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冠队每年20亿!中超集体陷财务危机 足协新政不是太早是太迟

距离立春只剩下6天的时间,然而中国足球却依然身处严冬,按照足协的要求,中国三级联赛参赛队需要在1月29日17:00之前,提交俱乐部包括有工作人员、球员在内等所有人员签字的工资、奖金确认表,否则新赛季将不予注册。但截止到目前,尚有半数中超俱乐部还没有动静,原因也很简单,他们真的没钱了。

金元足球带来了无数大牌外援外教,让中超一度拥有了“世界第六大联赛的美称”,但俱乐部的投入也因此水涨船高,达到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根据不完全统计,中超争冠球队的年均投入高达20亿人民币。以广州恒大淘宝俱乐部为例,他们的公开财报显示,近4年半的时间里,恒大队的总投入为93.5亿元,算上尚未公布的2020年下半年财报,恒大5年总投入破百亿没有任何悬念。而在2018赛季拿到中超冠军打破恒大垄断的上海上港同样投入巨大,近4年公开财报显示,他们的总投入为80亿元,再算上尚未公布的2020年财报,5年来的总投入也将轻松破百亿。

作为另外一支争冠热门球队,北京中赫国安在中赫入主后的四年中,总花费也在90亿元左右。当然,国安有一个让其他俱乐部艳羡的优势,那就是拥有两个股东,他们按比例为俱乐部注资。大股东中赫集团以增资扩股形式入主国安时,为俱乐部带来了35.5亿元,在这笔费用花完后,按照两家股东持股比例估算中赫又为国安注资约35亿元,而持股36%的二股东中信集团则按比例注资约20亿元。不过,随着国安更名导致的股权变更,中信将放下包袱,每年的巨额投资今后需要靠中赫集团独立支撑,为了保证国安的竞争力,中赫集团可谓是任重道远。

争冠需要大投入,保级也同样不轻松。球员工资和转会费开支越来越大让这些中下游球队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了留在中超,他们也不得不加大投入。以常年保级的河南建业为例, 2019赛季,建业集团为俱乐部投入了大概9.5亿元,那一年,建业最终后程发力名列中超第8。而在投入相差不大的2018赛季,建业最终以中超第12名保级成功,仅仅领先了倒数第2长春亚泰2分。

事实上,虽然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虽然已经走过了27个年头,但在职业两个字上依然名不副实,俱乐部的造血功能几乎为零,商业开发品牌建设也无从谈起。没有了投资人的输血,球队根本无法生存。如今,长年累月的烧钱,已经让中超俱乐部集体陷入财务危机,不仅是财力有限的保级球无力支撑,就连财大气粗的中超豪门俱乐部也面临着弹尽粮绝的尴尬。

重庆当代上赛季拿到苏州赛区第3杀进争冠组,但他们随即将球队核心阿德里安租借给了广州富力,目的很简单就是减少一些工资开支,事实上,这支西南省份唯一的中超球队已经半年没有发工资,就连工作人员都要勒紧裤腰带。而中超老油条天津泰达也同样陷入了财政危机,不仅外援准备上诉讨薪,就连冬训都一拖再拖。

此外,新科中超冠军江苏苏宁也卷入了欠薪风波,他们的夺冠奖金1分钱没发,而且还欠了教练和球员几个月的工资,这也导致他们的工资奖金确认表始终无法提交。中超8冠王广州恒大虽然经营正常,但许老板也做出了“只出不进”的4字方针,新赛季银根紧缩已成事实。在这种情况下,主力门将刘殿座和国脚后腰徐新都已经成为自由球员,最近恒大被曝引进鲁能门将王大雷,而引进方式据说也是球员交换。

在这波财务危机中,北京中赫国安经营状况还算不错,但每年冬窗都有重磅引援的他们如在这个冬窗却显得风平浪静,看起来也有节省开支内部挖潜的意思。

2019赛季,9家各级职业足球俱乐部退出,2020赛季开始前,17家俱乐部消失在中国足坛,其实就包括了传统豪强辽足以及2018赛季的亚冠八强球队天津天海。为此,中国足协推出了包括堪称史上最严的限薪令和投资帽在内的一揽子新政,目的就是为了给各支俱乐部减负,确保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不会崩溃。现在看来,这个政策不是来得太早,而是有点太迟了。毕竟6亿元也不是小数字。

此外,中国足协也规定青训投入不计入俱乐部6亿元的限制,一方面,这给重视青训的恒大、鲁能、绿城和国安等球员松了绑,但另外一方面,这些球队的开支较之其他球队,也是多了不少,这种不菲的开支,也会成为这些俱乐部需要面临的沉重压力。