮,我们就可以按照昨日留下的标记挖掘通往地下的坑道,然后直入地下一探虚实。我们每个组分派出二个人负责在洞口轮换值夜,我和秦梦野一组,由秦梦野值上半夜,我来值下半夜,另外一组则由陈道士值宿上半夜,探金神眼下半夜,一旦遇到突发情况,立即唤醒众人。等一切安排妥当后,大家纷纷钻进狍皮睡袋里抓紧休息,养好精神好应对明天的重任。
到了丑时光景,我接替下秦梦野,让他抓紧休息,一夜无事发生。当晨光微亮,天近卯时时分,所有人慢慢醒来,我们把各自携带的干粮和肉食放在几块垫高的平整石头之上,下面堆放柴火烤热石头,没一会,干粮和肉食都被烤熟了,抓紧吃完早饭,我们取出工具在标记处开始进行纵深挖掘,封三郎让莫日根采买的是五把十字铁镐、五把桦木尖锹、五把精钢扁铲,此处地势表面上是一堆乱石,等把乱石堆清理干净,封三郎和秦梦野又仔细勘察了一遍这周围的环境,然后两个人标记出下一步挖掘的四个探洞位置,我们几个人开始轮换挖掘,在各自相距五米左右的地方往下打出了四个探眼,先用十字镐破坏坚固的地表层,初始的地表层很难弄,在十字镐和扁铲的配合下,慢慢向下挖出了五米深、直径在一米左右的四个竖直坑洞,随着坑道逐渐深入,下面土层颜色也开始发生变化,起初挖出来的只是一些碎石,随后陆续有干燥的灰土、黄土出现,渐渐的在下面土色之中开始夹杂着一些绿色和细碎的草木碎末,而且土质也是逐渐变得松软。封三郎和秦梦野各自抓起一撮土放在鼻尖细闻,两个人对视了一眼,同时说出了三个字:五花土,这两个人相视一笑,从他俩的表情上判断,看来这个地方我们是挖对了。
我没明白他俩口中所说的五花土究竟是什么意思,急忙向封三郎请教,封三郎看到陈道士、探金神眼、卓日伦和郭布勒·哈索还在继续向下挖掘,挖洞的进度丝毫没受影响,趁这空闲的功夫,封三郎就给我普及了一些盗墓行当里的知识,封三郎告诉我,大凡是地陵所在地,在修建时,都要先将坑中各层颜色不同的熟土和生土挖出来,等把棺木下葬以后,才会将这些混合土重新回填至墓坑中,这就形成了混合土壤,也就是俗称的五花土。
一般情况下,五花土是发现地下墓葬的重要线索。死土是指未经挖掘过的土层,如沉积土、冲积土、黏土、沙土,这种土层厚薄不等,颜色不一。活土则是耕土、夯土、路土、烧土、灰土、花土、淤土等,而黄土、沙土、黏土由于土质不同,颜色也都不一样。大体上能有白、黄、红、暗红、黑等几种颜色。在地下修建一座墓穴,最后都会在地面附近留下一个长方形的出入口,也就是暗门,在此处向下再挖掘几米甚至十几米深,然后横向掏出一个洞穴,等把棺木埋好后,再用条石封堵墓门,将挖上来散乱堆放在地面上的杂色土壤,重新填入墓道中层层夯实,自然土经过开挖和回填,会打乱原有土层单一的颜色和分界,变成了多种土层的花土,重埋的花土即使年代再久远,也不能再融合成一种土色。墓道中的回填土虽然经过了层层夯打,也不如自然土质紧密坚硬,那些没有填完剩下的土,会遗留散落在墓道周围,形成扑腾土,它与墓道里的花土相同,但是厚度不大。一般只要能挖掘出扑腾土,便可以确认墓道的大体方位。所以经过初步的钻洞辨认,便可以大致计算出墓道、墓室的规模和整个墓陵长度,至于对墓葬的年代推算,则主要是依靠墓葬的形制,墓室棺木的颜色、图案和随葬物品等综合判定。一般而言,掘洞后如果能挖出来卤花土、白花土或者红花土,都说明地下土层中有蹊跷,有经验的盗墓者还能通过分辨地下土质的变化,判断出下面是否有陵墓,而且根据从地下土层中提取出来夯土的颜色变化,还能大体判断出究竟是哪个朝代的墓葬。西周墓或东周墓一般是长方形的方坑墓,如果用探杆打眼,确认地下的墓形是方坑墓,盗墓者通常会在墓壁的左、右,靠近中部的位置再打洞,这样往往能直接打到墓底位置。而不采用在棺木中常放置陪葬品的头部和足底打眼探洞,稍有不慎就容易破坏陪葬品,俗称左肩右脚俱是宝。只需要打通到墓道底部就可以了,这样能最大程度保护棺木中的珍贵葬器,确保随葬物品品相完好,出手能卖出好价钱。
如果在墓土里挖掘出青铜和朽木的碎末,基本上就能确定是商、周时期的墓葬。在商代的贵族墓内,大多都是木质椁室,用粗大的木料修筑成方形,一般都留有南北二个墓道,椁室外陪葬着代表身份地位的青铜器皿。而周代的大墓大多都是土圹木椁,墓室多是用井干式大木砌成。墓室中会堆积石条或石板来加固,放入一些积炭则是为了御湿除水,防止墓室内受潮。而且多会在墓墙后面填充大量的流沙用来防盗。各朝各代对墓内的棺椁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即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二重。随葬的礼器规定天子、国君为九鼎,卿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诸侯﹑贵族的墓内,大多设有车马坑和船坑,而且常常是夫妻合葬,把男、女分葬在两个紧靠的墓坑棺椁中,这就是异穴合葬。随葬的规模也要视墓主的地位、身份尊贵而定。盗墓老手甚至能通过嗅觉,根据地下朽木和青铜气味的差异来判别出墓葬的等级。 在墓土里如果发现青膏泥、青铜器、积炭,这处墓穴多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在春秋、战国至西汉的贵族墓坑中,会填充进去大量的青膏泥,这样可以给棺椁营造一个与空气隔绝,密闭很好的环境,能更好的保存棺椁。如果在墓土里能发现朱砂和水银,十有八、九遇上的是秦、汉时期的墓陵,在秦、汉时期的墓葬里,墓主通常会在修建陵墓前,向墓坑之中灌注水银和朱砂用于防腐。秦、汉时期普遍用横穴当墓圹,用青砖和石料修筑墓室,在古代棺椁是并称,都属于葬具分类。到了西汉中期,各种横穴墓,特别是东汉的砖室墓和石室墓都很流行,墓室本身就起了椁的作用,又可称之为砖椁和石椁,而墓室内的葬具则是有棺无椁。汉墓中的随葬品和春秋、战国时期相比,青铜器的数量明显减少,漆器的数量开始逐渐增多,在墓室里常常会发现陪葬了很多大型陶器。 竖穴木椁墓、土洞墓、横穴砖室墓是汉代墓葬的主要形制,受历史传承的影响,汉代竖穴木椁墓的结构与先秦木椁墓大体相同,通常是由地面垂直向下,先挖出来一个长方形的土圹,作为放置棺椁的主墓室。椁室的构造一般为长方形,椁板结合,以凹槽榫卯为主,椁内可以再分隔出大小不同的空间,里面再放置棺木和墓主平时喜欢的一些物品。棺木的形状以长方箱形居多,也有的会在靠近头部的棺椁或棺板结合处使用榫卯或棺钉固定。椁室之外的填土,大多是使用了防潮的白膏泥和积炭,少数高级的墓底会预先留出排水设施。
起初在挖掘墓室时,为了方便,盗墓高手在墓坑口通常会挖出斜斗的形状,盗墓人很忌讳别人把自己称作盗墓贼,虽说干的这行提上不上台面,但也希望能有个含蓄的叫法,倒斗一词就来源于此。典型砖室墓的构造基本上是从地面向下挖掘出一竖立的深坑,在竖坑的底部再横开一穴,在此横穴中砌成墓室,置棺于其中。有些砖室墓内有斜坡墓道,也有的砖室就筑在竖穴底部,不再开横穴。土洞墓的洞穴其实与砖室墓的横穴相似,即由地面向下挖掘出来一个竖穴墓道,挖到底部之后,再向旁边横挖出一个洞穴,最初做为放置随葬品的龛室后来逐渐扩大,成为放置棺木的耳室,大型的土圹木椁墓除帝王外,诸侯王多采用黄肠题凑的墓室形制, 题凑是一种古老的葬制,始于上古时期,多见于汉代,到了汉朝末期就已经很少见了,黄肠题凑这种葬制和当时国势的盛衰存有很大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